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
意思就是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主动承认自己有谋反罪可以免死。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同志非常配合工作,二话不说立刻服罪:“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啥也别问了,老子就是反了,爱咋咋地。
谁知,老辣的狄仁杰只是用这招来忽悠来俊臣的。其后,狄仁杰趁狱吏不备,偷偷写下了上诉材料,悄悄放在了自己的棉衣之中,并请狱吏转告家人将棉衣取走。最后,狄仁杰的儿子将上诉材料转到了武则天的手中。
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并当面询问他:“你没有谋反,当初为什么主动承认谋反?”
狄仁杰平静地回答:“我傻啊?如果我不承认谋反,估计我早就被来俊臣给折腾死了,又怎么能再见到皇上呢?”
武则天下令释放此案七人,把他们都贬为地方官。狄仁杰也就此被贬为彭泽令。
武则天在这时候想到了在彭泽当县令的狄仁杰,一纸诏书就把他调到黄河以北的魏州当刺史去了。
别看狄仁杰这几年一直窝在彭泽当县令,可身上的牛气丝毫未减半分。
他到任之后,看到当地农民不下地干农活,全都窝在城里修防御工事,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是前任刺史独孤思庄为了防备契丹搞突然袭击,让他们干的。
狄仁杰把他们全都赶出城,让他们回去耕地,放着自家两亩地不去种,跑到这里来挖坑,挖完了又不来填,你这不是坑人吗?
谁知道干活的是一帮爱国农民,死活不肯走,继续埋头挖坑。
狄仁杰拍着胸脯说道,契丹人离这儿远着呢,哪里用得着这么做!万一契丹人来了,全部由我老狄来对付。
在老百姓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狄仁杰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就是大无畏的背黑锅精神。一个人对付契丹人,这不明摆着是扯吗?
狄仁杰这么说,不是因为自己打架有多猛,能够吃定契丹,而是因为他知道,契丹人是不会开到魏州的,他之所以相信契丹人不会来,是因为有一个人不欢迎他们来。
那个人就是当今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当然也不会让契丹军轻易就攻到魏州的,那样的话,她派出去的就不是部队,而是一批又一批的饭桶。
这时候,她释放囚犯和赎买家奴组成的部队已经抵达抗击契丹军的最前沿。
武则天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再闹“二十八星宿下凡”的笑话,而是启用收复安西四镇的名将王孝杰,领兵十七万讨伐契丹;同时让建安王武攸宜领兵进驻渔阳,作为侧应。
从这个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武家子弟的优待,让他不必与契丹正面交锋,却可以分享胜利的果实。这时候突厥领兵只有孙万荣孤军作战,而武周领兵的是名将王孝杰,统率的军队又是如此庞大,这样的安排按说没什么问题,十拿九稳。
武攸宜出征之前,武则天亲自前往白马寺为其饯行,足见对此战的必胜信心以及对武攸宜的厚望。
王孝杰当时正因与吐蕃交战失利而免职赋闲在家,此番白衣起任清边道总管,急于立功赎罪报效国家。
部队开到平州,发生了一件奇事。有一只白色的老鼠大白天没事溜达到军营里找吃的,据说这只老鼠长得很是拉风——身如白雪,目似黄金。
王孝杰听说后,立即下令士兵们停下手里的活,先抓老鼠。
他知道武则天一向好祥瑞,把这只长得比猫都拉风的小白鼠献给武则天,老太太肯定高兴得合不拢嘴。捉老鼠本是猫的任务,一个大将军不去上阵杀敌,大老远跑到这里跟只耗子过不去,真是吃饱撑的。
不管怎么讲,王孝杰急于讨好武则天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下属,哄领导开心是天经地义的,领导一开心,以后升迁少不了。
忙了半天,连根老鼠毛都没抓着。王孝杰只好率部队继续前进,与契丹在东硖石谷碰个正着。狭路相逢,勇者胜。
可王孝杰部的后军总管苏宏晖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狭路相逢,活着才是硬道理。要想活着,前提是你要逃得够快。听说前面塞车,苏宏晖直接掉转马头,绕道开溜。
武周顿时军心大乱,王孝杰算倒了血霉,被困在山谷,上天无门,入地却有路,他一头栽下山谷摔死了,全军覆没。
作为侧应的武攸宜听到王孝杰败亡的消息,军中震恐,竟然不敢前进,致使孙万荣乘胜杀入河北重镇幽州城,纵兵大掠,局面迅速恶化。
武攸宜派人去讨伐,又打了个败仗,灰头土脸地领军回来,仍被拜为左羽林大将军,武则天对自家人的维护由此可见一斑。
接连吃了两次大亏,武则天不能不小心谨慎,于是先跟突厥约定好攻打契丹,然后又凑了二十万大军前去征伐。
这次她选中的武家子弟是河内王武懿宗,出任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
两位亲王、两位宰相,阵容强,规格高,完全够得上一部超级大片。
第一次讨伐契丹,梁王武三思为安抚大使;第二次建安王武攸宜为侧应;而这一次河内王武懿宗独当一面。对外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时候武则天在用人上已经完全不靠谱了,只相信自家人,管你打仗灵不灵。
河内王武懿宗毫无半点武将的样子,个子不高,相貌猥琐,更重要的一点是胆子小,估计护士阿姨给他抽血,他都能吓个半死。
大军刚刚抵达赵州,武懿宗听说有几千契丹骑兵杀将过来,竟然吓得掉头就跑,军用物资扔得满地都是。保命要紧,其他都是身外之物。
契丹人闭着眼睛就接管了赵州城,传说中的天朝上国原来也不过如此,胜利让他们信心爆棚。契丹军闭着眼睛拿下赵州后,又睁着眼睛干了一件非常恶心的事情——屠城。
孙万荣这时候不害怕与武周军面对面,他害怕阿史那默啜偷袭自己的后方,顾脸就顾不上屁股。他决定先稳住阿史那默啜,他派人通知阿史那默啜:我们已经打败了王孝杰的百万大军,唐军看见我们就尿了,请贵军和我军联手拿下幽州。
孙万荣派了五个人去和阿史那默啜谈这个事。你这是来谈事,还是来闹事的,一下来了五个人,打麻将还多一个人。
这五个人不是一起来的,是分期分批来的,准备轮流给可汗大哥上课。
其中三个人先到了,阿史那默啜很高兴,立马给这三人每人赏了一套红色官服。
先到的三个人就这样成了高干,后到的两人一看阿史那默啜的脸色,知道不好,两人脑子转得很快,马上说:“请一言而死。”阿史那默啜见他们有话要说,就问到底要说什么。
这二人一跺脚,一咬牙,就把契丹后方空虚的情况掀了个底朝天。对这两个关键时刻敢说真话的家伙,阿史那默啜决定也送他们每人一套红色官服。也许裁缝做的时候,布料不够,就赶制了三件。怎么办,好办!把前面送出去的三套扒下来,还能剩下一套,回炉成内裤。
至于先来的三个人,既然衣服都扒下来了,那干脆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扒了吧,直接杀了。
这叫什么事?先到的不如后来的。
阿史那默啜出兵攻打孙万荣新建的那座城池,你不是虚吗?那就直接送你上路。
阿史那默啜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新城攻了下来,在这次行动中,他充分发扬游牧民族抢了就跑的优良传统。
孙万荣的主力部队与唐军在前方死磕,老窝却被人连锅端了,军心大乱。军中的奚族部落军人见有油水可捞,跟着反戈一击。
武周军的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军从正面攻击孙万荣军,奚族部落的军人从背后夹攻孙万荣军。孙万荣军大败,只带了几千名骑兵跑路。
逃跑也是需要技巧地,比如逃跑路线,交通工具,风力大小。
凶残的孙万荣显然没有熟练掌握逃跑这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问,在逃跑的途中很不幸地遭到了唐军前军总管张九节的伏击。
孙万荣被打得像老鼠一样乱窜,带着手底下的家奴一口气跑到潞水东岸。
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的家奴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给他指了一条光明大路——死路。家奴趁其不备,手起刀落,整个世界清净了。我忍了你很久了,整天装得像大爷似的在我面前唧唧歪歪。
孙万荣死了,战争终于消停下来。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元神功(公元697年)。
战争平息后,武则天派遣武懿宗、娄师德、狄仁杰分别在黄河以北各地安抚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打仗不行,安抚百姓却很有一套。
一个带刀,一个不带刀,却是生死两重天。
那些被契丹军队胁迫带走的大唐子民以为战争结束了,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可迎接他们的不是亲人的笑脸,却是冰冷的刀锋。
武懿宗把他们全部当作内奸叛徒,将其剖腹取胆,手段极其残忍。一时间,黄河以北的老百姓把河内王武懿宗跟杀人狂魔契丹将领何阿小相提并论,说“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这还不算过瘾,武懿宗又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为变态的建议,把黄河以北投靠契丹的老百姓全部灭族。
你小子还是不是人了,小心下辈子生儿子没屁眼。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人叫王求礼。记性好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年武则天要把冯小宝弄进宫里搞建筑,就是守礼兄上疏要把冯小宝阉了再进宫,少惹麻烦。
在王守礼的事迹材料里,还有这么一件事,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刚直的猛人。
武周跟吐蕃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朝廷军费开支很大。
当时担任内史的豆卢钦望就出了个主意,要求九品以上的京官每个人拿出两个月的薪俸捐作军费。
王求礼直接找到豆卢钦望质问:你工资高,捐两个月的工资不影响生活,我们低级别官员就那两个工资,还要养家糊口,都捐了,让全家喝西北风去啊!
后来这个事就不了了之,但却成全了王守礼愣头青的名声。
武懿宗放着契丹军队不打,逮着老百姓挨个放血,如今又要把全族之人一锅端了,这让王守礼坐不住了。
时任左拾遗的王求礼站出来说:这些投靠契丹的都是手无寸铁的贫民,他们打不过契丹军队,为了活命才被迫跟随契丹,根本没有反叛的想法。武懿宗率领数十万大军是去打仗还是组团旅游?没见着敌人的影子,自己先跑得没影。现在又把责任全推到老百姓身上,他这是不忠的行为,请把武懿宗杀了向屈死的百姓谢罪!
武懿宗被驳得哑口无言。
司刑卿杜景俭也上奏,认为那些人是被胁迫的,请求武则天不要追究。
在王求礼和杜景俭的力谏下,武则天最终没有采纳武懿宗的馊主意,刚刚被契丹蹂躏过的人民和土地总算逃过了这一劫。
平定契丹后,武则天将武承嗣和武三思同日拜相,但仅仅九天之后又被双双罢免。由此可见武则天内心是很矛盾的,想扶武家子弟,但终究烂泥扶不上墙。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干部问题永远是大问题。
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次人事调整稳定了帝国朝纲,是武周化为李唐的一个重要节点。
老实人娄师德出任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即侍中);
被酷吏整得死去活来的魏元忠出任考察百官的肃政中丞;
与徐有功并称“徐、杜”的杜景俭也受到重用,拜为宰相;
而在平定契丹及来俊臣一案中均有上佳表现的姚元崇(后来的开元名相姚崇),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这其中有一个人值得大书特书,他就是因安抚百姓有功的狄仁杰。在这次调整中,狄仁杰出任鸾台侍郎(相当于中书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