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课堂教学中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两课”教学是学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论述的主渠道、阵地。这些要进入学生的头脑,主要得力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实际的操练,灌输教育应当是最为主要和有效的方法。
网络教育中寻求高尚精神的支持
当代学生是渴求知识的一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互联网教育为媒体的新的教育方式已为学生所青睐。然而,一些不良信息势必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树立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占领这一教学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我们的主导价值观。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发挥在伦理学、思想政治学教育的优势,加紧建设和开发国内重点的新闻网络和思想道德教育网站,正确引导,阻止不良信息的诱导,占领学生的网络教育阵地;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克服不健康网站的诱惑,主动接受健康的网络文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团队精神
校园文化是校园以学生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类型。它反映学生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分为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人际文化等。当代学生参与感极强,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发祥地,校园文化会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对学文化产生积极的导向。特别是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校园的团队精神,更能成为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要从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加以引导。就是要从学生吃穿住行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那种“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的不良心理和习惯,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益关系的处理中树立义利观
学生一定要善于把整个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焕发出一种为振兴中华而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当然,我们要特别重视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要,凡是正当的要求和合理的需要,学校要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做出解释。
学生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学生的利益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要扩大眼界,更多地考虑他人、集体乃至民族、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学生又要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步提高、扩大为对教育、文化、道德、理想等精神利益的追求。只有二者兼顾,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才能真正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践行能力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起点上,只有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最终的归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思想道德素质的突破口。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志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加深理解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逐步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克服骄傲自满和自视优越的心理定势,逐步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自我教育中提高道德素质
自我是人格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成份。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青年期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时期。高校的特定环境会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带有不同于一般青年的特点,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知识虽然增多,但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知道自己有何特长,这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更重要是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
学生要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强,容易表现出行为的双重性,在公开场合遵纪守法,可背地里却干坏事。一个人形成了道德信念,就意味着他对某种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产生了真诚的信仰,在执行道德规范和实现道德理想中有高度的自觉性,有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