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学校生态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的弊端,大多还是停留在零星认知生态知识的层面上。因此出现了学生只会喊生态保护口号,而较少正确的生态保护行为。
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与途径,指导学生生态教育活动的实践。
了解生存现状,宣传生态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有许多并不单纯是科学问题,而是观念、意识问题,正是人类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环境杀手”的角色。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该首先动员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污染实例,如“白色垃圾”、“过度施用化肥”、“焚烧秸秆”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我国国情方面的影视片,通过网络收集环保图片和资料,并加以宣讲,以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危机感,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渗透学科教学,普及生态知识
在学科渗透方面,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知识的渗透,做到自然贴切,不牵强附会,不图形式,注重实效。如通过讲解《常见动物》、《常见植物》等课程,让学生懂得每一种动植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生存环境。保护好环境,动植物才能生存并长得更好,应当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在音乐课上,可教唱如《夜晚多美好》等歌曲,让学生在学唱中意识到好的环境能让生活更加美好。语文教师可适当多选择一些环保主题较突出的课文进行讲读,如《天鹅的故事》、《碧螺春》、《灰椋鸟》、《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等等。
校正自身行为,加强生态素养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假如教师没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也就没有学生生态素养的提高。众所周知,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崇拜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善的偶像”。同时,学生又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模仿教师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则教育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时需要做实验,而实验一般都存在产生如废气、废液等废物的问题,有的教师一方面告诉学生这一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污染;另一方面又贪图省事,将产生的废物乱倒乱丢,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学生难以形成保护生态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因此教师不但要严格要求学生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要以身示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加强教育培养,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学校的生态教育应重视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这是加强生态素养培养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手段。
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应要求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离室随手关电灯、电扇、门窗,不损坏公物;不攀折校园内花草树木;绿化校园、美化校园;不随手扔杂物,主动捡拾垃圾;减少噪音,养成文明说话、文明走路的习惯;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学校又进一步制定出“小学生生态保护守则”,做到人手一册,由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在构建生态文化公园过程中,为了让我们的校园更美,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草一木做起。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生态意识
少先队活动是促进队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重视生态教育就必须要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每逢“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节水日”、“植树节”等与环保主题有关的节日,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就利用少先队活动结合学校特点和现有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学做生态人”活动。
低年级组织队员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之美;鼓励小朋友种植植物,观察、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举行“春天来了”、“我爱大自然”绘画比赛,增加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中年级组织队员走进社区,举办“争做环保人”中队主题队会;组织环保小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亲身实践并为环境保护做宣传活动;举行“畅想绿色未来”绘画、演讲比赛。
高年级各中队成立小课题研究组进行环境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各个中队在辅导员老师的辅导下,提出了“让灌渠的水变清澈”、“这里的天空灰蒙蒙”、“街道垃圾箱的命运”等小课题,队员们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提高了环保技能,加强了环保意识。
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达标”和“新世纪我能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十个环保“为什么”,并对美化校园提一条广告用语等等。学生争章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活动中也体会到了“我能行”,增强了开展环保行动的自信。
开展“废旧物品超市”活动。由学校少先大队统一安排,定期轮流由各中队举办废旧物品买卖活动。活动时,由主办中队将自己募捐的废旧物品以超市商品的方式陈列,并标上价格,其他中队的队员自由选择购买,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队员通过买卖废旧物品,不仅认识到了什么叫“废物再利用”,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生态意识。
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年的春秋游活动,有计划地作好安排,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重要载体。可组织学生到公园认识花草树木,寻找春天的脚步;去野外考察鸟类的生存环境;组织生态夏令营,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学校还通过黑板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栏目。组织学生画环保漫画,开展环保故事比赛、环保手抄报比赛、环保黑板报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研究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环保活动的技能。
辨析生态美丑,创设花园式生态环境
在生态教育中,我们强调环境美,因为环境有育人功能,环境美蕴藏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我们还努力创设“文明、整洁、和谐、清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对校园生活的向往,产生爱上学、乐读书的心理效应。在各个教室里,还建立科技园地、学习园地、荣誉栏等板块,做到班级生态文化建设有特色。
学校还追求花园式的生态校园,让园林化的绿色校园,成为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直观大课堂。学校在极力打造学校的生态公园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物化公园外,还讲究文化公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我为公园当导游、为公园设计广告词、公园小游戏、公园颂歌等,力求让学生学在公园、乐在公园、趣在公园。使校园环境孕育美感,形成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氛围,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感召力。
拓展社区活动,建设生态文明
教育需要延伸,生态教育同样也需要延伸,让生态教育从校内扩展到社区,结合社区资源和地方优势共同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如学校曾以“谈谈街道的卫生”、“哭泣的家乡小河”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环境问题的广泛社会调查。我们带领学生走上街道、走进小区,设点宣传环保知识。又结合“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创建好红领巾文化一条街活动,坚持值勤中队的晨扫和各中队每天轮流打扫。
科研指引教育,研究提升品位
少先队员们以生态文化为主题,开展绿色小演讲、小诗文诵读、小课题研究、小游戏开发等丰富多采的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不断获得真切感受,明白生态哲理,培养生态意识。把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转移到具体行动上来,为政府、环保部门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生态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式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同时又让学生参与设计,参与研究,参与讨论,参与实践,学生会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懂得了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使队员们树立了正确的生态观,懂得了要做生态人。培养了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辅导员和队员的科研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生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