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耐寒的动物经常用冬眠度过不利季节,这已成为一种习性。如青蛙、蛇、蝙蝠、仓鼠、穴兔、刺猬。
然而热血动物与冷血动物的冬眠是不同的,冷血动物的温度,取决于外部的环境,它们体温的升高或降低完全是被动的。而热血动物的冬眠则能把自己的体温精确而有目的地加以控制。它们能够逐步降低体温,一直降到一定的限度,进入冬眠状态。当它们出眠时便把制造热量的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在几小时内把体温恢复到原有水平。
这种热血冬眠动物所具有的制造热量、补偿体温消耗和保持恒温的高级、复杂的生理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作了许多研究,但迄今为止,有关动物冬眠诱因和生理机制还是各有各的说法。
行为生理学家把引起动物特有行为的外界信号称为刺激。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因此,他们认为动物冬眠主要是外界刺激所致。这个刺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不足。
上述观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人工降温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冬眠动物都入眠;不少冬眠动物每到冬季就会自动停止或拒绝进食,而并非是食物不足。
科学家们用黄鼠进行试验。他们从正在人工条件下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生活在盛夏的黄鼠静脉中,后者随即进入了冬眠状态。这表明,正在冬眠的黄鼠血液中,可能存在一种诱发冬眠的物质。
1983年,科学家从松鼠脑中抽提了一种抗代谢激素,他用这种激素注射到无冬眠习性的小鼠身上时,会明显降低它的代谢率,体温也降至10℃左右,由此可见激素代谢也可能是诱导冬眠的另一途径。
最近,又有科学家从动物细胞膜上的变化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冬眠机理。
总之,要解开冬眠之谜,还有待于人们不懈地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