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97700000001

第1章 代序:第一朋友[1]

吕启祥

我把刘敬圻看作自己在学界的“第一朋友”,此点并未向她说起,征得她的同意或认可,但至少,在我这一面是这样。所谓“第一朋友”,多少有点套用“第一家庭”“第一夫人”之类,我以为这较能恰切地表述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其实我与敬圻的接触并不多,更谈不上频密。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仅有两次会议我与她同室,即1981年在济南和1996年在哈尔滨,以后由于健康和各种原因她基本上不再来开会;本世纪之初见过两面,一次在铁岭,一次即2002年的北京中秋聚会,但她都来去匆匆。彼此也少有电话,近年较多,不过一年一两次而已。然而,就在这其淡如水的交往中,我却颇为真切地读懂了她的为人与为文。敬圻与我同龄,有某些类似的经历,我们对周遭境遇、社会人生有许多相同的感受、相同的想头。也就是说,我们之间极易沟通、多有默契,听她谈话,常能益我心智,助我提升,我之于她,大约只有一种“无用之用”,就是我曾对她说过,自己可以充当一个好的“倾诉对象”,理解和消纳她所遇、所感的林林总总。

敬圻之为文为人最令我心仪和折服的一点是她的低调。这种低调并非故作谦虚,亦非缺少自信,而是一种清醒的睿智。你看她常把自己文集和文章题名为“补论”或“补说”,如《明清小说补论》《宋江性格补论》以及《林黛玉永恒魅力再探讨》中的“补说之一”“补说之二”等等。在切入论题展开论说之前,总是尊重并略过学界已有的定评,绝不重弹读者烂熟的时调,面对一个个“既腻人又诱人”的题目进行别开生面又鞭辟入里的“补说”。这种“补说”,其实是一种换了角度的“新说”,是更进一层的“深说”,是说人之未说,因此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这种低调,也表现在她每面对一个论题,都清醒地意识到该论题的外延和内涵,把局限和制约申明在先,不贪大求全,不面面俱到,因而显得平实、充实、游刃有余。这种低调,还是一种放下身段的低姿态,即以平等的、商量的态度对待读者和同道,从不自以为是,从不武断说绝,更不强加于人,因而透出亲切平和的大度包容之气。

200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刘敬圻著《明清小说补论》是一部近400页的厚重之书。网上可检索到繁体字的内容简介,想来是向港台和海外推介的。简介写道:“作者是中国古典小说资深研究者,这部论文集重在探讨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写作艺术、人物塑造、版本异同、研究方法等等。全书笔调明练、文字从容,是中国古典小说鉴赏的一本理想读物。”我个人大体认同这个简介,其中“笔调明练、文字从容”尤为中肯,但归结为一本鉴赏读物是不够的。敬圻之文大多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颇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一般的鉴赏之文很不相同。作为学术文章,虽有理论底蕴却不摆理论架子,虽以前代、同代或域外的作家作品作比却不枝蔓,点到为止。总之,在平易灵动中自有一份厚重。这应是学术文章中的上乘之作。

我读过刘敬圻和她夫君陶尔夫合著的《南宋词史》以及有关岑参、小晏、李易安等诸多诗词方面的专论。1986年,我有幸在广东肇庆一韵文学的会议上认识陶尔夫先生,那真是一位谦谦君子,深研词学,惜乎天不假年,于1997年猝然离去。《说诗说裨》一书为二人合集,许多篇章可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敬圻的“说裨”及此后有关小说的文章我大体都能看到,其中最为熟悉的自然是涉“红”的部分了。

最早看到的是《“淡淡写来”及其他——红楼梦描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发表在《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2辑上,这篇“淡淡写来”的文章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淡淡的描述、淡淡的格调,正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古典名著的特色,那些惊心动魄的高潮都是蜿蜒而来,逶迤而去,那些深沉的寓意和前后的呼应又多在无意随手之间。红学前辈李辰冬谈《红楼梦》艺术特色的小浪、大浪起伏相继、不知起止之说为大家熟悉和服膺,敬圻的分析更为详尽到位。今天在《红楼梦》热度过高、“夺目”眩晕之际,再来温习这“淡淡的”本色不啻是一服清凉剂。到了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学研讨会上,敬圻作为大会的东道之一,认真准备,正面攻坚,提交了有分量的《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会前就已印好发给了大家。记得那次会议我缴了一篇有关《红楼梦》和张爱玲的文章,其时红学圈对张爱玲很陌生,正合我边缘化的本心,既不必发言,亦不入文集。但敬圻就不能像我那样偷懒,必须面对当时很热门的主题、主线问题,作出与会议主题相符与主办身份相称的答卷,在我看来这是很难驾驭的,然而敬圻却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多义性”在今天也许是常识,当时却是新鲜的,文章完全摈弃了过往非此即彼、鱼与熊掌不能得兼的思维模式,从古今中外文学的历史事实出发,从作品本身丰赡复杂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在阐释和把握主题的各种真知灼见之间,为什么不可以相容互补、相互吸收呢?并且认定每一种合理的解释都是有价值的,而每一种解释又都不可能穷尽其对象。从而正面阐述了对主旨、主线有理有据又颇具弹性的见解。我想此文大度包容、辩证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是得到了多数学者认可的,并且留了足够的地步予后人。相对于题目之重大,此文不长,要言不烦,恰为“论纲”。上举两文都不脱敬圻低调本色,“淡淡”一文自谓意在为当时文学艺术民族化的讨论提供一个例证;“主题”一文则明言早已意识到这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议题,而敢于涉足是仗着“不是专门家”。

相比而言,更为低调是其后《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由题目就可见出,是“一面观”而非面面观、多面观,更非全面观;“困惑”本来就具有不确定性,竟有“五种”之多。总之,是一种探索的、商榷的、诚恳的态度。事实上,揭载于《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1辑上的这篇文章,影响更大,至少在笔者心目中是这样。我以为,不论人们是否认同文中的具体论述,有两点十分可贵。其一是敬圻的学术勇气,如她在开篇时坦言,谈薛宝钗顾忌很多,涉及她所敬重的师友,然而她还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本着探讨学术的诚信和虚心亮了出来。学界朋友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有名家讲《红楼梦》唱对台戏的佳话,那就是北大教授吴组缃先生和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先生,他们观点不同,各抒己见从而嘉惠后学。敬圻其时正求学北大,想来亲历其境。其后吴组缃先生一直任教北大,更是新时期中国红学会首任会长,1988年在芜湖的全国红学研讨会上,吴先生给大会作的学术讲演中,又着重讲析了薛氏的皇商家庭和宝钗表里不一的巧伪性格。敬圻所见显然与吴师不同,她能勇于表述并形诸文字,正是北大优良学风的体现。其二,正因此,这篇文章推动和深化了关于薛宝钗以及红楼人物的研究,促使广大学者思考和探索,我本人就从中受益良多。80年代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薛宝钗的文章,很是浅稚,对此一直关注,敬圻之文说了某些我想说而说不出和我根本没想到的话,当然我也感到困惑而且时至今日仍在困惑之中。总之敬圻此文足可成一家之言,给人以诸多启发。此后,她陆续有《林黛玉永恒魅力再探讨》(《求是学刊》1996年第3期)、《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辑)、《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诸文,她清醒地意识到都是些“说腻了、又不得不说”的课题,而她却能低姿态高水准地就这些题目“接着说”,说出新意。

再往后,我很难看到敬圻的所写了,她说,近年来,即便是有文章,也只发在地方刊物上,而把那些所谓“核心期刊”的位置让给年轻的、更被“量化”所制约的同事。这符合她一贯为人处事的作风。她从来为他人想、为学生想、为“梯队”的接续者想,这就是她数十年来无论为师为长为领导、为妻为母为祖母,任何一个角色都能尽责到位的原因。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深知她在校内外有很好的人缘和很高的人望,也为之付出很多,直至现在仍不能完全卸下重担。2004年黑龙江大学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这副重担落在了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敬圻身上。此乃大型项目,要求客观性、资料性、工具性,其中取舍详略均费斟酌,主持其事烦难可知。最近一轮的修改是从去年到今年,敬圻用了十个月做了一次全面通改,耗时费力,盼望能早日结项。

作为老朋友,私心指望敬圻能如愿以偿地放松下来。其实,敬圻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明清小说补论》后记中说,她觉得这书“像一道冷拼盘,或曰从旧衣店里走出的模特儿”,这固然是自谦,那比喻则让人不由得想起张爱玲;她行文中常有重叠的、排比的句式,又令人想起王蒙。我常想敬圻本也可当个作家的,当然,她有浓厚的理论兴趣,勤于学敏于思,善于抽象言语逻辑。做个教授、学者也完全胜任愉快。人生原本不能设计,只是到了这个钟点,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这应当不算是奢望。

(此文原载《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5辑)

同类推荐
  • 白墙无字

    白墙无字

    陈忠实编著的《白墙无字》内容介绍:自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直到今天,不觉间竞有五十个年头了,无论换过多少单位的办公室.或是乡下和城里的住宅,还有现在的工作点的房子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四面墙壁从来都不曾挂一方纸页想来似乎还不是有意为之,纯粹属于一种无意识的习性驱使下的习惯。想做的事和宗教认可的行为准则,努力去做努力追寻就可以了,万一实现不了或发生错误,宗教总结自我反省,也可以避免吹牛和言行不一的尴尬……我的墙壁一九空白着
  •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新文化运动的结晶——最美的自由新诗。新诗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它不是没有形式,而是有着与古典诗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自由就是它的形式;它不是没有节奏,自然就是它的节奏,它与现代人的呼吸节奏相呼应,与现代人的情绪起伏相合拍。新诗是生活化的,是“言文一致”的产物,日常话语和书面话语在新诗这种文体里找到了最大的交集。新诗又具有最为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最大程度的穿越和嫁接,我把新诗的这种宽广想象与表达比喻为神奇的“穿越术”。这就是新诗的美学奥秘。囊括了郭沫若、卞之琳、徐志摩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和艾青、臧克家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回族民间文学导论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口头文学,也就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各民族认知世界、传达情感、传承文化的利器,也是探寻民族共同记忆极好的凭证,回族民间文学也是如此。对于每一个回族人来说,他(她)们都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尽管这些知识不是经过专门的训练获得的,但却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所以,当你走进一个回族村落,与回族老人“谝着闲传”(西北方言,意思“聊天”),向他(她)们打听民间故事的时候,他们都会热心地给你讲述“阿丹与好娃”、“龙女与曼苏尔”、“尕豆妹与马五哥”的故事。或许,在你不经意间,还会听到从空旷的野外,传来悠长、嘹亮的花儿,那花儿或欢快,或悲伤,犹如天籁,震撼人的心灵……
  • 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在这本书里,作者既写出了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仁和宽厚之气,也写出了她的先辈们身上纯良温厚的高贵品质和不畏贫穷艰苦的顽强风骨,亦有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们生活富足后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思考、彷徨和怅惘。
  • 七弦诗集

    七弦诗集

    人心中有七根情弦,这是多么丰富的情感世界。拨动心中的情弦,能演奏出多么丰富美妙的诗篇。《七弦诗集》里的诗作以美妙的情思,真实的情感,饱满的热情,将你带入诗情画意之境。带你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感受真实的人性,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诗集共有九十多首诗作。内容丰富多彩,或言志、或抒怀。诗歌形式多样,有古体诗,现代诗。古体诗以格律诗为主。现代诗有组诗,散文诗,连作等。表现手法多变,语言凝炼,有时代感。诗作是作者几十年文学积淀的智慧结晶。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内心世界呈现,愿你喜欢。
热门推荐
  • 景天创世纪

    景天创世纪

    穿越到五行大陆发现一切都变了,这是一个比拼灵脉的世界,灵脉越强实力越强,废材少爷一路修炼最终站在了这个位面的巅峰
  • 高度恋爱:恶魔校草,够坏

    高度恋爱:恶魔校草,够坏

    第一次相见,韩陌言‘无意间’就把苏可意的小兔子给摸了。第二次相见,苏可意为了报复韩陌言就非常霸气的夺了他的初吻。于是乎两人就成了仇人,就当韩陌言表白了苏可意她却说“韩陌言你没发烧吧?怎么净说胡话。”韩陌言无语地说着“我好得很,我就是在跟你表白,不管你同不同意你已经是我的人了。”“我什么时候是你的……唔……”话还没说完,就已经被吻了。这还是原来跟我抬杠的韩陌言吗。额……【男女主身心干净,绝对宠文】
  •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本书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特点,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生动的故事案例,向青少年朋友介绍了各种培养自我保护能力的实用方法。
  • 祝尔恺

    祝尔恺

    还是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录一下,大概是日记吧。
  • 狂风劫

    狂风劫

    一个复仇的故事,随着月黑风高之夜展开,少年带着复仇的火焰在险恶的江湖之间游走,无数的艰难险阻等待着他......故事的背景在唐朝初期,是属于传统历史的武侠小说,故事里唯一带点玄幻色彩的是一只既是兵器之魂也是坐骑还能化为人形的异兽:红云雀。故事里的江湖门派是自己虚构的门派,没有少林武当娥眉这样的名门大派
  • 诸神消失的世界

    诸神消失的世界

    维持世界平衡的诸神突然消失了,得不到任何神谕的人们开始慌乱无措。英雄应运时势而生,从平凡之徒逐步成长为左右历史平衡的英雄,本来为了亲情走向追求强者之路,无意间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光明是否可以重现?诸神是否能够回归?命运面前,诸神与凡人地位平等。
  • 地球武学纵横诸天

    地球武学纵横诸天

    随身携带地球武学仙术,金系、黄系、西游系、封神系……,打爆诸天武林、仙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好,乔儿

    你好,乔儿

    青葱岁月,唯有友谊相伴,我们路上不孤单!
  • 主题世界

    主题世界

    本书只是个人无聊时打发时间阅读,临时写作,若有些接不上请见谅。王的重生之路,顶尖之人再一次选择踏上轮回,意欲何为,是想踏破顶尖,还是重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