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拷贝“第一本”展现开场戏的特征
夏衍说:“中国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一个文艺作品的开头也很难,小说也好,戏剧、电影也好,开头好坏,对作品整个结构的影响很大。……舞台上的戏剧和银幕上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剧中的人物、故事事先是不了解的,是一张白纸,所以电影的第一本顶重要,在第一本里,有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告诉观众,假如开演了十分钟,头绪还搞不清楚,那以后就很难搞清楚了。……电影的开头也一定要交代清楚。交代什么呢?可以举出四点:1.时间。2.地点。3.社会背景。4.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开场戏主要集中在第一本,也就是电视放映时的第一本拷贝,大约放映十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要说明这四个问题,也就是电影开场戏的主要任务。“自从电影问世之日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它一直被当做集市上的一种‘杂耍’,一种记录奇闻逸事的活动画面,或者只是一种用以拍摄和记录舞台演出的工具。……一批早期电影理论家们的辛勤探索,将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证明了电影确实是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崭新的艺术门类,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才最终使得电影形成一门艺术。”巴拉兹·贝拉认为这种新兴的艺术与话剧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同一场面中,改变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使场面在画格和画面构图的界限发生了变化。2.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镜头’。3.在同一场面中改变拍摄角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4.蒙太奇。它的含义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连接起来,其中不仅是各个场面的互相衔接(场面不论长短),并且还包括最细致的画面,整个场面由一堆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成。”因此,在研究电影的开场戏时,必须首先明确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并以电影艺术的话语进行论述。
电影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除了巴拉兹上面说的外还有那些特点?
第一个美学特征:电影有其独特的观看方式与限定的放映时间。观众看电影不是面对舞台而是面对银幕。劳逊说:“电影与其他故事形式之间的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处理素材的方法:电影在讲故事时是在黑暗的戏院内将一连串的形象投射在幕布上。观众与表演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和亲密的。然而这是一种通过机械媒介的接触。”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在90~120分钟之内,超过这个长度的电影,观众就难于耐受。
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的第二个美学特征:电影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萨杜尔说:“一种艺术绝不可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汲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电影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各门类艺术中的多种元素。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是对各门艺术的融会综合,既是艺术学层次上的综合,也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即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文化层次上的综合即艺术和技术的综合,社会学层次上的综合即商品性和意识形态的综合,“最后还有创作上的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综合:据统计,一部电影的制作竟要246个行业的通力合作”。
电影艺术的第三个美学特征:高度的技术性。“在艺术领域里,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新的灵感。机会乃是真正的艺术之神。发明油彩的并不是画家,早在人们开始雕刻人像之前,锤子和凿子就已经是必需品了。同样的,世界上是先有电影摄影机,然后它才成为一种新艺术和新文化的工具。”电影艺术史也是技术发展史。美国学者说:“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把对电影史研究的讨论分成四章:美学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虽然这肯定不是以往做过的惟一的分类,但它的确代表了时至今日电影史研究的主要脉络,并且提供了一种把方法、问题和机遇分门别类的有益方式。”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代电影业的发展,使电影的制作越来越依靠高科技,去创造新的银幕奇观。
电影艺术的第四个美学特征:具有强烈的渗透性。马尔丹说:“正因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因此,它就像所有的艺术一样,是以选择和安排为其创作基础的,它拥有十分巨大的可能性去概括、凝练现实,无疑,这就是电影的威力所在,也是它能引人入胜的秘密所在。”他接着说:“亨利·阿杰尔说得好:‘电影意味着深厚性、隐秘性和遍在性。’深厚性,这是因为电影画面,尤其是特写镜头有着一种几乎是幻术般的力量,它给现实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寻常的景象,也因为音乐通过它的感染力量和抒情作用而强化了画面的渗透力。隐秘性,这是因为画面(主要还是特写镜头)使我们能够真正渗入到人(以面部为媒介,这是针对灵魂的书籍)与物之中。遍在性,这是因为电影让我们自由地穿越空间和时间,因为它凝聚了时间(在银幕上,一切都显得更漫长),尤其是因为它重新创造了延续时间本身,使影片在我们个人的意识中畅通地展现。”换句话说,渗透性主要指对观众的思想的感染力、影响力而言,正如苏珊·朗格说的:“这种美学特征,与我们所观察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构成了梦的方式的几个特点,电影采用的恰恰是这种方式,并依靠它创造了一种虚幻的现在。”
电影的第五个美学特征:整体的虚构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所谓整体的虚构性,主要指电影故事的创作而言。电影艺术作品所进行的艺术化处理,包括情节的设计、叙事方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确立、人物关系的定位等等。在这一创作过程中,既有取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的故事,也有完全虚构和想象的故事。所谓细节的真实性“主要指时代氛围、情节展开的环境、演员表演以及人物的化装、服饰等均要给人以真实感”。
电影艺术的第六个美学特征:文学性、戏剧性、抒情性的有机融合。在电影出现之前,文学依靠其丰富的艺术手段,能够最充分地反映异常复杂的社会生活矛盾,满足广泛、多层次地把握现实的需要,为广大读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语言的综合性,使电影在诞生初期就发现了与文学的亲密关系,电影常模仿和借用文学的叙述方式及展开动作的方式。电影中大量运用平行地安排情节的手法,把不同的情节线索和层次同时交织在一起,即一条情节线叠加在另一条上面,就是直接继承了文学的结构手法和技巧。比如当有声片出现后,电影中出现的主人公在画外思考的声音,这种假定性形式的内心独白属于文学形式的传统和经验,电影没有采用戏剧独白的形式,而是采用文学的独白形式。电影的戏剧性,由于放映时间的限定,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戏剧冲突更加尖锐,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戏剧场面更加丰富,戏剧悬念更加精彩,戏剧高潮更加出人意外。谭霈生说:“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论述到诗意的蒙太奇时说:“深藏在下意识里的联想可以通过这种蒙太奇手法而活动起来或者被激发起来。有时候,一幅风景画就足以令人回想起一个人的面孔或者说明某一情景的特征。当然,这种效果不是‘文学的’,因为任何字句都不足以传达我们思想深处的各种物象和形象之间的那种无理性的相互关系。”这就是电影画面的抒情性。由此可见,电影可以将文学性、戏剧性、抒情性有机地融合在画面里,可以表现任何一种思想、情绪和幻觉,具有异常丰富的表现能力。
电影艺术的第七个美学特征:象征性和隐喻性。马尔丹说:“当涵义并非产生在两幅画面的冲击之中,而是蕴藏在画面的内部时,这就是象征。”他还说:“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象征性和隐喻性也是电影的艺术造型。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光线、画面构图、音乐、蒙太奇、话语都具有艺术造型的作用。色彩基调是指统领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例如,《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城南旧事》有意识地选用灰暗古朴的色彩基调,以表现老北京的故事和垂暮老人的思乡之情。马尔丹对画面的造型有一段论述:“我们在《母亲》中看到了电影中最优美的隐喻之一;这部影片中的隐喻既是造型的,又是戏剧的和思想的:它通过将沙皇时期的一次罢工示威同春天冰河解冻的镜头并行地表现,使隐喻延伸得很远。早春解冻后的冰块顺流倾泻同意识到要攻击专制制度的工人洪流之间的明显相似终于引出了象征的意义。”
电影艺术的第八个美学特征:运动性与节奏感。连续的运动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电影的运动性,包括被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被摄物体的运动,既包括被拍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中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也包括被拍对象的形态、位移、速度与节奏。摄影机的运动是其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变焦、旋转等技术,通过摄影机的机位与焦距变化来造成运动效果。主客体复合运动是指在摄影镜头中既有被拍摄的人或物体的运动,同时又有摄影机本身的运动,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时空和画面运动。蒙太奇运动是通过剪辑,使镜头衔接与转化产生的运动。电影的节奏是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电影节奏有镜头内部造型形象与人物动作的并列、对比、冲突造成的内部节奏;有场面空间被镜头空间所切割、重组、整合形成的空间节奏;有叙事的时间链条被镜头时间打碎、在镜头重组中形成的时间节奏;有镜头画面的主体运动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外部节奏;还有听觉节奏、视觉节奏等等。
电影艺术的第九个美学特征:题材的广泛性和主题思想立意的新颖性。电影由于其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表现人类的各种思想,可以再现历史到现实的各种事件,可以表现从古至今各种人物形态,因此电影艺术具有题材无限广阔的特点。有了题材之后,如何表现、如何开掘就成为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艺术上有成就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无论在思想上或哲学上都有引人注目的鲜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