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刚刚复位就又被贬成了汝州(河南中西部)刺史。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害人的行为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他当宰相当了一百天就被罢免了,原本整天害怕别人抢他的位置,现在也不用担心了;第二,宇文融充分拓展了利用公共资源盘剥百姓的手段,为后世官员模仿的楷模;第三,宇文融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留在了李隆基的生活当中,李隆基一直以为宇文融筹来的钱都是正常赋税,他不再节约,开始奢侈起来。
感谢宇文融。
李隆基很怀念他,因为裴光庭不会盘剥,李隆基觉得帝王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便严肃地问:“你们都说宇文融是个恶人,可是朕把他弄走以后,国用不足了,这又是怎么回事?”李隆基忽然发问,“你们是怎么辅佐朕的?”
裴光庭等人算是被李隆基的问题吓住了,站在那里不敢吱声。问题还是时间慢慢解开的,几个月后,宇文融因为贪污受贿再次被贬。一年后,司农少卿蒋岑给宇文融送上了最后一道催命符。司农部门(财政部)发现,先前的国储,竟然少了数以巨万的钱财,在先前部门领导的关怀下,这笔钱竟然不见了踪影。
李隆基这才知道,肯定是宇文融挪用了国储。李隆基流宇文融至岩州,半路上,曾经得意扬扬的宇文融就郁闷死了。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十一月,李隆基去桥、定、献、昭、乾五陵祭拜祖宗,回宫后大赦天下,全国百姓赋税减免一半。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二月,李隆基选胜地宴请百官,从宰相至员外郎,一共摆了十二个超长的筵席,大家欢乐了一把,各赐钱五千贯。
这两年大家过得特别欢乐,尤其是那些有资格没能力的老家伙。
因为裴光庭。
因为是裴行俭的儿子,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让他主管吏部的事。
刚上任,裴光庭就石破天惊地指出,有些官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还不如一些新人。老爹操持了一辈子的铨选之法,到了裴光庭同志的手里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论资排辈,资格老的,干够一定时间,肯定能得到提升,新人靠边站。
裴行俭快哭了,而且,宋璟表示他正和裴行俭一起哭。
地下的鬼哭,地上的人谏,但还是敌不过裴光庭同学的干练。他拟定的政策顺利实施,国书一下,吏部风气为之一变。原计划在位置上混一辈子退休的庸才们大喜了,先前涣散的眼神一下有了神采,他们喝酒庆祝,隔了一段时间上书好好夸赞了一把裴光庭,裴光庭在李隆基的心目中顿时高大了许多。蠢材们把这份按资排辈的制书称为“圣书”。
至于年轻有为、办事得力的才俊豪杰,无不怨恨哀叹。此时,得了晋升的人还会跑过来不怀好意又语重心长地安慰你,你说你哀叹什么,前途总是光明的,只不过要多走二十年的弯路而已。
裴光庭的好评率直线上升,因为喜欢碌碌无为领工资的人总是占到多数。裴光庭憨厚地笑了,他时常憨厚地笑,说实话,他这个人工作很认真。他只不过看着那些辛苦工作二三十年的人,眼见着比他们辈分低的人一路高升,这样的状况很让人伤心而已。
裴光庭从未想到过,棒槌永远是棒槌,干一辈子也磨不成牙签。
铁杵的确是铁杵,磨成针,也需要耐心!
【王毛仲】
王毛仲的精神也倍儿棒,因为他比裴光庭还受宠。因为受宠,所以盛气凌人,李隆基还尽量忍着他。王毛仲是高丽族的,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左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相亲善。他们几个也因为王毛仲受宠,时常干些没良心的勾当。
王毛仲不满意,他最近老是在想,为何人事调动没有他的事。自己战功赫赫,向皇帝求一个兵部尚书都不肯给,真是太小气了!
王毛仲不停地提醒李隆基,自己曾经有功,兵部尚书当得。李隆基被王毛仲唠叨烦了,开始思考高力士说过的话。
高力士曾经说过,王毛仲荣宠过盛,小心他闹事。刚开始李隆基根本没把这句话当回事,还死心塌地、一如既往地对王毛仲好。事到如今,李隆基才发现,王毛仲并不领他的情,你不给他他恨你,给他多了他高兴,给他正好他埋怨,给他少了他愤恨。一旦有请求不能满足他,他就露出一脸欠揍的表情……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王毛仲是如何欠揍的——
第一,他不把大太监、比他有功无数倍的杨思勖放在眼里,他觉得杨思勖吃人肉是欠揍的表现。
第二,他不把大太监、比他有能力有耐心有责任感的高力士放在眼里,他觉得高力士就是个獠子,他甚至想问问高力士是不是应该为自己不如他王毛仲混得好而自杀。
第三,他不把宰相们放在眼里,一旦有人跟他说话,额头与前方地面的角度胆敢大于七十度,他就会记恨在心,他一再声明,自己是皇上身边的红人,然而李隆基最近在冷落他。
第四,他把三品以下的官员当成奴隶,说话稍有不顺他心的他就拳打脚踢,狠毒咒骂,踹人家尾巴根子,还喜欢让人把同僚打得满地找牙,也毫不担心别人会告他。
王毛仲的媳妇(不知道是哪个)生孩子了,刚满三天,李隆基就让高力士去他家赐酒馔、金帛,好有个恩宠的样子,以前的不满也就一笔勾销了。
话说,高力士同学小心翼翼地履行完了自己的任务,回到了李隆基面前回复。
李隆基问:“毛仲高兴没?”
“毛仲抱着他襁褓中的婴儿给臣看,说,我这孩子,刚生下来就这么厉害(可能是哭得很嘹亮),朝廷还不得赐个三品大员啊,否则委屈了!”
……
李隆基咬牙切齿,大声骂道:“好啊好!王毛仲,当年诛杀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想提这事儿,今日还敢因一个婴儿恨我!”
高力士知道时机成熟,“他就是个北门的奴才,官位太高,气焰太盛。现在北门的一帮人联合起来,在陛下面前左右朝政,这伙人都是一心的,不早日除去,必生大患!”
李隆基陷入了思索,“此事如若泄露,恐怕要生变故。”
高力士道:“贬毛仲去外地,同党分别到别处去,也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后头的事,还不都是陛下说了算!”
李隆基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月,王毛仲被贬为了瀼州(广西上思)别驾,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同党,分别贬为了地方参军,其余因为阿谀奉承而连坐的多达几十人。
王毛仲的死期到了,他不能继续活下去。走到永州(湖南永州)的时候,一匹快马追上了他——他被赐死了。恬不知耻,这个词的实际意思就是,先前依附王毛仲的人,一下失去了强大的靠山,转而依附高力士。而高力士也不拒绝这帮人的巴结,一个也不得罪,露出一脸欠揍的表情。
宦官高力士欠揍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些官员为了让高力士觉得自己是个爷们儿,专门喊他哥(也有的喊翁或爷)。
第二,高力士母亲去世,无数官员跑到他老娘坟头大哭,比死了亲娘还痛苦(如果情况允许,他们一定直接喊娘)。
第三,高力士十分低调,从不嚣张,还经常给李隆基提谏言,把皇帝往正路上拐,所以李隆基一直很喜欢他。
第四,满朝文武都知道高力士不坏,还能办实事,说到做到,张九龄、宋璟等正直之士也很喜欢他。
总结完毕,结论:高力士是个不很坏的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封禅泰山后,大唐进入了开元全盛日,公私富庶无比,百姓丰衣足食,人口众多,文化灿烂,吸引来了无数外来移民。人不断地死,宇文融死了,王毛仲死了,裴光庭也死了。等裴光庭死后,李隆基决定废除裴光庭的政策,废除他的政策,就一定要先找个顶替他工作的人。李隆基问萧嵩,萧嵩先生先抒发了一下个人的感情,然后又开诚布公地对右散骑常侍王丘进行了口头表扬。
介绍一下,王丘,萧嵩的好友。
这说明,萧嵩和陆象先一样,举贤不避亲。后来故事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王丘不喜欢因为私情而得到提拔,最起码也得避嫌,他听说萧嵩推荐自己后,立刻出现在了萧嵩的面前。王丘的主要任务是劝萧嵩放弃推荐自己,转而推荐右丞韩休,是的,就是那个经常躲在别人后头不说话的人。
萧嵩问:“他有什么特点?”
王丘曰:“他的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品行方正,只顾着搞好工作,从来不想着升官发财。”
萧嵩顺承了王丘的美意,在李隆基面前推荐了这个名叫韩休的人。
几日后,李隆基就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一开始,萧嵩以为自己找对了人,因为韩休总是接受自己的意见,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工作,大家不疼不痒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你提意见我接受,日子过得还算好。但仅仅过了几天,萧嵩就发现了一个令人气愤的现象。所有人都对韩休这个不怒而威的新人充满了敬意和害怕,连皇帝也不例外。
萧嵩发现,一旦自己作的决策不符合规范,韩休肯定跳出来横加指责。此人从来不肯让步,让自己很难看。萧嵩开始怕了,开始讨厌韩休。一位中书省的最高长官,竟然会因为这样一个小子处处受制,怎么会不让人恼怒?不过,萧嵩还是忍了,讨厌归讨厌,他知道自己干不过韩休。
韩休就是韩休,到了自己位置上真就玩命工作,屡屡给李隆基上谏。这段时间,李隆基喜欢工作之余在后苑游玩,也喜欢开个不大不小的宴会。宴会嘛,必然有不合规矩的地方,比方说君臣打闹,妃子调情。此时的李隆基都得四顾张望,看看韩休有没有来。他喜欢神经兮兮地问左右:“韩休知道咱在这儿吃饭不?”
左右如果说知道,李隆基接着就会跳起来宣布散会。但一般人家都说不知道,李隆基也就长舒一口气,安心吃上两口。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吃上两口,因为第三口还没吃,韩休的谏疏就已经飞快地写好,由专人送到了李隆基的面前(言终,谏疏已至)。
李隆基从没这么痛苦过,他照着镜子闷闷不乐。左右瞧出李隆基的心事,“韩休为相,陛下比以前瘦多了,怎么不把他赶跑?”
李隆基长叹曰:“朕瘦了,肥了天下,这是社稷之福。萧嵩奏事,常常和朕想的一样,等他走以后,我就考虑着为啥我不能立刻去做,却让人家提醒我。韩休经常在朕面前力争,他在,我寝食难安,他走,我还能睡个好觉。可是我用韩休,不为我自己,为的是社稷!”
萧嵩陷入了沉默,因为他口才不如韩休。
一大早,两人又吵起来了,韩休明显占据了上风,把萧嵩驳斥得狗血淋头。李隆基本来就有生不完的气,他让两人统统退下。两位仁兄不服气地走了。几分钟后,萧嵩先杀了回来,“臣想通了,臣不能跟韩休一般见识,臣要求提前退休!”
李隆基怪问:“朕还没讨厌你,你怎么忽然就要走?”
萧嵩很委屈,呜呜哭了起来,“臣可是受了皇上的厚恩,富贵荣华享之不尽,陛下不讨厌臣,臣可以从容而退;等陛下讨厌臣,臣再辞职,臣这颗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全身而退!”萧嵩哭得老泪纵横。李隆基也跟着伤心起来,但他没呜呜,只是挥了挥手,说:“爱卿先退下吧,让朕好好想想!”
几天后,萧嵩被罢为左丞相,韩休被罢为工部尚书,均撤销宰相之职。两位也该消停消停了,补任者,是京兆尹裴耀卿还有前中书侍郎张九龄,李隆基这样安排,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裴耀卿和张九龄友善,不会像之前那几位仁兄一样整天吵架。李隆基还是很想奋斗的,励精图治,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李隆基重新划分了天下,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四道、黔中、岭南共有十五道,各安排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违法犯罪);两畿由中丞掌管,其余全部由朝廷选择有能力的优秀刺史领导统筹。
就在这一年,有司奏报,因为连年丰收,太府的财货堆积如山,已经要发霉了。天下库藏存储已经饱和,富得流油!
第二十一章 张九龄上任同霹雳,李林甫奏对常称旨;李林甫力荐牛仙客,张守珪收养安禄山
太府管事儿的(简称太府卿)名叫杨崇礼,在太府干了二十多年,一直没人瞧得起他。不过,就在开元二十年的某一天,李隆基让人打开太府,所有人都看见了堆积如山的财货和资料,大家开始对杨崇礼刮目相看了。
杨崇礼和宇文融同学是不一样的,杨崇礼刚开始接管太府的时候就已经七十岁,如今九十多岁,从不搜刮,却也能为府库存下数百万贯钱财,堪称奇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杨崇礼退休(以户部尚书致仕)。为了表彰他老人家的业绩,李隆基问宰相:“崇礼有几个孩子?有谁能继承父业?”
有人回答:“崇礼有三个儿子,慎馀、慎矜、慎名,都是廉洁勤恳的人,而二子慎矜最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