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贞这种自恋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就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嘉贞兄刚刚上位,就和同僚产生了矛盾。他和朔方大使王晙的矛盾最大,主要原因是王晙很不愿意听他唠叨。
王晙现在主管突厥和铁勒的降户,他认为这些人虽然受了降,但率领降户投降的仆固都督勺磨,还有硖跌部落,不进城居住,却散居在受降城侧,这里头肯定有问题。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们在等援兵。他怀疑突厥的毗伽已经要行动,准备伺机攻陷降城。
由此,王晙上书,建议废话少扯,直接杀了勺磨。
李隆基同意让王晙亲自主持这场谋杀活动,并指示煽动谋反的只有勺磨等数人,其他人千万别杀。
王晙得了令,大摆筵席,邀请勺磨等诸位造反派领袖。勺磨此人属于特别没出息,有肉必吃、有酒必喝的人,他领着几人风尘仆仆前来赴宴,见王晙笑脸相迎,不禁得意。然后,这些家伙就被埋伏好了的精兵砍死。
此事传扬出去,在降城外扎帐篷的人纷纷卷起铺盖,一路往北,拔腿就跑。这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叛乱活动,以勺磨等领袖的死亡和精锐叛军的狂逃告一段落,但我们时时能够听到,拔曳固、同罗等部落散居在其他降城的人们,骂娘之声不绝于耳。散居在大同、横野的部落,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每日过着骂勺磨、担心唐军压境的日子,惶恐不安。
朝廷方面,有一个文人挂帅出使。他的任务就是感化降户,而且,面对野性十足的部落大众,他只带领了二十个人。
慰抚这活没那么简单,搞不好就会惨死,这位仁兄似乎毫不惧怕,面对别人的阻拦,他总是微微一笑。在别人要哭的时候,他还能笑得出来,不可谓不淡定。他是现在的并州长史、天兵节度大使。副使是李宪(皇兄)。
很明显,李宪是不会出现在出使现场的,他自己不敢来,还给大使写了一封劝告信,让大使也不要轻举妄动,“大使此去,可得回还?”
大使回信,“吾肉非黄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马,必不畏刺。士见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我又不是黄羊,不怕他们吃;也不是野马,不怕他们刺杀。士大夫见危舍身,现在是我效死的时候了。)
署名:爱你的张说。
张说,穿着一身旧官服,和几个手下谈笑风生,晚上睡觉就睡在降户中间的小帐篷里,一点防备都没有。
拔曳固、同罗,虽说是民风彪悍,可碰见这样一个大使,他们也觉得稀奇。等弄明白这真的是大唐使者,而且当过大官以后,降户的心安了下来。那些煽动他们说李隆基下一步就要把他们全杀死的人,真的是太没良心了。
在降户中间,知名度最高的两位仁兄,一位是王晙,另一位就是张说。
王晙曾经上奏,为了彻底解决西部困扰,可以西发拔悉密部落,东发奚、契丹兵,用他们合力掩袭突厥毗伽,至于时间,就定在今年的秋天。毗伽原本很是震恐,但毗伽的军师说了一段话,让他的紧张情绪变成了哈哈大笑。毗伽的军师是个聪明的人,他先安慰可汗,说拔悉密与奚、契丹东西相距太遥远,兵马不可能同时到达,唐兵如果到来,我们就跑。说着,他指了指北面,“唐军来了,我们就往北撤退三日,等他们粮食吃没了,就必须往南回去。拔悉密部落浮躁好利,一定提前赶来与唐兵会合。我们击败唐军,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毗伽困惑,“为何?”
军师有些得意,“王晙是个豪杰,我也很怕他,可他跟宰相不和啊(张嘉贞),我都听说每次他有行动,张嘉贞都会极力反对,这次这么大的行动,能例外吗?想想吧,唐兵的援军根本没有主心骨,他们先到了我们这里,而唐军迟迟不来或者晚到,胜负如何?”
毗伽笑了。
王晙急了,因为张嘉贞果然不让他发兵,还派人监视他。
毗伽等来了援助唐军的契丹和奚的兵马,两部见唐军没来,在心里大骂王晙,给他打了个差评。毗伽听从军师安排,不急着围追契丹和奚,而是兵分两路,尾随他们来到了北庭。一路围攻北庭都护府,一路潜行到了拔悉密军队的后头,又前后夹击,俘虏无数。感谢张嘉贞,继默啜之后,毗伽与苏禄平分秋色,成为突厥新一代的盟主。
王晙的麻烦来了,有几万胡人造反,他一马当先,杀入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还活捉了贼首康待宾。王晙见情况不赖,便将首领们召集起来开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教育首领要老实听话,不要整天杀人抢劫。会议进行到一半,他让人把康待宾拉出来,杀猪一般,当众腰斩。
首领没有围观杀猪的良好情绪,被王晙这一举动吓得大气不敢喘。整件事干得非常漂亮,所以,郭知运非常生气。
郭知运,性别爷们儿,猿臂虎口,凶猛异常,参加武举格斗,屡战屡胜,拜三度府果毅。郭知运与王晙,被李隆基安置在北关,都是胡人害怕的大将。郭知运对王晙的不满,主要原因还是在灭胡贼之前王晙的表现。
李隆基问王晙:“可否与郭知运一起出兵呢?”
然后,就让郭知运出兵了。
王晙回信,“不可,朔方一道兵马揍他个生活不能自理就够了,让郭知运回去吧!”
信件在中途飘荡的时候,郭知运同志就领着兵马到了。从王晙奇怪的表情中,郭知运看出了大事不好,他打听出了王晙的做法,觉得王晙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愤怒无比。
好啊,皇帝让我们两军一起,你凭什么让我走?
郭知运赌气不跟王晙碰头,领着大军躲得远远的,蹲在一边,做蹲坑状生气。眼看王晙连战连捷,最后腰斩贼首,郭知运更不爽了。他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觉得自己特别忧伤。腰斩康待宾后,王晙安抚好了降户,乐呵呵地领赏去了。觉得王晙很贱,郭知运暴跳如雷,他挥师北上,将刚刚投降的降户狠狠蹂躏了一顿。此等丧尽天良的举动,把降户欺负得哭爹喊娘。
于是,降户不再投降,发表声明,诅咒王晙。此事闹得天下皆知,为了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李隆基遂将王晙贬为梓州刺史。
张说领兵平了数万叛胡,原先叛胡出了个馊主意,让党项帮自己,且说抢了唐朝城池,地归他们,金银女人归党项。党项大喜。等张说杀来,党项震恐,回头又与胡人杀了起来。叛胡前后受攻,往西逃跑了。张说摆摆手,安顿好了党项,让他们回家盖房子,娶妻生子去了。
张说载誉而归,回朝之后,李隆基以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就这样,姚崇不淡定了。
姚崇是在床上不淡定的,因为他身体很差,而且差到了要死人的地步。
姚崇喊来自己的几个儿子,跟儿子们分析了一下这个张说,“张宰相与我不和,这你们也是知道的……别跟我说你们不知道。现在我要走了,就在这时候他却回了长安。以我们之间的恩怨,他肯定不会放过你们。而且你们这样的,也难免让人惦记,你瞧瞧你们那没出息的样!听好,要想活命,你们必须按照我的计划去做。
“我好歹也是救时宰相,和他同事多年,知道他喜欢珍玩,咱们家也不缺这些。我死以后,你们把所有贵重的东西统统摆在大厅前,专门给他发帖子。等他来了,来到咱们大厅,如果看也不看,你们就赶紧给自己准备棺材。如果他看了,还拿在手里玩,你们就赶紧笑脸迎上去,也别想着你爹死了你要表现得忧伤点什么的。你们就把所有玉器宝贝都送给他,说是邀请他老人家为我写碑文的小钱。
“你们可给我记住,要提前准备好空白石碑,等他给我写完文表,立刻给我誊抄一份。抄完就快马往朝廷里头送,送给皇上过目。皇上看了夸赞我俩的友谊,你们就保住了。至于誊抄完了的那份,赶紧照着刻上去,不得有半点耽误!等皇上表扬完我俩以后,你们就把皇上的话也给加上!
“如果那老头回头说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好,想把他那张纸要回去修改,你们就说文章已经刻完了,而且已经禀奏给了皇上。
“小儿们,听清楚没有,都给我牢牢记住喽。咱家满门的幸福,就在我死后几天内你们的做法上了。等皇上夸奖完以后,他就算再有能耐,也没办法算计我们了。”
姚崇的几个儿子呜呜哭着,含泪答应。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大唐优秀的实干派政治家姚崇薨,时年七十一岁。
丧礼隆重,张说同志颠颠儿跑来哀悼,装作忧伤地哭完以后,他被姚崇的几个儿子请到了一边,说了些宽心的话。
正准备撤,张说忽然瞥见了摆在大厅里的一排器玩。人们可以清楚地瞧出,原本神色黯淡、略显哀伤的张说同志,灰蒙蒙的眼神忽然闪亮起来。他站在那里,走近器玩,摸起来就把玩。
两下对话一番,没想到姚家的几个孩子竟然肯把这些东西送给张说。张说大喜,却还不敢收。姚崇的儿子又求他写文,张说这才满口答应,捧着玉器就往外跑,跟得了多大便宜似的。
张说特别得意,回家就写好了称颂姚崇同志的文章,让人送到了姚府。内容无非是赞美姚老师德高望重,是大唐的八根柱子之一,我们全体员工都缅怀他老人家云云。
文章刚送到姚府,就被誊抄下来,刻成了石碑,原件已经到了李隆基手里。
李隆基阅罢,对两位能够解仇释怨表示欣慰。
而此时,躲在家中郁闷的张说,终于想明白自己为啥郁闷了,他上当了,的确上当了。自己昔日的大仇都没报,怎么就给他写碑文了?这要是刻成以后,署名张说,我以后怎么找他家算账!
张说一拍大腿,大呼上当,让使者飞奔到姚崇家。
词句欠妥,需要修改?
姚小崇们看着张说的使者,讲了上述那催人泪下的故事。
张说的使者听后,委屈着飞奔回家——这的确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因为姚崇已经把张说算计哭了。听完使者的话,张说同志气得眼珠子都快绿了,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张说回忆此事,不禁感叹,“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我今日才知道我的才能的确不如姚崇!”
开元之所以是盛世,并不在于宰相不和。
事实证明,张说也是很会办实事的,他刚一上位便干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坏事,他找史官帮忙,翻出《则天实录》,窜改字符。
张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别恶心人的事,但一直对当年张昌宗虐待自己,自己徘徊犹豫那件事耿耿于怀。如果按照原来的写,显得自己婆婆妈妈,跟个小人似的。写这段历史的人,是刘子玄(已经死了)和著作郎吴兢(还活着),张说发现,这段历史写出来,竟然没有丝毫隐瞒。所以,张说非让人删掉自己恐惧徘徊的场面。
最重要的,要把宋璟等人如何劝自己,自己有一脸苦逼的表情等都给删掉。吴兢听完张说的话,笑了,冷笑。他早就注意到张说先生老往史书编纂组里跑的情况了,大家都认真校对着,张说也认真看着《则天实录》。忽然,他将实录啪地扔到桌子上,叹息道:“刘五郎(刘子玄)真是太不乐于助人了!”
吴兢明白是张说这小老头看到自己那一段,他根本就是指桑骂槐,明里说人家死人,暗里却是在说自己。他站起来大声道:“这是我写的,史家的记录和草稿都还在,大人怎么还把怨气撒到死人头上?”同事一个个被吓得大惊失色,瞧着吴编撰,也瞧着张说。然而,张说也不是那种不要脸的人,他脸红起来,讪讪说了几句废话,继续假装认真看书了。可是,不知张说是太要脸,还是压根儿就不要脸了,过了几日,他又跑到了吴兢跟前。
遭遇这么一位宰相,想必吴兢先生也非常无奈。
他正告张说,以后别来烦我。言外之意,除非您老人家穿越回去爷们儿一把,否则史书就得这么写。张说也知趣,从此走开。其实,张说也太过紧张了,他修改史书这段历史又成了他的污点。不过,后来,张说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良相,吴兢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史家。
吴兢完成了《贞观政要》,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为政书。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一千多年后,它还成了日本天皇的必读书目,在日本社会也广为流传。
【安南】
安南(越南)出问题了。
有个名叫梅叔鸾的人,不满自己的小生活,领着贼军围攻州县。起义军闹得风风火火,李隆基也重视起来,遣骠骑将军兼内侍杨思勖前去征讨。这个满脸横肉、脾气大、爱吃人肉的太监,出发的时候就带了几个人。杨思勖一路奔波来到了越南,召集子弟,几日内就聚集了十多万人,效果非常轰动。
杨思勖也没多废话,领军平定了梅叔鸾的军队。
贼军四散溃逃,但逃也没办法逃。因为百越的子弟实在生猛,砍完大股贼军后,有人领着一帮人直插腹心,将梅叔鸾斩在了马下。真不知道这个贼帅和普通百姓间究竟有何种深仇大恨。不过,杨思勖不太关心这些问题,取得了大捷,杨思勖先发表演讲,表扬了跟着他一起打仗的子弟,并宣布要将贼军的尸体堆成大山(一阵欢呼),随后还军。
【当兵成为职业】
张说出了个馊主意,建议把河曲六州的五万多胡人全部迁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