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体对比
就是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对照。例如:
①这班官儿们,黑眼珠只看白银子,句句忠君爱民,样样祸国殃民。(姚雪垠《李自成》)
②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余秋雨《狼山脚下》)
例①讲的是贪官污吏的言和行两个方面,言(句句忠君爱民)与行(样样祸国殃民)形成对比。例②讲的是长江起始阶段和下游入海口,起始阶段的奇瑰、险峻与下游入海口的平缓、实在形成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事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分开来看,对比的类型不同,修辞作用体现的方面也不同:异体对比是把不同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等显示出来,使听/读者易于鉴别;同体对比是把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显示出来,便于对事物有实质性的认识。
运用对比应当注意:首先,必须把握好事物之间的可对比性,构成对比的项目必须在本质属性上具有相对或相反的对立性。其次,应尽量使对立的意思反差强烈,有效地揭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再次,要注意对比与对偶的不同——对偶强调的是对称,对比强调的是对立;对偶侧重于形式,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匀称,对比侧重于内容,要求意义上相近或相反;对偶中的“反对”,从形式上说是对偶,从内容上看是对比,两者在这个意义上有交叉。
二、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其他事物(衬体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方式叫映衬,也叫衬托。这样,虽然表达上委婉含蓄了一些,但是主体事物却更加鲜明突出了。例如:
①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②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惟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余秋雨《腊梅》)
例①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荒村”、“没有一丝活气”的自然环境营造萧条、悲凉的气氛,从而衬托出“我”的“悲凉”的心情。例②用“四周暗暗的”衬托腊梅的“圣洁”和“晶莹”,用“天气奇寒”、“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衬托腊梅的更加醒目和傲骨。
根据主体与衬体之间的关系,映衬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一)正衬
即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例如: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例①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深厚友情。例②这一段描绘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有效地映衬出少年闰土充满活力的形象。
(二)反衬
即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体事物,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之间是相反、相异的关系。例如:
①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②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高尔基《海燕》)
例①中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从反衬中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例②则以海鸥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映衬的修辞效果是很显著的:在内容上,可以以景、物衬人、情,也可以以景衬景、以人衬人、以情衬情,还可以以虚衬实,都以衬体为背景,通过陪衬、烘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映衬可以使表达具有形象性、鲜明性、深邃性的特点和效果,语言或委婉含蓄,或明朗显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映衬可以使听/读者有更多回味、思索的空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解读快慰与审美情趣。
运用映衬应该注意:第一,必须把握好主体与衬体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切忌主次颠倒。第二,要注意形式上的灵活多样,切忌机械呆板,力求主体和衬体联系的新颖。第三,注意映衬与对比的不同——映衬有主次之分,主体是红花,衬体是绿叶,衬体的作用是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对比的两部分或若干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通过对比可以使各部分都得到强调和突出。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事物某种特征或品格,故意言过其实,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写,又叫“夸饰”。
夸张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纯夸张
也叫直接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是故意夸大人或事物的某方面特点。缩小夸张是对客观事物某方面作过分缩小的描述。例如:
①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也剪得动。”(杨朔《雪浪花》)
②这个马国丈,原名马国章,奸、懒、馋、滑、坏,一身占全五个字;不必提名道姓,打个喷嚏,顶风臭十里。(刘绍棠《蛾眉》)
③考试真累,从考场下来,我只感觉浑身没二两劲了。
④草原上的星星悬得特别低,好像只要你高兴,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华莎《母女浪游中国》)
例①②分别以扩大夸张的方式极言剪子之快,喷嚏之臭。例③④分别以缩小夸张的方式描述考试的疲惫,草原上低悬的星星。
超前夸张是指生活中先后出现的两个事物,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在先出现的事物前,是在时间上进行夸张的。
⑤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⑥这些情景,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样。家里煮的烂狍子肉,烧的热炕头,在等他们回来,甚至他们已经嗅到了肉香……(曲波《林海雪原》)
例⑤本来是酒先到唇边,喝下去以后,慢慢地心头才会发热,却写成“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是对内心情绪的夸张渲染。例⑥他们还在离家很远的路上,根本嗅不到家里煮的狍子肉的香味,却写成“已经嗅到了香”,回家心切的感觉跃然纸上。超前夸张表面上似乎不合理,但是通过这样的夸张、渲染,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得到强调。
(二)融合夸张
夸张经常与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综合运用,融为一体,来表现扩大的形象。例如:
①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刘心武《班主任》)
②那天傍晚,我坐着一辆开了快七年的老得掉牙的面的,司机是个35岁的年轻人。一上车,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话如泄洪一样水珠四溅。(肖复兴《面的司机》)
例①是比拟与夸张的融合,很幽默。例②是比喻和夸张的融合,极言司机话多。
恰当地运用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抒发强烈的感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言“愁”的程度,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具体化为可丈量的事物,形象而生动。
夸张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首先,夸张要适度。“夸而有节”,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夸张不能背离现实可能性,否则就是夸张不当。其次,夸张要显豁。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要鲜明充分。
四、换算
换算是把难以把握的某一抽象数量,形象地转换成易于把握的形象化数量的修辞方式。例如:
①现在我们知道,光在真空里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这个速度相当于一秒钟绕地球赤道七圈半。
“3×105千米/秒”让人难以把握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但转换为“一秒钟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换算,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同一计量单位间的换算,是将抽象的数量在相同的计量单位间转换为形象化数量的方法。例如:
②明故宫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约70·年(对美国人这样讲),在莎士比亚诞生前140·年(对英国人这样讲)。(《故宫导游辞》)
③原子分裂时放出的能量很大,例如,1公斤的铀核分裂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万公斤煤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十万个为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
例②“明朝永乐十八年”对于美国人、英国人来说难以理解,但换算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约70年”、“莎士比亚诞生前140年”,就明白了。例③“铀核”和“煤”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两者的计量单位都是“公斤”。“1公斤的铀核分裂放出的能量”和“250万公斤煤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形成了比照关系。
二是不同计量单位间的换算,是将抽象的数量在不同的计量单位间转换总形象化数量的方法。例如:
④哪里知道,这条河淹没了10·00·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上10·00·多年!(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⑤“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五元。”“一夜天?”他冒汗了。“是一夜五元。”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例④通过换算,就将“1000万万颗”具体化了。例⑤陈奂生用“两顶帽子”来表示“五元”的价值。这样表达,生动活泼又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三是比较换算,是将抽象的数量在事物间进行比较,转换为形象化数量的方法。例如:
⑥太和殿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面积达23·81·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纪录片《故宫》解说词)
例⑥通过比较换算,使观众对紫禁城面积大小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换算可以把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易于接受并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五、反复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式。
根据构成特点,反复可以分为两类:
(一)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①逃,逃,逃,老李心里跳着一个字。连鸟儿也放开,叫它们飞,飞,飞,一直飞到绿海,飞到有各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老舍《离婚》)
②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①对词语“逃”和“飞”连续反复,表达出老李急切而愉悦的心情。例②中“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属于句子反复,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