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⑥“拿了律己”、“拿了教人”、“拿了指导革命”,由己及人再及革命,意思层递,一气呵成,指出了主观主义作风的危害性,表达得深透而有力度。例⑦“街衢-泥土-鸟雀-寺庙-山河-世界”,空间由近处逐渐向远方延伸,“春天-肢体-书籍-历史”时间向过去的历史延伸,语意层层深阔地延展开来。
第二,从构成排比的几个语言单位的结构性质角度分类,一般可以分成句子成分的排比和句子的排比两种形式。
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
⑧(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⑧“正像”之后四个整齐的并列铺排,从众多的意象中表现了故都秋天的淳厚、浓郁、奇特,语言极富新意。
句子的排比。例如:
⑨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⑨巧用排比铺陈法,连用七个句子排比,概述了不同时代的典型事例,言简意赅地论述了“身处逆境,内心郁积块垒”的人仍可以发愤著书立说并名垂青史的道理。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句式,使用十分广泛。在说写过程中,有的内容不能总括叙述,只能列举叙述,而有的虽能总括叙述,却故意列举叙述,构成排比。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增强语势。用于抒情,能使节奏和谐,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用于说理,条理分明,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运用排比应当注意几点:要根据说写的实际需要,不能为排比而生硬地拼凑;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项的内在关系(如时间的先后、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等),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
还要注意对偶与排比的不同:从形式上看,要求语句的字数相等;构成排比的语言单位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对字数要求不严格。从内容上看,对偶的上下句意思可以相同、相近或相反,还可以是顺承关系;构成排比的各个语言单位在意思上多是递进或并列关系。另外,对偶上下两部分最好不要有重复的字,而排比往往要求使用相同的词语,起强调作用。
(三)顶针句式
顶针,又称顶真、蝉联,就是邻近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词语,将话语连续下去。例如:
①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荡漾着喜气。(梁斌《红旗谱》)
顶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第一,依据上递下接的成分之间是否有别的成分隔开,顶针可分为相接顶针和相间顶针两类。
相接顶针,也叫严式顶针,即顶针部分的文字直接递接,中间没有其他成分隔开。例如:
②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袁鹰《井冈翠竹》)
例②中以“竹枝”、“竹鞭”为顶接成分,而“竹叶—竹枝—竹鞭—竹根”这种连锁关系生动地反映了井冈翠竹的无限生机和顽强生命力,反映了井冈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相间顶针,也叫宽式顶真,即顶针部分的文字之间有其他文字相隔,这些相隔的文字大多为连接、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例如:
③我执意选择作为一个妨碍经济生长的人,而宁愿保存单纯的自己。因为单纯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有空隙,因为有空隙所以装得下快乐。(陈月霞《留空位给快乐》)
例③则在顶接成分“淡泊”、“有空隙”之间插入了“因为”等连词。
第二,依据上递下接成分的语言结构,顶针可分为词顶针、短语顶针、句子顶针三类。
词顶针,即顶针部分的文字是词。例如: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例④由远及近,“林”、“水源”、“山”、“小口”的空间位置渐次显示,叙写动态过程的结构严谨有序。
短语顶针,即顶针部分是短语。例如:
⑤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例⑤以“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判断”两个短语上下蝉联,增强了逻辑性和严密性。
句子顶针,即顶接部分的成分为句子或句子形式。例如:
⑥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曹雪芹《红楼梦》)
例⑥以“不如意事常有”这个句子作为顶接成分,上递下接,道出了“大奶奶”病根所在。
顶针具有显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步步推进,明晰联系。从表意角度来说,顶针用得好,可以起到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从而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效果。(2)上递下接,严密结构。从结构角度来说,顶针用得好,可以使话语更有整体感,续接解释,强化力度,结构更显严密。(3)语气连绵,音律流畅。从节奏角度来说,顶针可以使表达饱满酣畅,语气连贯,转接自然,读来一气呵成。
(四)回环句式
回环,就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同而顺序正好相反的语句,通过回环往复的形式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者相互排斥的关系。例如: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显质》)
②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文汇报》2002年4月7日文章标题)
例①用回环句式揭示了“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的辩证关系;例②用回环句式揭示了环境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回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第一类,严式回环与宽式回环。根据结构形式,回环有严式和宽式之分。
严式回环,即传统的回环,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刻意追求字序的回环,使同一个语言单位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例如:
③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④秀山青雨青山秀,香柏古风古柏香。(云南通海县秀山公园对联)
例③可谓匠心独运,意趣横生;例④兼用回环与对偶,回环出现在句内,既切公园之名,又副该山之实,堪称绝对。
宽式回环,要求不像严式回环那么严格,可以适当变通,构成回环的两句或两段文字前句的末尾用作后句的开头,后句的末尾又用了前句开头。例如:
⑤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⑥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余秋雨《阳关雪》)
例⑤以词组为单位进行回环,用极少的笔墨描绘出了康桥优雅的环境;例⑥“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和“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构成回环,只是首尾词语颠倒,而且两句中间还插入了别的语言单位,是更为宽泛的回环。
第二类,并存回环与相斥回环。根据意义关系,回环又有并存和相斥之分。
并存回环,即上下两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一项以另一项为条件。如:
⑦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⑧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例⑦以“科学”、“需要”和“社会主义”为单位构成回环,揭示了“科学”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例⑧以“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为交换单位,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条件。
相斥回环,即上下两句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例如:
⑨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谚语格言)
⑩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谚语格言)
例⑨中“难者”与“会者”相互排斥;例⑩中“开水”与“响水”相互排斥。
回环句式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从内容角度来说,便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表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从表达角度来说,便于抒发回环跌宕的感情,相互映照补充,常常具有嘲讽、警策的效果,从而加深听/读者的认识和理解。从形式角度来说,可以增加语言回环往复的情趣,使语言节奏和谐,结构匀称,幽默丰富而又富于审美趣味。
运用回环要注重语义,加大信息负载;感情要丰富,格调要健康;尤其重要的是不能片面追求形式,流于文字游戏。
二、散句
一组句子,结构不同,长短不一,也没有贯穿始终的词语,这就是散句。散句追求的是语言的自然形态,平实朴素,不拘一格。例如:
奥运吉祥物“福娃”问世两周多了,但它的热销程度却一点没减。面对热销,厂家自然是加班加点地生产,但市场上为什么还经常断货呢?原来,福娃的制作工艺特别复杂,一个福娃要经过5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才能完成。今天就请您随我们的镜头到福娃的出生地,看看它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揭秘“福娃”生产过程》,中央电视台2005年11月28日《晚间新闻》)
这段引文句子长短不一,结构也不相同,读起来自然而活泼,但又环环相扣,“散”而不“乱”。
散句应该只是形式上的散。散句并不是杂乱堆积的一些句子,这些句子在内容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杂乱无章的一组句子,不是我们所说的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