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动网络广播发展战略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为对外广播解决短波覆盖不足的困难提供了可能性。互联网技术的可听性、可视性、可选择性、交互性、跨区域性等特征为国际台发展网络广播战略提供技术保障。发展网络广播对国际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欧、北美等西方发达地区一向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点对象地区,但又是我国对外广播节目覆盖、落地的薄弱地区。而这些地区恰恰是互联网用户集中的地区,网上浏览和收听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国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1998年,国际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台)网址。“国际在线”,介绍国际台的概况,包括发展历程、语言部介绍、节目播出时间表、每日所发的新闻稿等内容。1998年7月1日,国际在线英文网正式上线,除将英语广播节目放到互联网上以外,也开始打造英语新闻网站。到2000年年底,国际台又将德语等语言广播送入互联网,从而为海外受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收听和阅读形式。1993年,国际台还首次通过互联网,使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对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等重要活动进行网上同步直播。其后,如国庆50周年、澳门回归、悉尼奥运会等重大活动都是通过网络直播的。
4.实施广电融合战略
从客观方面来看,音频广播和视频广播是表现形式不同的同源同种媒介,随着技术发展,音视频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主观角度分析,在这个时期国际台从事对外广播已经有着五十多年的历史,有着人才、外语、信息等各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实现广电融合战略大势所趋。1992年,国际台成立电视部,开始制作对外电视专题片。1994年7月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最初拍摄的《外国人看中国》得到广电部、国新办、中央台有关领导的肯定。1995年,国际台电视中心建立了电视剧译制工作室。1997年,电视中心完成200小时的译制任务,向国外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配合国际舆论斗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加强和规范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根据广电总局领导的指示意见,国际台从1999年10月开始向各省市地方电视台试传电视国际新闻。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每天制作和传送上星的电视节目已达五个多小时,用户遍及全国三百多个频道、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数字付费频道《环球奇观》于2006年5月8日正式开播。《环球奇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向受众24小时滚动播出各类国际资讯、扫描全球奇人奇事。
5.逐步实现改制战略
国际台不同于其他广播电台,它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因此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改革中,国际台实现分步走战略。作为国家国际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广播仍然是全额拨款,但是一部分对内广播逐步开始进行产业化改革。国际台从1982年6月开始在北京首都地区通过AM1251开设对内广播,随后在1986年10月25日,增加调频91.5广播(来自于AM1251)。此后在1999年3月28日在北京开通了调频88.7,后更名为劲曲调频,以及在2005年9月28日开通了调频90.5环球资讯。这三个对内频率实际上是想向经营型、产业化转变。
(四)全面发展时期
2004年以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中央领导在2004年视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时提出的战略目标,此后成为国际台的中心工作。从2005年开始,国际台围绕此目标进行了思考与探索。2005年,重点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2006年,重点是明确思路、科学部署;2007年,重点是夯实基础、全面启动;2008年,重点是机制创新、协调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已经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包含了从第一媒体到第五媒体的全部形态。一个结构齐全、配备合理、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多媒体发展架构已具雏形。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取得初步成效,为向全媒体目标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技术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自2003年21号文件颁发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入了纵深发展阶段,部分文化事业试点单位按照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类监管和运营的模式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这种变革对中国传媒业的格局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在技术方面,表现为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在服务方面,表现为从单一服务向综合、直接服务方式转变;在体制方面,表现为由传统行政事业体制向事业、产业分类发展与管理转变。通过这次转型,将使传媒业最终实现从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从单向宣传向双向传播互动转变,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根本转变。
1.新技术与制度推动传媒业变革
数字化是当今社会信息革命的标志性特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这意味着传统媒介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2010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同时提出逐步推进的目标: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试点;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国家传媒政策的改革,广播业媒体意识到,应该顺势改革与发展进而提升影响力。与此同时,新媒体也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进行互补。在此背景下,广播传媒业纷纷进行转变,努力实现从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从单向宣传向双向传播互动转变,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根本转变,并且进一步通过制作观念、节目形态、管理方式、体制机制、赢利模式等方面实现改革,从而提升广播传媒业的竞争力。
2.分众理念下类型化的消费方式
2000年以来,广播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增长态势。持续的国际经济危机以及互联网等新型媒介的兴起,给近几年的广播市场带来了冲击,广播广告投放呈现震荡下降的趋势,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政府推动广播业的转制转轨改革,致使广播广告市场日趋回暖,稳中有升。与此同时,分众理念下的类型化消费方式成为广播市场消费的亮点。类型化广播通过关注于某类同质需求进而关注其能够辐射的受众群体,在节目设置上它淡化单个节目,凸现整个频率的面貌。这种“分众化”的定位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如交通频率、音乐频率等,突出了频率的独特性、吸引了特定听众,因而通过“分众化”实现“大众化”传播,提升了广播的竞争力。
3.从单一向综合服务方式的转变
消费方式的变化与新技术的推动影响着市场提供方思路的变化,广播业开始从单一广播服务方式向综合、直接服务方式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下,广播作为单一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类型化的消费方式为广播业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契机,这要求广播业向着媒介融合的趋势发展,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自身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2009年6月,我国132家电台联合成立了中国广播联盟,着力打造中国广播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这种融合的结果促使广播的服务方式发生转变,综合而直接的服务成为主要方式,尤其是在线广播、手机广播等极大地拓展了广播市场的供给方式与影响。
4.数字移动媒体与广播的融合
数字化已经成为广播业新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于未来广播的发展,数字移动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将成为重要的替代产品。数字移动媒体已经超越平台的价值,通过它的信息搜集渠道、加工、流通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新产品的强大生命力。这将使得音频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例如博客广播(blogcast),它可供在线和下载收听,含有音乐、访谈、新闻等多种消费形态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种替代产品还呈现出细分化与交互式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产品的生产要求广播业的制作方式发生变革,从按类型划分走向按业务流程划分,国外的部分媒体已经开始进行改组、探索并且获得了更高的效益。
(二)国际台组织结构与管理
1.国际台的基本架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对外广播与对内广播都是新华社的一部分。1950年4月,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对外广播正式用“北京广播电台”呼号,隶属于中央广播事业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部分。1978年5月,对国外广播的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但对外的呼号仍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英文名称,1993年1月1日起统一使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新英文呼号。1979年10月,国际台对原有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正式建立自己的行政管理系统,全台各项工作由台长和若干副台长集体领导。台的职能办事机构设有总编室、台办公室、人事处、保卫处、外事处、行政处。另外,台机关党委还设有党委办公室,同时成立技术科、宣传业务部和先后建立的世界各地常驻记者站。1996年9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调整为副部级。从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部归国家所有,属于国有国营的电台。
国际台内设十几个中心机构,主要为:台办公室、总编室、人事办公室、财经办公室、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技术管理办公室、新媒体管理中心、新闻采编中心、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环球资讯节目中心、英语环球传播中心、东北亚和南亚地区传播中心、东南亚地区传播中心、西亚非地区传播中心、俄东地区传播中心、西欧拉美地区传播中心、电视节目制作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传送播出技术中心和采集制作技术中心。
2.决策层的会议制度管理
国际台决策层为了进行有效的领导与管理,1996年制定了会议制度的管理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台分党组会议,由分党组书记或分党组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议题并主持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重大问题和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讨论决定台属各部门机构设置、编制和人事任务;讨论决定向部党组、部领导的有关请示、报告;研究分析形势及其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事项。
第二,台务办公会议,由台长、副台长、总工、党委专职副书记、纪检组长、副总编、副总工组成,由台长或台长委托的副台长召集并确定议题。主要任务是:传达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及广电部党组、台分党组的有关指示和决定;讨论研究广电总局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部署台内的阶段性工作;决定台内日常业务中的有关事项;审议通过以台名义发布的文件、决定和通报等;通报情况,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及其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台领导办公会议,由台领导、台办、党办、总编室、监察、人事办、财经办、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以及各编播中心领导组成,由台长或台长委托的副台长、副总编召集。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指示、决定;研究处理日常工作需要解决和落实的问题;协调各部门工作。
第四,台部(处)主任例会,由全台各部(处、室、社、中心)领导组成,由台领导召集,每月一次。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指示、决定和要求;通报台务会的主要内容和有关工作要求;进行有关形势、宣传政策方面的教育;提出阶段性宣传工作方面的要求;布置近期工作任务;研究处理日常业务工作中需要协调和落实的问题。
第五,台编委会会议。由台总编室组织召开,编委成员由负责新闻报道的台领导、各编播中心的领导构成,主要任务是:审议并通过大型新闻报道活动的计划、各编播中心节目调整放案以及国际台海外落地电台节目编排等。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国际台决策层围绕着部门职能、宣传管理、人事管理、财经管理等方面,又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心(室)的设置和职责》、《宣传管理三级职责和权限划分实施细则》、《人事管理三级职责和权限划分实施细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