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
1792年4月25日
1792年,法国立法会议针对皇帝与国王们的联合行动到底是战还是和的决定一直迟疑了两三个月。国王路易十六自己也一直在踌躇:他一方面担心革命党人的胜利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失败所带来的危害。下面各党派人士的态度也不一致。吉伦特派急于开战以便保全自己的权力,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各自为了自己能够在此期间顺利夺取政权而力主和平。但是国内政治形势一天天变得紧张,五花八门的报纸杂志也将此事渲染得沸沸扬扬,俱乐部里每天都争论不休,谣言也一时兴起,而且愈传愈耸人听闻,公众的舆论也变得更加慷慨激昂。因而,当法国国王最终决定在4月20日向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宣战时,使得这项决定就像平常那样变成了某种解脱。
在这几个星期里,犹如笼罩着高压的巴黎,更令人心烦意乱,而那些地处边境的城市,更是人心浮动,市民们惶惶不可终日。部队已经汇集到所有的临时营地。巴黎的每一座城市直至每一个村庄,都要有全副武装的志愿人员和国民自卫军,国家在到处检修要塞,尤其是居住在阿尔萨斯地区的人们。他们都知道,法德之间的最初交锋必定又会像往常一样不期然地降临到这块土地上了。莱茵河对岸那些所谓的敌人可不像在巴黎似的仅仅是一个模糊不清、慷慨激昂的修辞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够完全看得见的、感觉得到的现实,大家从加固了的桥头堡垒边、主教堂的高塔楼上,都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正在向自己领土开过来的普鲁士军队。到了深夜里,能听到敌人炮车的滚动声、前进途中武器的叮当声和军号的喧闹声,微风飘过,月色下的河流水波悠然地闪烁着。大家都明白,只要一声令下,那些普鲁士的大炮便会从缄默的炮口发出雷电般的隆隆声和极其刺眼的火光。其实,法德之间的长久之战争已经又一次开始上演——但是这一次,一方是以争取新自由为借口,另一方却是用了维护旧秩序的名义。
于是,1792年4月25日也就成了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驿站的紧急信差们早早便把已经宣战的消息从巴黎传送到了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城市,与德国隔莱茵河相望。)。人们一时间从自己家里走出来,穿过大街小巷、一起拥向市中心的公共广场。全体驻军在做出征前的最后检阅,一个团队紧接着一个团队行进着,迪特里希市长身披三色绶带亲自在中心广场上检阅,他挥动着自己那顶缀有国徽的帽子向行进中的士兵们致献。嘹亮的军号声和如雷的战鼓声淹没了所有的人的声音。迪特里希分别用法语和德语向广场上和其他所有在空地上聚集的人群大声宣读宣战书。
当他讲完话之后,军乐队奏响了第一支、临时用来充当革命战歌的《前进吧!》,这支曲子本来是一支很具有刺激性的、诙谐幽默而纵情的舞曲,但是即将要出战的军乐队却用沉重有力的噔噔的脚步声为这支曲子赋予了强劲威武的节奏。然后,人群散去,于是这支乐曲激起的热情又被带到了大街小巷的每家每户。无论在咖啡馆还是俱乐部里,总有人在发表一些极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和散发多种号召书。他们都是以这样类型的号召开始:“亲爱的公民们,快快武装起来!举起手里的战旗!警钟敲响了!”全部的演讲、各类的报纸、所有的布告、每一个人的嘴上,都在重复强调着这种铿锵有力、具有节奏的呼声:“亲爱的公民们,快快武装起来,让那些戴着王冠的只知享乐的暴君们颤抖吧!前进!自由的孩子们!”每一次,群众都会为这些热烈激昂的语句而欢呼。
无论是街道上还是空场上都一直有大批的人群在为宣战而欢呼呐喊,当然,在满街的人群欢呼呐喊的时刻,也总会有另外少数的一些人在私下里悄悄嘀咕,因为恐惧和忧虑不可避免地也会随着宣战而来。只不过,他们仅仅是在斗室里窃窃私语,抑或把想说的话留在苍白的嘴唇边欲言又止罢了。普天下母亲的心永远是一样的,她们默默地在心里嘀咕:那些外国兵会不会杀害我的孩子?全天下的农民的心也都是一样的,他们非常专注于自己的财产包括土地、庄稼、茅舍和家畜。他们也暗暗地在心里嘀咕:自己那些可怜的庄稼会不会遭到践踏呢?自己的家会不会遭到一些暴徒的抢劫呢?自己每日里劳动的土地上会不会血流成河呢?然而,斯特拉斯堡市长——男爵弗里德里希·迪特里希,他原本就是一个贵族,现在却像那时法国最前卫的贵族青年那样,下定决心要彻底献身于争取新自由的事业,他用洪亮的、坚定有力的声音来表达信念;他有意想要把宣战的那一天变成公众的节日。他在自己的胸前披上绶带,匆忙地从一个集会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集会点去激励民众。
他用美酒佳肴犒劳即将出征的士兵们。晚上,他把各级指挥官,包括军官和最重要的一些文职官员都邀请到自己家去,他那宽敞的邸府就在布罗格利广场的旁边。整个欢送会上气氛非常热烈,这个欢送会从一开始就让他赋予了庆功会的色彩。一直以来就对胜利信心满怀的将军们愉悦地坐在迎宾席上。年轻的军官们踌躇满志,他们认为战争会让自己的生活拥有特殊的意义。他们热血沸腾,在一起自由交谈,互相勉励。有的军官在挥舞军刀,有的在友好拥抱,有的正在为胜利的愿望干杯,还有的人高举着一杯杯美酒正在慷慨激昂做着演讲。所有人的言辞中都多次重复叙说着宣传栏和报刊头条上那些鼓舞人心的话:“亲爱的公民们,武装起来!前进吧!拯救我们的祖国!那些高高在上戴着王冠的暴君们马上就会害怕、就会颤抖。现在,胜利的旗帜已经在我们面前招展,让三色旗子插满世界的日子也即将到来!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法国国王、为这三色旗、为我们向往的自由竭尽全力!”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全国上下都因对胜利满怀信心以及对自由事业渴望追求而空前团结起来。
正处于激烈的演讲和热烈的祝酒高潮之际,市长先生突然间转身面向坐在自己旁边的鲁热,这是要塞部队的一位年轻上尉。市长想起来了,正是这位温文尔雅、虽算不上漂亮但却很是讨人喜欢的军官在大约半年前的国家宪法公布时写下了一首十分出色的自由颂歌,这首素朴的作品朗朗上口,很适宜演唱。于是团里那位音乐家普莱叶尔就很快为这首自由颂歌谱了曲。接下来军乐队便很快将它练熟,战前每天在市中心的公共广场上不间断地演奏和大合唱。此刻,不也正是用音乐来表现宣战和出征的庄严场面的一个极好机缘吗?于是,迪特里希市长显得很随意地问了一下身边的鲁热上尉(这位鲁热上尉擅自在自己姓名里加了一个表示贵族姓名的“德”,命名为鲁热·德·利勒,按照规定他本来是无权这样做的)——如同面对自己的一位多年好友请求帮一个忙似的——他是否愿意乘着当下这种浓烈的爱国情绪,给即将出发的军队写作一些歌词,给明天就要出征去战场讨伐敌人的莱茵军队谱写一首激昂的战歌。
鲁热本来就是一个谦逊温和、普普通通的人,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作曲家,因为他的诗作从来没有刊印过,他创作的歌剧也从来没有上演过——但他自己知道他很擅长写一些即兴诗。为了能让市长——这位高官暨好友高兴,他微笑着说他愿意从命。噢,他愿意一试。“太棒了!鲁热”,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并不熟悉的将军听后连忙向他敬酒,一边还很高兴地对他说,写完之后一定要立刻把战歌传送到战场上亲自交给他,莱茵军非常需要一首能够鼓舞士气的高扬的爱国主义的进行曲。说话间,又有一个人插进来和他们热烈地交谈起来,接下来又开始敬酒,大家喧闹着,欢快地畅饮着。于是,私人之间不经意的短暂交谈被整个热烈场面的巨浪所淹没。随着时间的推进,酒宴变得更加喧哗热闹、也更加激动疯狂,整个酒宴愈来愈令人陶醉,当宾客尽兴地离开市长那宽阔邸宅时,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很久了。
午夜已经过去好久了,也就意味着,4月25日——由于宣战而使得斯特拉斯堡无比振奋的这一天——已经结束了,4月26日已经拉开了帷幕。黑夜笼罩着城里的千家万户,但这种表面的夜阑人寂只是假象,因为全城一直都处在不断的活动之中。士兵们正在兵营里为出征作全部准备;一些胆小谨慎的人大概已经从门窗紧闭的店铺后面静悄悄溜走。街面上一队队的步兵正有序地行进着,其间还夹杂着几个通信骑兵的哒哒马蹄声,后面还有沉重的炮车的发出的铿锵声,静夜里单调的口令声不时地由这个岗哨传递到那个岗哨。敌人距离太近了,实在太不安全了,所以全城的市民都心慌慌然无法在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安然入睡。
鲁热也不例外,此刻的他正在中央大道126号那幢房子里,从回旋的楼梯上去,进入自己简朴的小房间里。他今天也觉得特别兴奋,此刻他牢牢记着自己的承诺,要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给莱茵军写一支战歌,创作出一首奋进曲。他在自己窄小而干净的房间里踏着稳重的步子,不安定地踱过来踱过去。如何开头呢?从哪开始?各种各样的号召书、演讲稿和祝酒词中的所有激动人心的言辞都还毫无章法地在脑海里盘桓。“亲爱的公民们,武装起来!前进吧,自由的孩子们!……我们要消灭专政……高举国旗!……”不过,就在这时,他不由地想起了以前从别人那听来的一些话,想起那些为自己的儿子而担忧的慈爱的母亲们的声音,同时他也想起了农民们的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熟悉的田野在战争中被外国的步兵践踏以致血流满地。于是他在半下意识中执笔写下了开头两行歌词,这两行歌词就是那些呼喊的回音和重复强调。
前进,前进吧,祖国的好儿郎,
那已经到来的时刻便是我们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