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岩和易程以四位数的单位价(亩)拿到土地使用权。下一步该怎么走?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窟窿大,补丁小。准确地说易程只是以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抑或说是从书本上搬来的经验,想当然地走进了这片处女地。他一厢情愿认为:只要把地皮拿下来,然后作抵押贷款,然后开始建楼、卖楼……“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要楼盘起架,就开始销售楼花,不愁没有周转资金。
这样的房产期货模式,在一个发展初期的小城,人们觉得拿现钱买一个预期,那是拿着白花花的银子,向河面上打水漂。在众多人的意识里,他们宁可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投资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把钱投到钢筋水泥架起的骨架上。那片散发着泥腥味,水泥味,更散发着钞票味的土地,向着它的主人晓岩、易程张着大口,一张,一张,一沓一沓地吞噬着钞票。那是一只真正的“貔貅”。
晓岩和易程为销售楼盘的事情,弄得身心疲惫,却看不到一丝曙光。晓岩沮丧道:“唉,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尽管我们的图纸描画得清晰明了,沙盘模型制作得诱人驻足。但那些潜在的买主,他们看到的不是楼房,有银子也不会往外掏。就这样一天天的耗下去,我们真的要揭不开锅了。”
d城的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进城,为的是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并没有要在城里落户扎根的思想准备。对于几百元一个平方的房子,比起在农村的宅基地上建房,不知要多花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几倍的价钱。让他们掏钱来买一个预期,究竟能不能看到房子还不一定?他们不会冒这个险。这倒不是他们小气,或者不信任晓岩和易程的“兴源公司”。而是他们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事儿。
宣传楼花销售没有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最心慌的是易程,他跟就没有垫底儿的资金,晓岩拿出的股金和贷款,已经是日渐清澈见底了。易程在心里诅咒:市民太现实,都是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家伙。”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一是穷,二是被那些社会上的混混、痞子们欺骗怕了,他们最怕的是把钱扔进去了,房子无限期地往拖着,有理无处诉。
晓岩和易程开发地产,靠的是易程对于楼房建筑技术上的了解。
易程所学习的是专业技术。社会经验,商业运营和策划技能,他这里几乎是一个盲点。资金实力上易程也不在服务区,也许这就是他最初要与晓岩合作的主要原因。晓岩把他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仍然是捉襟见肘。楼花的价格尽管降了再降,依然无人问津。
易程有点怀疑最初的决策是否正确性。这天,易程惆怅地找晓岩商量对策:“晓岩,我们是不是决策失误啊?一个小小d城,百姓劳苦奔波,坎坎坷坷地掏生活,刚刚摸到温饱的边沿,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人在城里买房置业。”
晓岩心里也是没一点底数:“是的,在这里还飘摇着诸多现实和不现实的世界,老百姓要的是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五六百元一平米的楼花价格,买一套房子好几万,对于稍有节余的d城人,无疑是一个吓人的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