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讲完了这次聚会的重要意义,书记也不失时机地动员:“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我们乡里穷啊!要造福一方百姓,没有一代人甘心做铺路基石。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请咱们这些能够为乡里人出力,有能力,又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兄弟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办好修路这件事儿。我们再不能让百姓们继续过贫穷生活了。我们这届班子,一定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倾尽全力,也要为他们修一条致富的路,奔小康的路……”
乡长、书记的化缘演讲结束了。会议暂时寂静下来,也许说也没有想好怎样表态,好像谁谁谁都在等待另一个发言者的声音,来打破这近于空旷,又有点令人窒息的沉寂。来这里当听众的,全是在地方场面上混,或者在外面事业有成的头面人物。有的是承包了乡里、或者村里的企业,有的是在外面自己搞企业、办公司,都一定的人脉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们在乡亲们,甚至乡政府那些坐着一二把交椅者眼里,都是“财神”级别。就像崔晓岩。
晓岩轻轻地咳了一声,咽了一下唾液,那一声咳,是他压得极低,低得好像只有他自己听得清楚。接下来,他开始了自己的发言:“刚才听了侯书记和李乡长的讲话,说实在话,我心里非常激动,一时间都不知道说啥好了。从乡镇到个自然村的路修成柏油路,这对各自然村,确确实实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说起来这道路,也许我们这些常在外面跑的人,更是身体会,我们村里通往镇里也不过就是十来里路,在我记事起,要出一次山,就得翻山越岭,依靠脚板来丈量那十多里的山路,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同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的了肚痛病,一直在家里熬着,不肯去医院诊治,痛的不行了,家里人才把他往镇医院送,不通车,就几个人用门板做了担架,往医院抬,结果到了医院,一生诊断为阑尾炎,已经肠穿孔,医生已经回天无力了。我在想,若是像城里那样,有条好走的道路,一个电话,120急救车到了,那位同学的父亲就不会死去。乡政府这次修路的决策,我是从内心里用户和赞成。我暂时拿出二十万作为修路的基础资金,支持乡政府这一造福百姓的英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