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糊涂能给你带来一种理念,让你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糊涂是明白的升华,是超脱物外,不乏尘世的气度,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
做人不妨适当装装傻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必要时不惜装傻充愣也要保护自己。也许你会说,装傻充愣再简单不过,谁不会啊,然而,真正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装傻充愣之术却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装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智慧,更是一种能力。真正能够驾驭装傻之术的人,不仅是真正的智者,更能在社会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人误解了装傻的艺术,认为装傻就必须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其实则不然。因为,生活中的某些事既没有必要弄个水落石出,也没有必要弄得不可收拾。适时装装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有许多人却锋芒毕露,不懂得装傻。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在这6位将领中,公孙子都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前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颖考叔中箭后从城头上栽了下来。
这就是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事例。如果不懂得装傻变通,就会把命给丢掉。反之,学会装傻这种本事,会让自己摆脱困境,绝地逢生。要装傻就要懂得适时地装糊涂,该示弱的时候也不妨暂时低下头,向他人示弱。装傻充愣可以说是傻瓜的制胜之术,要运用这门制胜之术,就不要怕丢脸,不仅要像阿甘那样紧盯目标,全心全意地去实现目标,还要像许三多那样抱着稻草当大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会装傻才是真聪明!谁说傻瓜一定会吃亏,聪明一定占便宜?聪明未必就能真的带好运,相反的,站得越高,越容易成为攻讦、嫉妒、陷害的标靶;能力越强,需要解决的麻烦就越多;做得越多,做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树敌就越多。
当一个人张扬自己的智商,炫耀自己的见识时,危机往往就潜伏在不远处。因此,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而那些我们并不看好的傻瓜,却一步一步慢慢走来,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将幸福和成功抱在怀中。
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装疯,骗庞涓放松警惕,然后再图逃脱之计。
有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胶痰诞满面,伏在地上一会儿大笑不止,一会儿又号啕大哭。
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
过了一段时间,庞涓终于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得以逃出魏国。
孙膑正是通过装傻弄呆,才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可以说,装傻是一种境界,可以放低身价更是一种勇气,智慧的人懂得用他的聪明去创造真正的价值,有时候生活中的小傻可以托起人生的大成就;装傻是一种磨炼,可以让人忘记一些应该忘记的事,可以让心情变得轻松一点。
在人际交往中,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也可以假痴扮癫迷惑对手。你只要有好演技,就能“疯”得恰到好处。生活是一个五味瓶,而装傻是其中的调料。只有学会了装傻,才可以笑对所有的是是非非。
难得糊涂,做个有心计的人
斤斤计较的人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锋芒毕露的人可能会得到一刻的虚荣,但你得意之时或许已经就此埋下了隐患,种下了祸根,而装装傻、适当地糊涂一点,可能会别有洞天。“糊涂”是一种境界、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这也是老子所谓的“大智若愚”的做人高度,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有心计的人。
“心计”这个东西,表面看来人人喊打,暗地里大家却都想拥有这个天赋。没有心计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的木偶,生活缺乏自主能力,任凭别人安排和摆布。当然,我们说的心计不是害人之心,不是处心积虑算计他人之心,不是耍阴谋玩手段的欺诈之心,而是做人要懂得防人、用人、成全自己。“心计”在这里是一种智慧,一种技巧,一种境界。
装糊涂人,做聪明事,是明哲保身非常有用的办法。汉朝的萧何是一个很精通儒家勤政、谨慎窍门的人,他最后能得以善终,和他知道如何装糊涂有很大的关系。
灭楚之后,刘邦论功行赏,萧何当了宰相。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为宰相,掌握护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备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封赏,献出自己的财产作军费,就会减少皇上心中的疑虑。”
萧何仔细一想,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便按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给前方做军费,结果得到了高祖的欢心。
在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又亲自带兵去讨伐,让萧何留在后方。萧何全力安抚百姓,巩固民心。有人劝他:“相国小心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威望很高,陛下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动向,唯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自己的形象,把声望降下来。”
萧何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对他怨声载道。虽然萧何的威信下降了,但刘邦却对他放了心。
萧何正是用了装糊涂的招数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他居功自傲,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人要有一些心计,并不是说一定要时时处处都要精明到家。须知物极必反,精明过头了反而要吃亏。《红楼梦》里批王熙凤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学王熙凤式的精明,世事复杂,我们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弄得清清楚楚,这样做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烦恼,影响你的生活,所以做人还是“糊涂”点为好。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吧!”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一些人之所以不幸,就是因为他们太过认真,也太过敏感了,对待生活有时几近一种病态的苛刻。而这种苛刻又在很多时候是不讲理或不正确的,就像有一则故事里所讲的那样:
某地有一个又懒又喜欢谈论别人的妇人,一天,她看见邻居晒在阳台的白被单沾满了许多黑点,便嘲笑说:“我看这家女主人连衣服也洗不干净,不会理家,只会吃饭。”哪知当她推开自家的窗户一看,邻居的被单洗得又白又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家的窗户污秽不堪。
为了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不妨“糊涂”一些,这样不但可以平静地原谅了别人,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释放。
世人都愿当智者,不愿做糊涂虫,更不会心甘情愿地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其实,糊涂能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因为糊涂本身也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在生活中大事明白些,小事糊涂点,能使你经常保持心情愉快。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
喜怒不形于色
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人阅历和性格的体现。喜怒哀乐不是自己一时可以控制的,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经历的事情不多,对人生的领悟也不够深。这其实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城府深的人自然不会把喜怒挂在脸上,成功人士或者是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都是这样。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遇事做到先听再看后想,不要急于表态,事事都要考虑周全,要坚强,要学会忍耐,要磨炼自己的性格,做事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成熟了。
遇事少说话,少表态,忍字当头,遇人遇事先忍三分别冲动,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一切,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你自然就不会把喜怒挂在脸上了。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贪婪无度,统治秩序极其混乱,百姓苦不堪言。绿林、赤眉两军适时打起反王旗帜,共图大业。但起义军内部经常为权势而争斗不已。
刘秀的哥哥刘寅是最早起兵反抗王莽,威名远扬,众心拥戴。特别是昆阳大捷后,刘寅、刘秀兄弟更是声名大振,这自然遭到当朝皇帝刘玄的猜忌。公元23年,绿林军内部为争权夺势,设计谋害了刘寅。刘秀得知后,虽然是悲痛万分,但是他却不能流一滴泪,因为他要消除刘玄对自己的猜疑。
这天,刘玄拟好圣旨后,正准备把刘秀召回来,刘秀却不召而至。于是,刘玄就想乘机借刘寅之罪治刘秀一个罪。
刘秀单身进殿后,行三拜九叩大礼,伏地道:“陛下,微臣不能追随陛下左右,失之督察臣兄刘寅,导致刘寅大逆不道,冒犯了陛下,臣以为刘寅罪该斩首。微臣的将军之职,乃是陛下封赏,愿竭尽全力,以效忠陛下,并以此来补兄长之过。”
刘秀的这一招大大出乎刘玄所料,他没有想到刘秀会伏地谢罪,并深深自责。刘玄只好说道:“看在同族情分上,你就替你兄长收了尸吧!”刘秀谢恩后退出大殿。
其实,刘秀施展的是韬光养晦的计策,并非无情之人。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刘玄始终对他不信任,不让刘秀重回军营去带兵。
于是,刘秀整日就在自己的府内起居饮食,一如既往,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情绪。刘秀为了继续麻痹刘玄,以显示自己碌碌无为,甚至特意请刘玄赐婚,让刘玄以为自己沉湎于女色之中。
就这样,刘秀终于骗过了刘玄的眼睛。再次被封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被派去河北巡视州郡。刘秀就趁这个良机在河北境内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把河北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初春,刘秀势力已成,就与刘玄公开决裂了。后来,刘秀当上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能忍丧兄之痛,把愤怒隐藏在深处,强装笑颜,确实厉害。假使他当时发一夫之怒,非但不能为惨死的兄长报仇,反而会白白送上自己的一条性命。只有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上策。
在生活中,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能够成大事的。这种人并非是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司,强露笑齿,而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
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候不免忧愁,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我们要懂得隐藏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不辜负当下的各种努力。否则,过分的张扬只会为自己在成功之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当下的努力毁于喜怒形于色的情绪。
糊涂是一种大智慧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来。
在为人处世中,有许多事情非要去较真的话,就会徒生烦恼,相反,如果装痴作聋,来个难得糊涂,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
历史上真正达到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意境的还是大有人在。如苏东坡,他本是一个博学正直的乐天派,可偏偏不为当权派所容,一辈子被贬谪再被贬谪。东坡居士留有一首名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他对现实无奈的一种难得糊涂。现实的无奈与残酷,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事是不能较真的,更要不起那份认真!
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不如意和坎坷,有积怨也有突来横祸,有意外的惊喜也有沉重的打击。所以,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我们面对得失时糊涂一点,及时把心态调整到正常状态。积极生活,平常工作,有如天边闲云,何处来何处去任其自然。
糊涂是一种大智慧,它不是昏庸,不是傻帽,不是愚昧;相反,它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不必过分顶真,甚至还需装点糊涂。
人不是神,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所以,人是有局限的,因而在某些场合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明白,顺其自然,装装糊涂。但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随处可见。
三国时,杨修在曹操手下任职,他一向自作聪明,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含义,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门后曹操亲自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改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这样一来,曹操对锋芒毕露的杨修越来越讨厌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前进则困难重重,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不等上级命令,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影响了军心。
曹操知道以后,杨修还辩解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这东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以免到时慌乱。”曹操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下令把杨修斩首了。
杨修的死,就和他聪明过头,不懂得难得糊涂有关。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
有些人自以为优秀,长袖善舞,锋芒毕露,事事计较,吃不得亏。这种人看似精明,实则愚也。有些人世事洞明,然低调大度,很少计较,踏实做事,这种人看似憨拙,实大智也。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难得糊涂”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既不放弃原则又融洽关系、和谐生活的智慧方式。真正想要做到难得糊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白事理的智慧
真正糊涂的人是不会说“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人,大多不糊涂。这种人才高八斗,洞察秋毫。正是他们太清醒了,才盼望自己能“糊涂”一点。
2.有豁达宽容之量。
学会换位思考,要拿得起,放得下。许多时候,宽容了别人,也就解脱了自己。做大事要有大志向,心里能容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心。
3.有清净淡泊的志气
适时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强求一种东西时,也许真正目标正与我们擦肩而过。智者的成功大多出现在顺其自然的不争之中。
4.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
很多时候,失实为得,得却是失。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实证明,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笑到最后的人,总是看开得失的人。
5.有慈悲感恩的心
以慈爱感化怨恨,以良善感化邪恶,以施舍感化吝啬,以真诚感化谎言。怀有一颗慈悲感恩的心,才能做到难得糊涂。
总之,世间的万物,并非如溪水般清澈见底,人的见地亦不可能完全统一。糊涂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更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一种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睿智之举。
宰相肚里能撑船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在遭遇这些事情后,有的人郁郁寡欢,有的人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其实,郁郁寡欢的人,大多在对人对事上往往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比如:不能理解他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为其着想,或者不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去承认自身的错误,等等。而顺利渡过难关的人,往往持有一颗平和的心,总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事情。
一个人要想获得终身的幸福,就必须净化自己。把那些困扰自己心灵的不健康心态赶出去,选择积极且正确的心态——包容。包容就像海一样宽广而浩瀚,它能接纳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包容会带着你跨越那些困难,找到新生;包容是一种无声但又很强大的力量,只有包容的人,生命才会更加饱满。
包容是一种宠辱不惊,万事淡然的心态;包容是一种设身处地,心装他人的品质;包容是一种笑面人生、乐观忘我的境界。只要你热爱生活,只要你用心珍留生命中的点滴感动。阴郁的日子总会过去,你的面前永远会是一片辉煌灿烂的艳阳天。以一颗包容的心善待每个人,生活总会对你微笑。
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心态能使你处惊不变、淡定从容、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试想,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心胸,不说做宰相,就说做平民,岂不也能做得很洒脱、很滋润?
明代学者杨继盛有一次在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说:“宁可我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我容人,不要使人容我;宁可我吃亏,不要使人吃亏;宁可我受气,不要使人受气。别人有恩于我,我终生不忘;别人有怨于我,我及时丢掉。看到别人的好处,就称赞不已;听到别人的缺点,就守口如瓶。有人向你说某人对你要感恩报答,就说他有恩于我,我无恩于他,这样就使感恩的人感受更深。有人对你说某人恼恨毁谤你,就说他平时与我最要好,怎么会有恼恨毁谤我的道理,这样就使恼恨毁谤的人听后怨恨自然化解。”
如果世人都有这样的肚量,那么,世间就不会有纷争了。可惜,世人大多做不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些心胸狭小、斤斤计较的人很难做到包容;爱占小便宜、不愿吃亏的人难以做到包容;处处争先、得理不饶人的人无法做到包容;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人无法做到包容……
可以说,包容,正是彰显一个人处事能力与处世智慧的胸襟和气度。能够包容的人,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是非之外,可以集中时间、精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从而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我们身边有些人对于别人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小过失总是纠缠不休,结果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实,对于那些不涉及原则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它,放过,无伤大雅。
微软一位程序员发现公司的Basic语言软件中的着色功能有缺陷,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改好。然后,他得意地找到总裁比尔·盖茨说:“比尔,你看看这个,我找到了一处设计错误。你看,就在这里。我真不能想象是哪个没有脑子的混蛋写了这段程序。”
盖茨问:“你能证明现在没有问题了吗?”
程序员回答说:“我敢肯定现在没有问题。”
“很好。”盖茨点点头。
后来,那个程序员才听说写错Basic语言软件中的着色功能程序的“没有脑子的混蛋”就是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做人不斤斤计较,胸怀大度,从而避免了一场尴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事要谦让大度,不要在意对方过激的态度或言辞,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得过且过,糊涂一下也无妨
在生活中,如果你处处较真、斤斤计较,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你必将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其实,世上许多事本来就没有必要搞那么清楚,得过且过,偶尔糊涂几下又有什么大碍呢?
人生处世,需要难得糊涂,对他人要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遵守道义,抑恶从善;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宽容大度,顺其自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别人就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在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里,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受尽世俗的冷落与耻笑。这些促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贼。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找出他犯罪的证据,以便把他绳之以法,但却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一个好心的神父把他救回了教堂。但他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了,于是趁神父睡着,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
不料,在逃跑途中,冉·阿让被警察逮个正着。当警察押着冉·阿让来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他成功了,一生帮助受苦受难的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可见,有时候糊涂一下,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还能挽救人的灵魂。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三国时,司马懿老谋深算、绝顶聪明,却总喜欢装糊涂。他在五丈原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后居功至伟,在国内也权倾一时。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起糊涂来,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制造一种他行将就木的假象。但他的对头们还是不放心,派人以慰问病情为由刺探司马懿的虚实。
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真的装出一副日薄西山、病入膏肓的样子来接待来使;于是假戏真做,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来人果然被蒙骗过去了,回去就说司马懿病势沉重,将不久于人世。
司马懿的政敌们对他放松了警惕,司马懿却暗中培植羽翼、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布置自己的两个儿子抓住了京师禁军大权。后来瞅准了一个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的势力一网打尽,牢牢地把魏国军政大权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做人有时不妨糊涂一点,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
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做世上精彩之人。毕竟,世上许多事本没有搞那么清楚的必要,得过且过,糊涂一下也无妨。
大智若愚的处世之道
关于“大智若愚”这个词,第一次提出的人是北宋的文学家苏轼,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意为:对于一些不情愿或不能做的事,可以智悬避之;本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原本很聪明,硬要装出愚拙的样子。
不过,苏轼的话,明显是脱胎于距他1500多年前的《老子》中“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在思想上亦与老子一脉相承。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哲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但是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所以,做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忌的目标;愚蠢而危险的虚荣心满足之日,就是一个人失败之时。
大智若愚的人,憨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大智若愚的人,宠辱不惊,遇乱不躁,看透而不说透,知根却不亮底。的确,不争为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做人做事,要懂得盛德容貌若愚。大智若愚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而催生的一种智慧人生境界。达此境界者,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样一来,老将们心里就不爽了。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
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面对这种近乎侮辱的教训,什捷缅科没有生气,回答道:“我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
共同工作一个月后,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装憨相,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大智若愚的表现。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就必须掩藏自己的聪明。
明朝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刚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一切听从下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三天后,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接着,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的几个下属胆战心惊,都开始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况钟用外愚蒙蔽了对手,待到时机成熟,一刀制敌,干净利落。
大智若愚的人给别人的印象是:时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有时甚至显得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但“若愚”只是一种表象,一种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我们不要总是自以为聪明,也不要以为别人愚蠢。在做事之前都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做到了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