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成功者也应虚心求教
古语云:“谦受益,满招损。”从古至今,想成就大事的人都铭记这一古训。
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任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并赐给延年杖。
一次,武帝驾临太学,于谨进门,武帝迎拜于谨,于谨则答礼对拜。
又一次,有司设三老席于中堂,向南设座。于谨入席,面南靠桌而坐,武帝则上堂面西而立。
有司摆饭,武帝跪上酱豆,并亲自解衣坦臂割牲备食。于谨吃毕,武帝亲自跪呈杯爵请于谨漱口,从头至尾毕恭毕敬。
武帝面北站立向于谨求学问道,于谨起立,于桌后说:“木以绳墨裁割则方正,帝王接受劝谏则圣明。圣明君主虚心接受劝谏而知得失,天下才能得以安宁。去食去兵,信用不可去,愿陛下守信不失。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只有这样才能善人日增、恶人日减。另外,言行乃立身之基,愿陛下三思而后言,熟虑而后行,不要轻易犯错。如果天子犯错的话,是逃不过百姓的眼睛的。”
周武帝再拜谢教,于谨答拜。
周武帝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能够如此虚心地向人求教,有不耻下问的勇气,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其实世界上再没有比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容易做到的事情了,但一般经验不足的青年们,大多不愿那样去做,他们认为那样做很没面子,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也许你常常看见有些资格老的人,能够独断专行而百无一失,便觉得万分羡慕吧。其实,他们百无一失的独断专行的结果,却是由于他们平日肯多多向人学习吸收学识,积累经验的结果。
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令人钦佩羡慕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多多虚心向人求教,博采广纳,积累经验。许多意见,常常是别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换得的经验之谈,如果能如此轻松地博取众家所长而为己所用,又何乐而不为呢?
远交近攻,急流勇退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激流勇退,意味着其对人生的领悟获得某种结果。家境贫寒的满腹经纶者范雎走的也是曲折的发展道路,起初暂时投靠魏国中大夫须贾,须贾出使齐国时,在齐王面前哑口无言,若不是范雎挺身而出,则很可能给魏国丢人。
范雎的正式出场看来还是很被看好的,但是他所投靠的人素有嫉妒之心,回国后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事情可想而知,范雎被打得折肋掉齿,这个坚强的智者不愿在宏图未展时死去,他买通看守谎称死去,藏匿于民间化名张禄。事情是有几分离奇的,活着就有机会,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时,范雎密友郑平安趁机推荐范雎,王稽经长谈也认定范雎不可多得。
范雎渴望报仇,也渴望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给予回报。这时候正赶上恐惧的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故意装作落魄状,须贾问范雎有没有熟人认识张禄,他哪里知道张禄也就是范雎,范雎也就是张禄,范雎说当然可以引见,随即带他到府中。当须贾明白过来之时,范雎的羞辱逐渐褪色,须贾的羞辱刚刚开始。他的这次出使秦国不仅没有得到范雎的帮助,反而让对方得以报仇,当年这位侮辱范雎的士大夫没有什么好下场。当然,仅报私仇不能证明范雎的能力,他还不至于因为私怨而误大事。在六国打算联手之时,秦王派名士范雎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邯郸,贿赂各国谋臣并挑拨其关系,终于使得“天下之士,大相斗矣”。
成功后范雎又看到了急流勇退的必要,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他对秦王盛赞蔡泽:“臣不如也。”后称病辞去相位,不久寿终正寝。他到底还是聪明人,没有把运筹的结果无限膨胀,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是较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由此可见,最聪明只是我们自己智慧的运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文化,是人类先祖运用智慧的产物;未来无穷年度的历史文化,要靠我们后辈运用智慧去开创。我们不能以“完成自我”而满足,而应以完成人类、完成天地为目的。神气的智慧,可以经纶宇宙,经纶天下,经纶国家。智者善于用它,就能无所不成,使人光芒万丈,与天地同存;愚者不能用它,从而一事无成,使他的人生黯然失色,而与草木同朽。所以说:“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内心中的智慧。”
一个人有了智慧,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了智慧,便有悟解,有了悟解,就可以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就不必事事去求认识求明辨,就可以解开玄奥奇妙之谜。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圆通无碍、大彻大悟。人生最好是用智不被物所惑,用慧不被物所蔽。无惑无蔽,就心里明朗,心明就能见隐识机。见隐在于圣,识机在于神。孔子说:“求学接近于智,力行接近于仁,知耻接近于勇。”又说:“智慧的人不受迷惑,仁德的人无担忧,勇敢的人不害怕。”没有迷惑,没有担忧,没有害怕,这就是他能成就事业的原因。
智慧从学问中可以得到,由修养中可以得到。千万不能妄自菲薄,妄自暴弃,妄自拘限。天地不拘限人,人却常常拘限于天地。不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英雄豪杰;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人人都具有智慧,靠发掘而各有所得,而由学问增益的智慧恢宏博大。所以孔子说:“有天生就知道的人,有通过学问而知道的人,有在困难中通过学习而知道以及所知道的只是一方面的人。”这就是孔子谈知的道理。佛家修持的恒言是“戒定慧”,认为定从戒中产生,慧从定中产生。禅宗认为智慧从参悟中也可以得到,这是佛家论智慧的道理。
人情练达好处世
中国历史上的神机妙算者历来是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偶像,像诸葛孔明、刘伯温、刘罗锅等。人们祭拜他们,不仅是对前人的追思,同时也是希求自身有敏察人情的能力。在西方,人们对此也是心有顾虑,有位哲人就曾经慨叹道:“人是复杂的动物。”既然“复杂”是古今中外的共识,那么,我们追求最完美的交际难道就会成为幻影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并非真是完美无缺的,但仍然可以收到预计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练达”。“练达”在词典里的解释是:“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的磕磕碰碰中,学会的不仅是具体的某件事情,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一个初生的婴儿是绝对称不上“练达”的,因为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他还是一张白纸”。实际的生活不仅赐予我们种种的满足和需求,而且还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位在商海中几经沉浮的人曾经说过:“与人打交道是最美的一件事情。”改革开放之后,业务员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千树万树梨花开”。他们有的能够在其中左右逢源,有的却撞得头破血流;有的认为与人打交道是最容易的事情,有的却胆战心惊。究其原因,那些失败的人就是交流的失败者。还有不少人对业务员有过很好的评价:“他可以将原先说不出话来的人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既然与人交涉,口才难免会大有提高,但是另一种评价则似乎有些异样的味道:“业务员会把一个人培养成为社会中的‘老油条’。”这句话虽然有些贬义,但却道出了与人相处的真谛,想要真的世事洞察,必须经过社会的大学校。
古代的君主之所以成功,未必是因为他们是全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知人善用,体察民情。这确实是居于人极者必须具备的高超技能。刘邦在称帝之后,一次宴会上,询问大臣:“你们说一下,为什么我可以得到天下,项羽却失去了天下?”大臣王陵奉承说:“陛下赏罚分明,论功行赏,所以大家才拥护,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所以不能成功。”刘邦没有理会这些表面上的套话,笑了笑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置百姓,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但是事情成败之举关键就在于用人。我采用这三个人自然取得天下,而项羽有一个范增也不能很好的利用。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适时的表演不禁令大臣们深为敬服,但是除去安抚人心的作用,刘邦能从一个亭长慢慢成长为一名皇帝,其中与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因此形成了他后来的性格,虽然自己不能神机妙算,但却能将其他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不同人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当然,刘邦首创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先例同样是难逃人性上的弱点。现代的管理理念中也提倡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但倘若只是条条框框的机械合并,断然不会取得应有的功效。所以,还必须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根据人们之间的性格,灵活地采取变化,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整个组织也会显得活跃起来,而现代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则应该是人情“练达”的忠实执行者。有过这样一句话:“法理也不外乎人情。”虽然它有时被拿来做腐败的借口,但是它表达的精神确实是需要人们牢记的:并非所有的规则都是永久适用的。
做人处事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例如,请求人办事,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对方时间宽裕、心情舒畅时,请求他做点事情得到答应的可能性就大;相反,对方心境不佳时,你的请求可能只会令他心烦;对方正忙于某项事情时,你提出请求一般很难得到确定的答复。因此,要适应对方心理的需求而提出诚恳的请求,利用情义打动同事,这是你办事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