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和附属在公立医院身上的医务人员是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主体,医改不考虑这部分机构和人员的利益是不行的,医疗改革的任何成果都要通过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体现出来,中国庞大的公立医院系统能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肯定就是决定中国医疗改革成败的关键。想要剖析公立医院的问题,首先就要分析一下公立医院的趋利冲动如此强烈的原因,确实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在于政府投入不足。现在公立医院的资金补偿主要来自于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政府补贴,二是服务收费,三是药品批零差价。这其中国家财政对于公立医院的补贴比例是呈现大幅下降态势的,在20世纪的80年代,公立医院的总收入之中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拨款要占到30%左右,可是现在已经下降到7%左右了。公立医院想要实现生存和更高水平的发展欲望,只是依靠财政支持肯定不行,靠财政补贴不行,那么靠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行不行?也不行,现有的医疗服务收费也不能补偿医院运作过程中消耗的成本,就是这样公众已经叫苦不迭了,那么还能怎么办,多卖药?卖高价药?很多公立医院就是这么做的。
在新医改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这样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可我们中国的公立医院一直以来都是处在自收自支、自己养活自己的情况中。公立医院想要维持它的公益性,依靠的是国家所给的政策,以这些政策为基础,凭借着公共医疗资源多创收,然后用这些创收一边填饱自己的欲望,一边为国家承担更多的公益性医疗任务。像私立医院一样经营,像公立一样生存,以公济私,以私养公!最终这种公益性的现状与公益性的初衷越去越远。
最实质的问题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必须要通过国家的公益性医疗服务政策来支持,公立医院想要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为了确保这个公共医疗体系的健康运作,国家财政就必须提供全额保障。因为医疗卫生的需求经常表现为“缺乏支付能力而又必须满足的需求”,穷人也需要维持健康,钱不够也需要看病,这就是公立医院表现公益性的地方,不这样还能叫为人民服务吗?
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中的公立医院又是特殊中的特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想关门就可以让它随便关门。这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把这个至关重要的基础交给商人来经营,经营成戴着公立帽子的私立医院是不行的。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的公益性是由医学特殊性所决定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里面都如此,在中国、。欧美、非洲都是这样,想看到不一样的情况除非你跑到火星上去。这30年左右的医疗卫生发展之路上,我们得到的一大教训就是政府管理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严重缺位,财政对公众健康保障上的投入逐年减少,导致了很多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盲目趋利,极大地加剧了公众看病就医的负担,甚至有的地方的歪嘴和尚们为了甩包袱,把这部本来有些问题的经书彻底念歪,以改革试点的名义把医疗机构像甩卖白菜一样一卖了之,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公众完全推到市场里面,完全放弃了责任。还好,新医改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从根本上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新医改方案强调了坚持政府主导,体现了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
想解决公立医院不公的问题,就要解决得彻底,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准备,不取得全胜就收兵,最终的结果还会是公中有私。这个私就藏在很多公立医院负责人的头脑中,甚至也在医疗体制改革设计者的头脑中,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容易吗?这是两个无法回避的怪现状之一,另一个怪现状就是公众面对的是由于过度趋利事实上已经成为赢利工具的公立医院,却不能像在商场里进行普通消费一样你商家给我多提供服务我就多受益。对于医院来说如果过度的多开药、多检查、多治疗,公众就要多受害,这种过度的服务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不仅仅是让消费者的支出费用提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公益化与市场化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公益的公立医院就是要解决公众就医价格和公平问题,这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市场化的私立医院就是解决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就医服务环境问题。有的官员、学者头脑发热,提出个“经营性公立医院”和“准公益性公立医院”,这种馊主意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真是笑话,这种说法要是成了气候,对新医改和医疗市场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公立医院的改革绝不应该有模棱两可的选择,想要由国家财政兜底,那就一定要兜得彻底,想要甩掉公立医院帽子走向市场,那就要走得干净,别浑水摸鱼搞什么“经营性公立医院”和“准公益性公立医院”。想在改革过程中留下后门,供私欲自由往来,别想了,那也太低估公众的智商了。
让干净的、足够多的公立医院来保证公众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其余的想到市场上去打拼的一律放行,但改制以后就不可以享受公立医院的待遇了,你不能既吃财政又吃病人。产权明晰以后就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作为一个市场主体这应该不难做到,“红顶私立医院”是不行的,绝对不能让它存在。要达到这种局面,公立医院就必须要“动大手术”,现有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财政补偿机制、人事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等各个方面都要动刀子。同时还要悬起法律之剑,因为那么多的公立医院不能都吃财政,肯定要有相当一批公立医院走向市场,这改制过程中不知道又要兴起多少风浪,多少双欲望之眼在盯着呢,如果不把改制过程控制好,就一定会给乱局埋下伏笔。
4.被公众称作“脱裤子放屁"的院长微服私访
近一个时期北京有关部门请19家大医院的院长们做了一天“患者”,进行交叉走访,体验患者看病的难处。院长们在走访活动中得出的结论是,“原以为自己在医院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对医院的流程、业务等都很熟悉。这回当了一天患者,看病不托关系,没找熟人,才体会到患者看病有多难!”不少媒体对这件事情都进行了报道,有的媒体评论道:“医院院长们当一天患者的体验,是做好工作的一种宝贵经验。相信因亲身体验而体悟的道理更加生动、深刻,更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这种院长交叉走访活动在深圳等地也开展过,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组织了深圳市6家市级医院每家派出一名副院长、门诊部主任和医务科科长作为代表,到另外一家医院当患者。院长们在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都是让患者不满意的地方。
看上去这走访活动在过程和结论上都很不错,但公众对这事却存有不少疑问,而且很多人在议论中还更生气了。大家说,原来长期存在着的看病难问题各大医院的院长们并不知道,只是通过这次活动才知道了,而且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只是院长们深入一下群众,当了一回患者,就轻易地解决捧了。这不简直成神话了么,大医院的院长们怎么能不知道公众“看病难”的问题也在他们所在医院里存在着?这不是开玩笑么!在媒体的报道中,院长们通过体验当患者,就体会到了“迷宫一样的科室分布,不甚清晰的指示标识”、“人山人海的挂号处”、“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换来了六七分钟的问诊,而超声检查一下就预约到一个星期之后了”这些现象,然后就得出结论“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久、就诊时间短,也是院长们体验后的普遍感受。”谁能相信这些事情院长们会不知道,这些情况院长看不到么,要是真的不知道,这院长不会是个傻子吧?
如果“看病难”的问题就是院长们体验到的这些内容,那么为什么只是做一做加减法的小事就长期解决不了?要解决挂号难,在挂号高峰时多开几个挂号窗口不就解决了,解决医院像迷宫的问题,多搞一些标志牌子不就行了。就是这些小事情都做不到位,更何况看病难远不只是这些表面现象。
只能说,院长们不是在解决看病难问题,其实是在作秀,仅此而已。不然为什么医院的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内容,医务人员的医风医德,这些同样摆在明处而且很明显的问题你看不到呢?难怪大家都说这是“脱裤子放屁”。大医院的院长们当了一回普通老百姓,就体验到了百姓的看病难了,还做出了不少整改,比如利用孕妇候诊的时间办起了孕妇学校,延长了门诊时间,缩短了CT、核磁等检查的预约时间,还要求专家不得因开会等原因擅自缺席门诊。
要说院长们公布的这些改进措施应该是积极的,确实是在为公众解决问题,但这些措施都是非常花哨的表面文章,根本没有触及到公众看病难的实质。为什么对实质问题连讲都不敢讲呢,大家知道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你作为医院的院长是无法解决的,但你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总应该说出实话来吧,像医德医风、红包回扣、高药价、医保这类事情有什么开不了口的?像医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把贷款建房和购买大型设备的债务变相转嫁给患者,内部管理松懈、医疗服务环节多、效率低,基础服务质量比较差,财务管理混乱,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这些问题怎么就不能摆到桌面上探讨一下?
赢利性当然,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管是不是出于本意,这些医院的院长们还是走进了普通公众行列,与患者们同样等待挂号和就诊,亲身经历了“不托关系就看病难”的真实情况,无疑就是一种进步,这不仅让公众看到了有关部门解决“看病难”所迈出的一小步,也感受到了院长们代表主管部门向全社会发出积极的表态,这毕竟让还处于看病难中的患者们闻到了希望的味道。
大家都说这是“脱裤子放屁”。大医院的院长们当了一回普通老百姓,就体验到了百姓的看病难了,还做出了不少整改,比如利用孕妇候诊的时间办起了孕妇学校,延长了门诊时间,缩短了CT、核磁等检查的预约时间,还要求专家不得因开会等原因擅自缺席门诊。
要说院长们公布的这些改进措施应该是积极的,确实是在为公众解决问题,但这些措施都是非常花哨的表面文章,根本没有触及到公众看病难的实质。为什么对实质问题连讲都不敢讲呢,大家知道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你作为医院的院长是无法解决的,但你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总应该说出实话来吧,像医德医风、红包回扣、高药价、医保这类事情有什么开不了口的?像医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把贷款建房和购买大型设备的债务变相转嫁给患者,内部管理松懈、医疗服务环节多、效率低,基础服务质量比较差,财务管理混乱,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这些问题怎么就不能摆到桌面上探讨一下?
赢利性当然,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管是不是出于本意,这些医院的院长们还是走进了普通公众行列,与患者们同样等待挂号和就诊,亲身经历了“不托关系就看病难”的真实情况,无疑就是一种进步,这不仅让公众看到了有关部门解决“看病难”所迈出的一小步,也感受到了院长们代表主管部门向全社会发出积极的表态,这毕竟让还处于看病难中的患者们闻到了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