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李牧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有效地制约了犬戎的侵略。但是,到了赵孝成王时期,犬戎各部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不断侵扰赵国北部的边境。
这个时期,中原人给犬戎起了另一个名字——匈奴,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沿用了这个称呼。
赵孝成王远没有赵武灵王有气魄,在他当政初期还得依赖老娘赵太后主持大局。不过,赵孝成王也算是个贤君,他对匈奴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恼,便派大将李牧镇守雁门关,封锁匈奴进兵赵国的人口。
李牧来到雁门关后,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地理民俗,发现这个地方比较荒凉,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很高。
这一情况让李牧犯了难,打仗需要充足的军资,粮饷、武器、军工……都得花钱。可是,当时的赵国面临强秦和燕国的威胁,赵国的主要军资都用在了防备秦国和燕国上了,赵孝成王拨给李牧的军资少得可怜。
俗话说,人为财死。战国时期经常发生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那些参军打仗的兵将,无非是图个温饱,挣点军饷。
军队没钱,哪儿还有兵将给你卖命啊。总不能一边喝着西北风,一边拼死杀敌吧,兵将们还没傻到那个程度。
李牧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军资问题。他灵机一动,向赵孝成王申请了两项权利。
第一个权利是,李牧独揽雁门关一带的军政大权,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第二个权利是,李牧掌握雁门关一带的税务权,当地的田赋税收都归军队所有,用作军事开支。
赵孝成王也感觉到拨给李牧的军资确实不多,就批准了李牧的申请。
有了权,也就有了钱。大把大把的银子涌进了李牧的帅府。
不过,李牧一两银子也没贪,他把这些钱都用在了军政建设上。
李牧是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大致包括:
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
李牧这套措施,在几百年后的欧洲新罗马帝国得到了推广。可见,李牧在备战方面确实很有一套。
只加强军工是不行的,打仗还得靠战士去拼杀。接下来,李牧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抚恤士兵。他规定:每天都得宰几头牛犒劳士兵,每逢月底按时发给士兵军饷。
这么好的待遇,很令士兵们感动。大家天天夸赞李牧,李将军真比我们的亲生父母还要好啊。
动嘴皮子简单,舞刀弄枪就难了。士兵们受了李牧的恩遇,也不好意思偷懒耍滑,个个身先士卒,积极练习骑射作战技术,很快就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雁门关镇守了一段时间,士兵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李牧对他们这么好,让他们加强训练,不就是为了抗击匈奴嘛。可是,李牧竟然下命令说:“一旦匈奴入侵边境,所有兵将都要立即退人城堡固守。哪个胆敢逞英雄与匈奴交战,格杀勿论。”
对于李牧的这条命令,士兵们感到很蹊跷,但也没人细究。毕竟,这样的命令对士兵们很有利。
就这样,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士兵们一直严格遵守李牧的命令。虽然李牧手下的兵将们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但也没有任何人员财产的伤亡和损失。如此备战,何乐不为呀!士兵们对李牧的战略部署没有丝毫成见。
不过,赵孝成王听说了李牧的所作所为,就不高兴了。好你个李牧,我给了你特权,是为了让你给匈奴点颜色看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么多年来,你非但不举兵攻打匈奴,反倒龟缩在帅府里,这让我堂堂大赵国的脸面往哪儿搁呀。
赵孝成王便派使者到雁门关责备李牧,要他振作一些,好好跟匈奴打几仗。
匈奴也对李牧很有看法。什么赵国大将,纯粹就是个胆小怕事的缩头乌龟,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与我匈奴交战。匈奴就经常到雁门关骂战,但李牧一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总之就两个字:不战。
匈奴被李牧惹毛了,多次强攻雁门关,但始终攻不破李牧的防守。
赵孝成王也终于被李牧气坏了,李牧啊李牧,你真是丢尽了赵国的脸,你干脆回京城吧,别在雁门关耗着了。赵孝成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了一名大将前去代替。
新将领一到雁门关,立即全盘否定了李牧的战略部署。每逢匈奴入侵,他就出兵迎战。可是,匈奴兵将实在太强悍了,新将领每次都出兵不利,损失惨重。
一年下来,这位新将领不但没压制住匈奴的气焰,反而让赵国损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糟糕的是,自从新将领与匈奴交战以来,雁门关一带的百姓们就没过上安宁日子,连日常的耕种和放牧都没法顺利进行。
这件事传到京城,赵孝成王权衡一番,觉得当初李牧的战略还是不错的,起码不受损失,便想再次启用李牧。
没想到,李牧摆起了架子,故意装病,拒绝面圣。
赵孝成王火了,派人下去跟李牧说,只要你剩下一口气,也得去雁门关带兵。
李牧让来者向赵孝成王传话,我去可以,但还是老话,雁门关的军政大权归我所有。
赵孝成王没辙,只好准了李牧。
李牧到雁门关复任后一如既往,按兵不动,只顾守关。
匈奴听说李牧回来了,感到很失落。哎,碰到李牧这个闭关不出的胆小鬼,匈奴的威风都被他耗尽了。
李牧真的胆小怕事么?当然不是,这其实是李牧的韬晦之计,目的是先麻痹匈奴,再以待时机痛击匈奴。
李牧雄才大略,早已制定了诱敌深入、设伏歼灭的计划。他对匈奴佯装软弱,却鼓舞手下将士们伺机杀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牧发现匈奴经常骚扰雁门关一带的居民,有时竟然明目张胆地到关口耀武扬威。他们认为,以李牧的为人,根本不敢出来迎战。
这番情景让李牧认识到,匈奴已经彻底被他麻痹,赵军奋起反击的时候到了。
李牧很快把将士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前我以逸待劳,从不出兵匈奴,是以韬晦之计麻痹匈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该轮到我们大展手脚了,大家有信心誓死杀敌吗?
李牧手下的将士天天受到犒赏,早就下定了誓死效忠李牧的决心。现在听说时机已到,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冲上战场跟匈奴大干一仗。
但是,李牧并未急于杀敌。忍了这么多年,也不差这一时。他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多辆,骏马一万三千多匹,强兵悍将五万余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开始进行严格演练。
一切准备就绪,李牧让几千士兵扮作百姓,到雁门关外的山野上放牧,以引诱匈奴。
公元前244年春,一小股匈奴骑兵发现了在雁门关外放牧的百姓,立即飞马过来抢掠。
李牧派兵迎战,与匈奴兵打杀一阵后假装败走,丢下了那几千扮作百姓的士兵做诱饵。
匈奴首领听到前方战报,立即率领大军人侵雁门关。
李牧早就布置好埋伏,等匈奴大军一到,他立即命令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匈奴大军的行动,随即又命令步兵居中阻击,弓弩兵远程射杀,最后他亲自率领骑兵和精锐步兵从四方包围匈奴大军。
几百年来,匈奴对中原一直侵扰不断,但从未遇到过李牧这等强悍的中原战将。
面对李牧布下的强大阵营,匈奴大军自乱阵脚,互相践踏,死伤惨重。李牧则丝毫不敢怠慢,指挥兵将奋起杀敌。
这一战,匈奴大军十万兵将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匈奴首领带着少量亲随突围逃跑。
此后十余年,匈奴人听到李牧的名字就失魂落魄,再也不敢侵犯赵国的边城。
元气大伤的匈奴逃回了蒙古高原,开始养精蓄锐,不敢再侵扰中原。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匈奴逐渐恢复了实力,又开始渐次侵袭中国边境。
可悲的是,匈奴遇到了一位比李牧更加强悍的大将,遭受了更惨重的打击。
这位大将名叫蒙恬,是秦始皇赢政的开国功臣。
蒙恬又是如何打击匈奴的呢?难道匈奴部落中就没有强悍的统帅吗?
且看历史的车轮是如何牵动这段史事的。
§§§第四节长城防线和蒙恬的10万大军
头曼单于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
六国虽灭,但秦始皇仍然有一个强大的劲敌——匈奴。
战国末年,匈奴就已经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联盟,正式建立匈奴国家。
匈奴的帝王称为单于,全称“撑犁孤涂单于”。“撑犁”意为“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撑犁孤涂单于”总体的意思就是“天宇之下的伟大首领”。
单于的诞生,直接反映了没落的匈奴氏族部落制度被国家所取代,从此走上繁盛。
匈奴帝国的第一位单于叫头曼,姓挛鞔。
头曼统治下的匈奴,由原始社会进步为奴隶制社会,国家中已经组建了政治和军事机构,在整个天下真正占据了一席之地。
匈奴的政权机构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单于庭、左贤王庭和右贤王庭。
单于庭是匈奴最大的政权机构,其下设置了左右骨都侯担任辅弼大臣。头曼单于时期,匈奴的辅弼大臣主要由地位尊贵的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三个家族成员担任。
左贤王的政权地位仅次于单于,一般被认为是单于的候补人选,因此常由单于的儿子担任。右贤王负责管理匈奴东部的地盘,头曼单于时期,右贤王的势力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乌兰巴托一带。
左右贤王以下,还设有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鞔王、左右渐将王、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职务,多为级别不同的军事处长,大的统领数万兵马,小的统领几千兵马,总体军力大概有十余万兵马。
与秦朝相比,匈奴最大的特点是全民皆兵,骑兵则是匈奴的主要武装力量。
匈奴人个个都会骑马,被称为“马背上的王者”。骑马的习惯,改变了匈奴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快马驰骋,给匈奴的军事带来了优势和活力。
优良的战马、矫健的骑士、坚固的铠甲,让匈奴骑兵成为当时非常先进的武装力量。
有了强大的武装,头曼自然天不怕、地不怕,连威慑天下的秦国也不放在眼里。
在头曼的指挥下,匈奴骑兵一有机会就侵袭秦国的边境,大肆残害秦国百姓,掠夺秦国财物。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却被匈奴欺负,他怎能咽下这口窝囊气。于是,他下定决心赶走匈奴。可是,国家刚刚建立,百废俱兴,经不起战乱的破坏。无奈之下,秦始皇只好暂时耐下性子,一面发展国力,一面训练强兵悍将,为出击匈奴做准备。
头曼单于数次侵扰秦国,都没有遇到秦兵的强力阻击,因此经常凯旋而归。
人都有骄傲心理,头曼连打胜仗,不禁沾沾自喜,自认为秦国的军力也不过如此,根本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头曼每次出击秦国,都是抢完金银珠宝就走,也不细究秦兵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迎击匈奴。
秦国兵将真的被匈奴打怕了吗?当然没有,秦兵之所以不主动迎击匈奴,是因为他们都在忙着修建长城。
原来,秦始皇发现,在原来的燕赵等国的地域中,有很多破败的长城。
长城不仅是一堵墙,更是烽火台,是嘹望哨。如果把长城修建得更长、更坚固,就可以有效的阻挡匈奴的进攻。
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督工,加紧修建长城。
头曼经常带兵到秦国边境抢掠,渐渐地发现了秦兵修建长城的端倪。
不过,头曼根本没将这事放在心上。他认为,匈奴兵强马壮,战马轻轻一跃就可以跨过长城。
可是,头曼错了。直到秦国大将蒙恬率兵攻打他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一声令下,派蒙恬率领10万大军北伐匈奴。
一场秦国与匈奴帝国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了。这下,轮到头曼单于慌张了。
匈奴的灾难
头曼听说蒙恬率领30万大军来攻击匈奴,一时间也慌了神。
秦国一向软弱,怎么突然向匈奴开战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其实,纵然匈奴时不时侵扰秦国边境,对于秦始皇来说也是无关痛痒的事。他之所以决心灭掉匈奴,是因为一位谋事跟他说“亡秦者,胡也”。
这还了得,我若不灭胡,胡就会灭我。那我只好先下手为强了。
蒙恬按照秦始皇的指示,率领10万大军在长城以南安营扎寨,准备跨过长城直击匈奴。
头曼率领匈奴大军也想跨过长城,到秦境内捞点好处。可是,头曼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以为秦朝修葺长城,主要用于阻挡匈奴。其实,长城的主要功能不是阻挡,而是预警。
长城沿线建立了很多烽火台和亭燧,当匈奴入侵的时候,秦兵就可以点燃狼烟,先一步预告敌军动向,让内部的军民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