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江河日下
北匈奴终于失去了上天的眷顾,就在大批部众逐渐逃离的时候,一场灾难又让北匈奴雪上加霜。
公元87年,一场百年不遇的蝗灾降临在蒙古大草原上,蝗虫过处,一切牧草都被啃噬干净。牛、马、羊等牲畜失去了食物,一批接一批饿死了。
北匈奴人民向来以畜牧为生,现在生源断绝,只好大量向南匈奴和东汉逃亡乞讨。
邻国见有机可乘,纷纷对北匈奴发动侵袭,南匈奴在前方攻打,丁零在后方袭扰,鲜卑则旁敲侧击。
这个时候,统治了北匈奴四十多年的蒲奴单于已是风烛残年,他无法接受北匈奴由盛转衰的现实,竟然郁郁成疾,终于撒手人寰。
蒲奴单于的孙子优留继单于位,开始尽力改观北匈奴的现状。然而,北匈奴就像一个病人膏育的人,就算扁鹊再世,也无法挽救了。
优留单于殚精竭虑,终究恢复不了北匈奴的元气,只得率领为数不多的部众向西北迁移,希望依靠西域几个属国的赋税渡过难关。
然而,优留单于的西迁行动引起了贵族骨都侯的不满,他们另立优留单于的异母哥哥做了单于,称为北单于。
虽然北匈奴已经衰弱得不成样子了,但两位单于全然无所顾忌地展开了权力争夺战。
一时间,小小的北匈奴再次发生分裂,北匈奴人心涣散,根基摇摇欲坠。
北匈奴的分裂给其东边的鲜卑族创造了机会。
鲜卑国得知北匈奴内乱,立即趁火打劫,大举进攻北匈奴。
面对鲜卑国的疯狂进攻,北匈奴北单于竟然化险为夷,逃过了杀戮之灾,反倒是优留单于命运不济,被鲜卑军士砍下了脑袋,连人皮也被剥了下来。
战乱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百姓,北匈奴人民惶惶不可终日,只好大批南迁。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个部族二十多万人口先后逃到了云中、朔方、五原和北地等郡县,投降了汉朝。
公元89年,南匈奴伊屠于闾鞮单于离开人世,呼韩邪二世的儿子休兰尸逐侯鞮单于继位,称为休兰尸逐侯鞮单于。
眼见北匈奴战乱横生,休兰尸逐侯鞮单于打起了如意算盘,准备统一南、北匈奴。于是,休兰尸逐侯鞮单于上书东汉朝廷,在书信中写道:
自从我的先祖呼韩邪单于归汉以来,南匈奴一直仰仗东汉王朝的扶持才得以休养生息。迄今为止,东汉对南匈奴的保护已经长达四十多年,但是南匈奴却未能对汉朝尽绵薄之力,因此感到很惭愧。现在,时机终于来了,北匈奴陷入内乱,而南匈奴则可趁机将之平定,实现一统。北匈奴向来侵袭东汉,是东汉的劲敌,请允许南匈奴为东汉分担一些外患,出兵征伐北匈奴。
此时,汉章帝驾崩,太子刘肇继位,是为孝和帝。由于汉和帝年纪太小,所以由窦太后临朝听政。
东汉的臣子们也意识到统一南北匈奴的时机到了,就建议窦太后发兵出击北匈奴,也算成全南匈奴的一统心愿。
窦太后会同意发兵北匈奴吗?南匈奴究竟能否实现一统心愿呢?
§§§第五节谢幕之前的华丽演出
稽落山之战
窦太后毕竟是女流之辈,不敢轻易做出决断,就征询大臣们意见。
东汉大将耿秉对北匈奴始终抱着武力打击的态度,而对南匈奴则爱护有加,因此耿秉希望东汉出兵协助南匈奴共同征伐北匈奴。
可是,东汉的军事部长宋意却提出了反对观点。他认为,如今西域的鲜卑国比较强势,一旦北匈奴破灭,鲜卑国极可能成为东汉的心腹大患,因此应该保留北匈奴,这样既制约了鲜卑国,又能防止南匈奴坐大。
宋意的观念还是比较超前的,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窦太后不禁为之动容。然而,窦太后还拿不定主意,又犹豫起来。
就在这时,一起突发事件促成了她出兵北匈奴的决策。
窦太后有位哥哥名叫窦宪,这个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平日里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曾霸占过东汉沁水公主的田园,被汉章帝贬去官职。好在,窦太后为窦宪求情,才得以复用。
可是,窦宪生性骄纵,心胸狭窄,因嫉恨一位名叫刘畅的高官与他争宠,竟然派人暗杀了刘畅。
朝廷上下知道这件事情后,无人不震怒,纷纷提议将窦宪打人死牢。
窦太后怎能眼见亲哥哥受难,就独断专行了一次,让窦宪领兵出击北匈奴,以便将功赎罪。
窦太后临朝听政,她的话谁敢不听?那些不主张出兵的大臣们也只好违心支持窦宪。
公元89年冬,朝廷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副将,发四千精兵强将出击北匈奴。与此同时,南匈奴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和左谷蠡王各率一万骑兵配合汉军出击;东汉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左贤王率领一万八千骑兵也向北匈奴进发。按照战略,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三军会师后,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一万精兵攻打位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的北匈奴北单于主力部队。
双方军队很快就兵戈相见,一番混战后,北单于部众不敌汉匈联军,落荒而逃。
窦宪领军的目的就是铲除北匈奴,好将功赎罪,他哪能放过北单于,命令汉匈大军奋力追击,只把北单于追到私渠比鞮海(今乌布苏诺尔湖一带)。
此时的北单于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无暇指挥部队作战,只顾自己拼命逃窜。
北匈奴军队虽然彪悍勇猛,但在无人统帅的情况下只是一盘散沙,被汉匈联军杀伤一万三千多人。
兵败如山,北匈奴一些部众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汉匈联军,多达二十多万人,而且还包括马牛羊等牲畜百余万头。
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汉匈联军威震北匈奴,轻而易举就将之平定。
当然,这些功劳都要归在窦宪头上,谁让他是窦太后的亲哥哥呢。再者,窦宪还要靠军功来赎罪呢。
为了彰显功绩,窦宪命随行的中护军班固作铭,携刻在燕然山。
班固特意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辞来记述这件事: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复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喝,
熙帝载兮振万世!
汉匈联军虽大获全胜,但北匈奴北单于却远遁他乡。
窦宪是个较真的人,便派司马吴汜、梁讽带一部分骑兵追寻北单于,希望招降他,再建立奇功。
窦宪从没打过仗,在这次征伐北匈奴的军事行动中累得够呛,就率大军班师回国,驻扎在五原地区。
稽落山之战后,北匈奴人心涣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不但没有北匈奴兵敢阻拦,而且还招降了一万多北匈奴人。
吴汜、梁讽一路风驰电掣,终于在北海(贝加尔湖)西北的西海找到了北单于。两人劝说北单于效仿当年的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以求保国安人。
北单于以为被汉军追到必然性命不保,见有活路可走,不禁喜出望外,当即率领部下跟随汉军回到私渠比鞔海。
为了获得东汉的宽恕,北单于派自己的弟弟右温禺地王随梁讽来到洛阳,向东汉进贡了大量礼品。
窦宪得知北单于没有去洛阳,认为他一点诚意也没有,就上奏朝廷再次征伐北匈奴,由他亲自抓北单于回来。
北单于很快就探知了窦宪的意思,马上派使者奔赴东汉,表示自己将亲自入朝请罪。
窦宪对北单于的做法感到很满意,就吩咐朝中大臣班固和将军梁讽提前做好迎接北单于的事情。
事情一件接一件,消息一路接一路,南匈奴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对东汉和北匈奴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担心北匈奴会东山再起,就立即奏请东汉趁势消灭北匈奴王庭。窦太后觉得休兰尸逐侯鞮单于说得有理,就应许了。
于是,休兰尸逐侯鞮单于派遣左谷蠡王率领八千骑兵再次出击北匈奴。窦宪也按照窦太后的指示,命中郎将耿谭担任监军。
此时,北单于正梦想着到洛阳求得东汉的宽恕,以便休养生息,借机恢复北匈奴国力。当他听说南匈奴已经率兵前来攻打,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啊,急忙带领残部千余骑兵去抵抗。
一阵厮杀,北匈奴根本不是南匈奴的对手,北单于身负重伤,骑马逃跑了。
北单于的落败,是否预示着北匈奴彻底灭亡了呢?北单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决战金微山
没抓住北单于,窦宪心有不甘,又派大将耿夔率领千余骑兵追杀北单于,以绝后患。
公元91年夏,耿夔率军来到北单于王廷,经过细致的侦查打探后,得知北单于逃到了金微山。
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斜跨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诸国,绵延两千多公里。这里在大漠之北,离汉朝边塞约五千多里,从前汉兵北征匈奴,从未到过如此远的地方。
北单于自认为汉军不会跑这么远来找他,没想到就在他感觉高枕无忧的时候,汉军竟然包围了金微山。
北单于部众猝不及防,慌忙迎战,又一次被汉军杀得落荒而逃。
从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匈奴政权起,匈奴活跃在大漠南北,至此整三百年,汉匈之间的战争也打了三百年,金微山之战是最后一战。
北单于残部落败之后,离开了蒙古草原,远离了汉人的视野,西走乌孙、康居,后来进入欧洲。
鲜卑国见北匈奴国内空虚,就乘虚而入占据了北匈奴故地,成为蒙古草原新的主人。他们兼并了北匈奴留下的十万老弱病残,把他们同化成了鲜卑人。把匈奴故地分为三部,东部为从右北平东至辽东;中部起右北平以西,包括上谷十余邑;西部从上谷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
金微山之战,北匈奴西迁,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东方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渊源。
而在遥远的欧洲,北匈奴更是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被恐惧和无奈的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
金微山之战就是引起这次民族迁徙的根源。
北匈奴会在何时进行迁徙呢?他们又是怎样到达欧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