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叔牙与张仪——同学帮忙好办事
大自然中最多的是风云变幻,阴晴圆缺,而生活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就是它的变幻莫测。有如,当年两人都是山沟沟里光屁股同学,谁知道后来其中一人成为国家元首或财富领袖,一人却还在烈日下刨地。这种差异,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观察一部发迹上位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保持了良好同学关系,勇于比赛的人,后来真的有一些因为同学发达而上位的,这种提携作用不言而喻。
话说鲍叔牙就是一个因为同学而发迹的人。他是战国时期颍上(今属安徽)人,约生于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他年轻时与一个叫管仲的朋友一同读书,并合伙做生意。据称,管仲常常自己多取利润,鲍叔牙手下的人心怀不平,便批评管仲。鲍叔牙则为他解释:管仲这样做是因为家境贫困,并非贪婪之辈。管仲曾当过一些小官,但三次被罢免,基本都是遭受末位淘汰。其他人因此讥笑管仲,但鲍叔牙认为这并不是管仲没有本事,而是境遇不好。对于鲍叔牙的品德和才识,管仲佩服得五体投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后来这句话曾经被许多人套用,但已多不是比喻交情深,而是增加了不少虚伪的成份。
齐襄公姜诸儿任齐国国王时(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6年),鲍叔牙和管仲同到齐国,给齐国的公子们当谋臣。但二人心有默契:不要在同一人手下当谋臣,这样如果一方追随的公子失势,还可以受到身在另一阵营中朋友的保护。实际上,这正是当年政治上最早的一种分散投资法。于是管仲与鲍叔牙分别当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老师兼谋臣。时任齐国国王齐襄公荒淫暴虐,甚至为了与胞妹文姜通奸而杀死妹夫鲁桓公,此举导致朝野离心,邻国失和,齐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公子小白这个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即从没有小聪明,考虑的都是大事。所以他雄才大略地进谏,结果反而被齐襄公一顿乱棒驱逐出朝。鲍叔牙认为“乱将作矣”,便策划他逃到莒国,静候天下大变,好有所作为。果然,齐国政局不久就发生剧烈变动。公元前686年,齐国将军连称、管至父杀死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王。管仲与召忽则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避难。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雍廪等杀死,齐国政局持续动荡。听到这个消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夺取君位,并各自立即动身返国。管仲和公子纠除请求鲁国派兵护送以外,还考虑到莒国比鲁国距离齐国近,如果小白先期返回齐国,主客之势就将确定,到时公子纠就要陷于被动,因而请求鲁庄公派兵中途截击小白。管仲带兵到齐莒边境,与小白的人马遭遇,便突发一箭射中小白,小白应声倒入车中。实际上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假装中箭身亡。随后昼夜兼程返回齐国,被齐国大臣拥立为国王,称为齐桓公。
而管仲和公子纠、鲁庄公则误以为小白已死,君位唾手可得,就率军缓缓行进。等鲁军进入齐境时,小白已即位六天,并且做好了迎击鲁军的作战部署。一战之下,鲁庄公和公子纠、管仲、召忽等战败逃回鲁国。齐桓公陈兵鲁境,强令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召忽,鲁庄公被迫一一照办。公子纠被杀以后,召忽随即自杀。管仲则坚持为齐国社稷而生,不为一人而死的信念,自动进入囚车。齐桓公原想亲手处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先一步赶到管仲的囚车前,将其释放,并告诉他将向齐桓公推荐他。
齐桓公任国君后万事丛集,便想任用鲍叔牙为相,执掌国政。鲍叔牙再三辞谢,同时极力推荐管仲,说管仲有非凡的治国治军才能。他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有我就够了;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那就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说:“管仲亲自用箭射我,几乎把我射死,这样的人难道可以用吗?”鲍叔牙再三解释,说管仲志在“定齐国社稷”,“事君无二心”,但并不会单纯地守匹夫之节,他不为公子纠而死,正说明他愿意辅佐齐桓公振兴齐国。当时他为公子纠用箭射你,不过是人臣各为其主。如果不计私仇,重用管仲,不仅齐国得一贤相,而且四方贤士都将倾心归附,成就霸王之业就大有希望了。齐桓公听得有理,便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终成霸业。而当管仲积劳成疾病逝后,他极力推荐鲍叔牙接替他的相位,这也正是当时齐国最合适的相位人选。鲍叔牙与管仲同学二人,终于成就历史上一段发迹佳话。他们的特点是最初在不同的阵营彼此呼应,随后在同一阵营中互相照顾,真是有人好办事。
在鲍叔牙和管仲之后,历史上还出了一对显赫的同学,即苏秦与张仪。
苏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84年之间,是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他一生追求功名,善游说和权诈。相传他和张仪曾向战国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求过学,两人学习期间结下了深厚友谊。之后苏秦到诸侯国游说,以博取功名利益。他先以连横的主张去劝说秦王,上书十次,但其主张未被秦王采纳。耽搁日久,他穿的黑貂皮袍子已经磨破了,一百两金币也用光了。苏秦资财日用没了来路,只好离开秦国步行回到燕国老家。当时他缠着绑腿,穿着麻鞋,挑着行李书籍,形容枯槁,面目黧黑,一脸惭愧之色。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被收容遣返人员,看他的眼神充满了鄙视。而回到家,苏秦也没有得到温暖。他的妻子在织机上见他那副样子,像没看见一样动也不动,负责安排饮食的嫂子则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大家都认为他把苏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一下子挥霍光了,实在是个败家子。
苏秦真是受刺激啊,从此发愤读书,下决心一定要研究出能吃饭赚钱的真理论。于是他翻箱倒柜地找出姜太公著的《阴符》,潜心研究谋略,仔细揣摩。每当读书欲睡,就锥刺大腿,以至血流至足。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得了自虐症。经过一番苦读,再结合当时天下形势,苏秦形成了一套合纵策略,并想清了与合纵对敌的连横方略。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因为当时战国七雄中,除秦之外的其他六国都在秦的东面,所以这六国联合起来相当于南北国家的纵向联合,苏秦称之为合纵。而如果秦国联合六国中的其他国家,则是连横。苏秦决心以此理论为资本,通过游说得到卿相之尊位。苏秦当时想,如果六国接受他的合纵策略,他就支持六国;如果秦国接受他的连横策略,他就支持秦国。但由于他此前已在秦国碰壁,因此他想首先到六国推销合纵。
而当他踏上这条推销之路时,苏秦就拉开了他一生发迹的帷幕。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他以一介布衣身份先后游说燕文公、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实施合纵。每到一国,他都从该国利益出发陈述利害,让各国看到合纵对本国的好处。苏秦宣扬其在《阴符》中揣摩出的合纵战略说:“我依据天下之势分析,各国土地之和五倍于秦,各国兵力之和十倍于秦。六国结为一体,合力西攻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打败。即使不与秦国为战,只是联合守土,秦国也不敢东进。这样就可以保持现状,谋得各国的平安。任何国家单独西向服侍秦国,对秦称臣,都是错误的。”结果六国都同意合纵联盟,共同抗秦,于是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一身佩六国相印。苏秦约定六国合纵联盟之后来到赵国,以赵国为合纵司令部所在地,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苏秦把六国合纵盟约送到秦国,秦国慑于六国之力,不敢出函谷关进攻各诸侯国达十五年之久。
合纵联盟建立之初,苏秦的同学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心中想的是,咱们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不看僧面看佛面,你挂六国相印哪怕分给我一个也行,不分的话让我干点什么也行。但没想到苏秦根本没给张仪好脸色,拒绝相见。但同时又告诉门人,看住张仪不让他走。张仪心中非常生气,心想你苏秦如此不讲究,恐怕是嫉妒吧。因为苏秦自己曾承认,能力不及张仪。张仪全靠一只舌头游说四方,求取功名。有一次他跟随楚国令尹昭阳饮酒,席间,昭阳随身一块玉璧丢失了。在那个时代,这种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特殊权力和身份的象征。门客们怀疑是张仪偷的,就众口铄金地说:“张仪家贫,素来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您的玉璧。”张仪因此被抓起来,遭重打数百板。但张仪死不承认,最后被放回家。他的妻子又疼又急地说:“唉,你要是不读书不到处游说,老实在家躲着,哪会遭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却对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疑惑地说:“舌头还在。”张仪回答说:“只要舌头还在,就够了。”张仪看重的生活资本,就是这三寸不烂之舌。
话说过了几天,苏秦终于给了张仪一点面子,在请别人吃饭时把张仪也叫上了。但又不让张仪与他同坐,而是把张仪安置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经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张仪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自信自己的才能绝不比苏秦差。于是暗下决心:你苏秦能够做到赵国宰相、六国联军司令,致力于把六个弱小的国家团结起来对付秦国,那么我就去投奔你的敌人秦国,与你针锋相对,辅助秦王一统天下,到时候再看我们鹿死谁手。于是张仪饭也没吃完,就起身向秦国进发。只不过他没有多少盘缠,这很让他发愁。幸运的是有一个商人沿途与他结伴,帮助他解决衣食车马问题。在这位商人朋友安排下,张仪一路住高级宾馆,吃山珍海味,舒舒服服地到达秦国。
秦国当时是意欲一统天下的秦惠王当政,正在广揽天下英才。张仪见了秦惠王以后,把自己破解合纵的连横大计献于秦惠王,果然得到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客卿。张仪一在秦国当了高官,那位商人就前来告辞,说要回去了。张仪非常惊讶:“靠你的资助,我才有了今天,正想报答你,你为什么走呢?”那位商人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苏秦。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毁了六国合纵,所以一直想找个人到秦国来稳住秦王不要进攻赵国。而他认为天下英才中,只有你才能得到秦国国君的信任。所以,他才有意激怒你,并让我担任你的贴身管家,一路上照顾你。所有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的重用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所以该回去交差了。今后的事,全靠你了。”张仪这才恍然大悟,事实他一直都在纳闷,以他和苏秦的同窗之谊,苏秦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呢?原来老同学是怕他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斗志,所以才用这样的方法激励自己的上进心。于是他对苏秦的门人说:“请你转告苏先生,我不会让他失望的。”苏秦慧眼识英雄,造就了战国时代另一位风云人物。
果然在张仪的影响下,秦国没有进攻赵国。但很显然,苏秦和张仪心中也有默契,要不时制造点麻烦来破坏六国合纵,这样六国的合纵与秦国的连横互相拉锯,他们同学二人才有事干。公元前329年,张仪做了秦国的大良造一职,相当于一个师长。于是在张仪的策划下,秦惠王派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今山西省蒲县)。迅速夺取该城之后,张仪和秦惠王按计划又马上把蒲阳城归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与魏修好。由于这一切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六国合纵联盟机制根本没有反应时间,所以也就没有出现六国共同出兵抗秦的局面。随后张仪去见魏王说:“秦国攻打魏国后马上归还占据的城池,并派公子来做人质,都是我的主意。我想让秦国与魏国和好,现在秦国已经示好了,你们魏国是不是应该也有所表示啊。”为了感谢秦惠王的恩德,魏国于是献出了上郡十五县(今陕西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一带)和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南)两个地方,使秦占据了河西地区。魏国实际上等于暗中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事实上埋下了破坏合纵战略的伏笔,秦惠王因此任张仪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