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有个同窗好友温仲舒,两人同年中举。可惜温仲舒在任上因犯案被贬多年,吕蒙正当宰相后怜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举荐了他。后来温仲舒为了显示自己,竟常常在皇上面前贬低吕蒙正,甚至在吕蒙正触逆了“龙鳞”之时,他还落井下石,当时人们都非常看不起他。所以有一次在吕蒙正夸赞温仲舒的才能时,宋太宗对他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我安置在这个职位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样欣赏别人的才能,并能让他才当其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宋太宗听后大笑不止,从此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吕蒙正作为一朝宰相,对下属是个宽厚的长者,并注重提拔奖掖后进之人,可对皇上,他从不拍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晚上赏灯,皇上大宴群臣。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宗说:“五代之际天下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周太祖自邺城南归,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不惨遭虏掠,有的地方是一片火海,天上彗星划过,看者无不心惊肉跳,以为天下再无太平之日。朕自当政之后,日理万机,从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来看,无论是大乱还是大治,都是人之所为,并非是什么天意啊!”大臣们听后,纷纷赞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到得意忘形。这时吕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说:“皇上在此设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满城灯火辉煌,确实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臣不久前我曾到城外考察疾苦,离城不数里就看到有许多人面露饥色,甚至还看到一些因饥饿而死的人。由此可见天下并不都像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样。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荣,而且也能看到远方正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才是天下苍生的幸事。”太宗听到这话,一时黯然失色,虽不高兴,但又觉得吕蒙正说的是实话。过了好久,宋太宗才转怒为喜地说:“我得蒙正如唐太宗之得魏征,倘若做臣子的都能这样时时提醒朕不忘以天下苍生为念,国家哪里还会不富强,百姓哪里还会不舒心啊。”
吕蒙正发迹之后一生过得很平顺,正是他对命运早已看透,所以他很正直,务实敬业,踏实为百姓做点实事,不偏不倚,不贪不歪。他认为一个成功并非所谓上天的安排,不过是时机和个人努力的问题。所以发迹以后也不要不可一世,否则就会倒霉。其实纵观人类发迹上位史,那么发迹后不能自保者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多是不具备吕蒙正这样的清醒。
而宋史上与吕蒙正同样以科举第一发迹上位的人,则是文天祥。文天祥生于1236年,卒于1283年,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在1256年20岁时中状元,但生活基本在动荡中度过,成为南宋抗元的主要领导人,以忠烈名传后世。在其被俘期间,元世祖忽必烈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文天祥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平民,没有当过官的人,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为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略有名望,被称为“君子长者”,这对文天祥的正直忠诚的人格产生深远影响。据说年幼时文天祥十分爱好下象棋,而且棋艺极高。他曾撰写一本棋谱,记录了危险制胜奇绝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时,文天祥爱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这实在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渐离开,只有他愈浸愈乐,不知时间流逝。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爱好,即使后来被元兵俘虏关在燕京监狱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国前夕,狱卒收走了他的棋盘,才结束了这场游戏。
文天祥有三个弟弟,父亲十分重视文天祥兄弟的教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他曾聘请乡中名儒曾凤教导他们,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就亲自授课。他不但要求儿子们背诵课文,还经常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思考,启迪智慧。父子常一起议论历代史事、国家大局、社会风尚、士林状况,嗟叹世道人心,痛斥官场腐败。文天祥就在读书和辩论过程中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格和丰厚的学问。
少年时,文天祥有一天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做到。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发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拖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他反而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写成“御试策”,此文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时任南宋皇帝宋理宗(1205年至1264年)还是一个相对有作为的人,他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时,却把文天祥的卷子点为第一名。皇帝与大臣的眼光,确实是颇有不同。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宋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中状元这一年,文天祥才21岁。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他本人及其几个兄弟因为此次时运的转变,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也说明苦读书真读书善于考试而不是死读书,终不会负人。
1259年,元朝派兵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九月,忽必烈军队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元军兵锋,重演南宋初期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此举明显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时任刑部郎官文天祥虽知多言招祸,但为了社稷人民,还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可惜宋理宗出于安全考虑,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南宋的朝政也一天比一天败坏。此后文天祥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只要为任一方,他都倾心为百姓办事,组织民众修缮城墙,发展生产,内固民生,外抗侵略。
1274年,元军20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发出了最后的吼声。文天祥也因此结束了15年的宦海生涯,踏上戎马征途。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进行反元斗争。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充当宋王朝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文天祥一度成为南宋的台柱子。然而势不由人,此后文天祥几经被俘、逃亡,再战、被俘,直到就义,终于无力回天。期间,文天祥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外还有《指南后录》、《正气歌》等。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先后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元世祖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但文天祥坚贞不屈,答道:“一死之外,无可为者。”虽然他终成元与宋两代争夺的牺牲品,但其正义之气却为各方所敬重。这也说明历史之上,凡是奋斗过的人无论其成败利钝如何,都值得后人思索。没有奋斗过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叫累。
从吕蒙正和文天祥的经历可以看出,发迹的命运很大一部分在于自己努力,凡事争取第一,要做就做最强的自己,自有其发迹上位之路。即使不能处处第一,也为自己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时空对话
古往今来天下状元、榜眼、探花无数,能如吕蒙正与文天祥那样始终保有宽厚之风,正义之气的人,又有多少?
从吕蒙正和文天祥的经历我想说:“一个人无论怎样奋斗,奋斗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份厚重。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都会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对此,小男孩很委屈,甚至曾经落泪,因为他的努力往往毫无结果。父亲知道后,抚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桶旁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里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睡觉了。一夜大风之后,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起来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木桶一个一个排放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吹歪的。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笑了,我们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身的重量和心灵的重量。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即使不能发迹,也能保持平安。名利的世界其实总在吹欺软怕硬的势利之风,一个人要想八方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身硬是必须的。”
“只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眼界决定选择。”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