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邦的楚汉战争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公元前205年,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这是韩信的野心,但终其一生,他的野心也仅止于此,只想称霸一方而非天下。韩信派人禀告刘邦求封:“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听了不由得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久困于此,朝夕盼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而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大军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于是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马上反应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平定了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刘邦本来就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之后,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齐地本非刘邦所有,刘邦只不过是拿自己本来没有的东西给人。对他来说,送出的是虚幻的实惠,收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福报。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占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送回了一度俘虏并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此转折之际,张良看出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于是刘邦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以分封土地笼络韩信、彭越合围项羽。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刘邦当上汉高祖后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盛赞张良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秦末天下英雄纷争,凡是老谋深算之人都知道重用谋臣。只有项羽想凭着自己的武力夺得天下,最终优势尽丧,反而让刘邦获胜。后来张良又多次替刘邦出谋划策,但考虑到“敌国尽,谋臣亡”的历史教训,早早就宣示退居二线之意。
帮助刘邦获胜的除了张良,还有陈平,而陈平的发迹也是因为其谋略高超。陈平(?至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小时候,陈平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很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读书或出外游学。有一年社祭时节,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投奔魏王,后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可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只当了个书记,即记事员,无权也无美女,所以陈平郁郁不得志。但巧合的是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陈平正好在场,他通过观察后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就想把宝押在刘邦这一边,但苦于无法接近。恰好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就想到了对项羽不满的陈平。当张良暗中向陈平问计时,陈平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 ’,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用什么计都会被他识破。”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下怀。于是项羽就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对范增说了一遍:“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又奏上一本说:“我们大军刚安定下来,要节约物资。可现在诸侯们都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五万人,刘邦的更是多到10万,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这些吃白饭的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项羽一听,觉得非常在理,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限期做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项羽扣住刘邦,已在陈平的意料之中,于是在陈平授意下,刘邦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项羽犹豫不决,张良便故意居中调解地说:“那大王您不如派刘邦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话不算数,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公元前205年春,项羽因为一件事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于是挂印封金,只带了把剑偷偷地逃走去投奔刘邦。天快黑时,他逃到黄河边,请一个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却发现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陈平马上机警地脱下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也没什么贵重东西,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陈平经身在刘邦手下的老同学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谋,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某些将领的不满,有人便说陈平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与嫂子关系暧昧。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便召来陈平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西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能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西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到这儿来什么也没带,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信任我,那么正好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事情的关节,刘邦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随后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又解决了他发迹的问题。
公元前205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截断外援和粮草通道。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这时陈平献出离间楚国君臣之计,目标是项羽和被他尊称为亚父的谋臣范增、战将钟离昧。他让刘邦拨出四万两黄金买通楚军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在西楚霸王的部下里,亚父范增和猛将钟离昧的功劳最大,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项羽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猛将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又使出了离间计第二计。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传递战书,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西楚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装出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项羽,项羽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好好保重。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项羽毫无挽留之意,派人护送他回家乡。时年75岁的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用计除掉了。
之后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西楚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项羽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刘邦同意后,陈平便命汉军开东门一批一批地放出二千名妇女,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说东门外全是美女,便无视纪律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去争抢。忽然,有人又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车上悬着白旗,由仪仗队开道慢慢走出东门。直到此车走到楚营近前,项羽才发现车上不是汉王,而是貌似刘邦的将军纪信。真正的汉王早趁着混乱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这时张良已经退居二线,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着脸反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得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可装作出游云梦泽,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中计被囚。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形同软禁。陈平这一计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天下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
总之,智谋之士尚靠的是眼力和战术,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你所推崇的某类首领或重要集团的谋臣,你将随着被辅佐者的发达而发迹。这种智谋,就是见事于无形,防患于未然。历史上许多智谋之士都是利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通过对当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观察和分析,判断形势发展趋势,抓住事态变化契机,提出斗争计策和策略,以促使事态向积极、成功方面变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并进而发迹。
时空对话
两位谋士穿越而来,我向陈平问道:“当年文种以七套计谋辅佐勾践被杀,听说你辅佐刘邦也是因为掌握了七套计谋,你以何种办法得以保全?”
陈平似乎觉得问得有些唐突,就说道:“难道你是希望我死?我可没得罪你。”于是我连连解释说:“不是那个意思,先生莫怪。”
陈平当然也知道他不是那个意思,因此继续说道:“智谋之士最具有讽刺意味的经历是能否自保,有些人善于谋划天下事,为人出谋划策,也善于谋划自己的仕途,却不善于自保。所以范蠡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话来提醒人们注意激流勇退。其实,自保有时不需要激流勇退,我的七套计中就有一套自保之计,所以我在刘邦手下仍得以平安无事。”
“哈哈”,张良似乎觉得探讨谋士自保的问题有点可笑,因此听到这里时竟然笑着转移了话题,对陈平:“看来人们常说你‘一套一套的’确实没有冤枉你,果然是有好几套智谋,而且每套计谋之中又是一个圈套套着一个圈套。”
“哈哈,你这真是说到了点子上,要以智谋之士发迹,就应该准备好几套计谋,而且每一套里都要圈套套着一个圈套。”陈平指着张良大笑,其中既有认同也有调侃,随后二人飘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