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说:“李倓是朕的爱子,性格果断勇敢,在艰难之时立下大功,朕的心里都有数。但是他后来受小人教唆,竟然想谋害兄长,图谋储君之位,朕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将他处死。这些细节你不是都知道吗?”
李泌回应说:“如果果真如此,广平王李俶应该记恨李倓才是。而事实上,每次广平王跟我谈到李倓的冤情,都会泪流满面。臣今日已经下定辞别陛下的决心,所以才敢跟您说这些实话。”
李亨辩解道:“李倓曾经在深夜趴到李俶的房门口窃听,肯定是图谋不轨。”
李泌叹息一声:“这必定是出自小人之口,建宁王仁孝友爱,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事。就说当年挂帅之事,我力主广平王挂帅,如果建宁王真的图谋不轨,应该记恨我才是;恰恰相反,他把我当成忠臣,而且跟我很亲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宁王并没有图谋不轨之心。”(注:历史上的人物都是复杂的,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比比皆是,建宁王李倓究竟是发自肺腑地对李泌友善,还是刻意伪装的友善,很难分得清。我权且一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亨听完,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先生所言很有道理。既然已经过去了,朕不想再提了!”
李泌回应道:“臣之所以旧话重提,不是为了追究过去的责任,而是想让陛下将来处理事情更加慎重。昔日,天后武则天有四个亲生儿子,长子是太子李弘,武则天想自己称帝,忌惮李弘聪明,就把李弘毒死,改立雍王李贤做太子。李贤被立太子后,心中惶恐不安,就写了一首《黄台瓜辞》,想以此感动天后。天后还是不听,最终李贤也在黔中被幽禁而死。《黄台瓜辞》是这样写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如今陛下已经摘了一个了,以后别再摘了!”
李亨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你帮我把诗写下来,我留在身边时刻牢记。”
李泌说:“陛下只要铭记在心,何必还随身携带!”
李泌这次进言意义重大,他巧妙地为李俶套上了一道护身符,每当李亨听信谗言想动李俶时,李泌的话就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张良娣被晋封为皇后,此时立谁当太子就进入议事日程,李亨必须摊牌了。
李亨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李俶,优势是年龄最长(三十二岁),经验丰富,另一个选择是兴王李佋,优势是生母是张皇后,正宗皇后嫡子。
不过李佋也有一个劣势,年龄太小,时年只有两岁。
李亨在两者之间有些犹豫,便想试探一下大臣的意思。
李亨看似闲聊,跟考功郎中李揆说:“成王李俶年龄在众皇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王朝立有大功,朕准备立他为太子,你意下如何?”
李揆立即意识到皇帝是在考验自己,马上跪地向李亨祝贺道:“此乃社稷之福,臣觉得无比庆幸!”
看着李揆的举动,李亨明白了,随着李俶率军收复两京,百官对李俶已经是人心所向,此时再用两岁的小娃取代李俶,百官心中也会不服。
相比而言,把帝国委托给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总比委托给两岁的娃娃靠谱。
公元七五八年五月十九日,煎熬多年的李俶终于得立太子。
五个月后,李亨为李俶改了名字——李豫。
李豫得立太子之后,储位也不是十分稳定,张皇后依然心存夺储之心。
不过,造化弄人,就在张皇后蓄谋夺储时,她的大儿子李佋夭折!
李佋夭折后,张皇后名下只剩下小儿子李侗,李侗年龄比李佋还小,更无法与李豫相提并论,张皇后只能叹口气,压下了夺储之心。
刀兵相见
时间走到公元七六二年,李亨和李隆基双双接近生命终点,这时张皇后再次活跃了起来,因为她看到了噩梦正在向自己逼来。
以自己与李豫往日的恩怨,一旦李豫登基,绝不会放过自己。历朝历代,这种事情时有发生。
三国时,曹魏皇帝曹睿就曾经逼死皇太后郭氏,理由很简单,郭氏曾经逼死曹睿的生母甄氏(传说曹植笔下的《洛神赋》原型)。
张皇后不想经历噩梦,她要行动起来,拯救自己的命运。
这时,张皇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两手空空,早年自己还有政治同盟李辅国,现在连李辅国也没有了。
李辅国离张皇后而去,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两个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谁也不买谁的账,于是曾经的政治同盟分道扬镳;
第二,嗅觉灵敏的李辅国早就知道张皇后与太子李豫的矛盾,两相对比,太子明显比张皇后潜力大,一旦老皇帝归天,必定是新皇帝的天下。
基于这两点原因,李辅国毅然离张皇后而去,转而坚定地投入太子李豫阵营。
双方各取所需,瞬间融合。
公元七六二年四月五日,大唐王朝的标志性皇帝之一、久经考验的浪漫皇帝、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我们不知道,在弥留之际,李隆基想到了什么,是想到了开元天宝盛世,还是想到了石破天惊的安史之乱;是想到了进入蜀郡路上令人伤感的《雨霖铃》,还是想到了那曲风华绝代的《霓裳羽衣》。
李隆基没有给我们答案。
回望李隆基的一生:
他的前半生是个英雄,人到晚年却是个狗熊;
他的前半生活得伟大,人到晚年却活得憋屈;
他的前半生霓裳羽衣,人到晚年却只有《长恨歌》。
这就是真实的李隆基,一个将大唐带到巅峰,又亲手将大唐推到低谷的皇帝。
如果李隆基有一个总结人生的机会,或许他会仿效弘一法师写下四个大字:
悲喜交加。
李隆基驾崩后,李亨只能卧在自己的寝殿里哭泣,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无法亲手送父亲最后一程了。
四月七日,李亨病情加重,于是下诏令太子李豫监国。
四月十五日,李亨再次下诏,改年号为宝应元年。
在病危期间下诏改元,其实是皇帝想要冲喜的一个信号,一方面可以自我安慰说“我又挺过了一年”,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新年新气象”。
然而无论如何改元,李亨接近生命终点的事实已经不可改变,只是他没有想到,身为皇帝,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会那么凄凉。
就在李亨即将撒手人寰的同时,张皇后开始着手行动,她居然想拉太子李豫当自己的同盟军!
没有搞错吧?
一方面我对接下来的描述持有怀疑,一方面又觉得有部分可信,那就一起看看这段令人生疑的记载:
张皇后对太子李豫说:“李辅国掌管禁军多年,皇帝的敕令都从他那里发出,他甚至强迫太上皇搬家,罪孽深重,他所忌惮的也只有你我二人。如今圣上进入弥留之际,李辅国和程元振图谋作乱,不可不诛。”
李豫泪流满面地说:“现在圣上已经病危,而这两个人都是圣上的有功之臣,不禀告圣上就将他们诛杀,恐怕会引起混乱,局面无法收拾。”
张皇后迟疑了一下,说:“太子先回去吧,容我再考虑考虑!”
这段记载之所以令人生疑,是因为张皇后和李豫本来是敌对双方,怎么会突然有了联手的欲望?张皇后难道不知道李辅国已经站到李豫一边了吗?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可能是张皇后布了一个“螳螂捕蝉”的局,先游说李豫跟自己一起联手除掉李辅国,然后再找机会除掉李豫,立自己的儿子为帝。
如此一来,是不是把李豫的智商想得太低了?
问题是,张皇后的智商高吗?
可能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