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偶像吧
秦文君阿姨:
您好!
一家报社来我们班做过一个调查,让同学们填写自己的偶像。结果您猜怎么着?我们班65%的同学填的是歌星的大名,像周杰伦、张韶涵、李宇春、F4、王力宏、梁静茹、阿杜等;也有的填的是体育明星,像刘翔、乔丹、姚明等。总之,大都是明星。
对了,我们班里的“歌迷”阵容强大,几乎每人都有一个MP3或MP4;“歌迷”中分许多派别,各自捍卫着自己的偶像。
可是,班里的老师不赞成,说我们胸无大志,又说我们沉迷在里面会误了功课。至于家长,更是不予支持,不但平时鬼鬼祟祟地监督我们做功课时是否在听歌,就是假期也几乎不允许我们去听演唱会,一买演唱会的票家长就嫌贵,不肯掏钱。家长自己没有偶像,也不能理解我们有偶像的幸福。秦阿姨,您能为我们说句公道话吗?
初一 张路
张路同学:
你好!
如果我告诉你,我也是个歌迷,你会不会吃一惊?不错,我差不多跟你的父母是一代人了,但谁说歌迷一定要年轻呢?有的人也许会当一辈子歌迷,而且乐此不疲。
我在几年前曾写过一篇题为《与歌为友》的散文,写的是跟一帮作家朋友到一座山上开笔会,夜里聚在一起,把所爱的歌一首一首唱下来,居然不知疲倦,从革命歌曲、现代京剧一直唱到《青藏高原》《真心英雄》《忘情水》,最后竟像夜莺一般整整唱了一夜,边唱边将心里那些歌星的形象又重温一遍。
我不善于唱歌,记得念小学时就是如此,考唱歌时,往往我刚唱到一半,音乐老师就挥挥手,说:“好!下一个。”而且,往往只给我一个“及格”——我从她的态度来看,总觉得她本认为该让我不及格,只是怕补考时再聆听我的演唱,所以让我pass(通过)了。
但自己唱不好歌,不等于就不爱歌星、不爱歌。也许就因为唱不好歌才更崇拜歌星,才更爱与会唱歌的人交往。而且,我总觉得,喜欢音乐的人,生活便多了许多色彩,而这种色彩和情调在生活中又是何等重要!不知是巧合还是含有什么契机,反正似乎我所喜欢的人,几乎都是音乐爱好者。
人在少年时,对音乐往往有种天然的爱,音乐使人遐想,音乐给人美好的情愫,音乐宽慰人的灵魂,音乐赋予人灵感和力量。少年人学歌,几乎一学就会,一首喜欢的歌听上几遍,就再也难以忘怀。那真是个爱唱歌爱得要命的年龄。在我们的中学时代,许多优美的中外歌曲都成为“禁歌”,因为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那些中外名曲都被斥为“毒草”,可是,不让公开唱,我们就偷偷地唱。滑稽的是,有时在开批判大会时,我们几个女生也会在下面悄悄地传阅抄来的歌词,小声吟唱《红河谷》。
人在少年时怎么能不爱歌?怎会没有青春偶像?包括你的父母,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中学时代也有崇拜的偶像,有电影明星王心刚、谢芳,有英雄人物雷锋、王杰,甚至还有人崇拜西哈努克亲王的夫人莫妮克公主、20世纪30年代的“金嗓子”周璇。只是那时大家对偶像崇拜都有些遮遮掩掩,深藏在心,因为那时是很“革命化”的,而偶像却是个人化的。
青春不会没有梦,少年也不能没有偶像。我觉得,崇拜偶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是青少年对成功的希冀。大凡崇拜的偶像都是些歌星、影星、体坛明星、科学家等,总之,都是已成名成家、功成名就的人。这些成功人士传奇的成功之路以及他们以成功者出现的辉煌形象是何等具有诱惑力啊!
特别是你提到的那些歌星,他们的歌喉,训练有素,各具魅力;他们的风度,令人难忘;他们的迷人包装,歌词中贴近你们心灵的格言以及在台上的容光焕发、一呼百应,那不就是炫目的完美吗?热血沸腾的中学生能无动于衷吗?
我觉得崇拜偶像具有一种积极的效应,因为崇拜会带来一种仿效。无论哪个明星,无论天赋如何,之所以大红大紫,都是经过一番个人奋斗的,甚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所以,那种崇拜对中学生来说,是增加了一种奋斗的动力。
你想成功,像你的偶像那样吗?那么,你得积极起来,换一种进取的精神面貌。那种精神面貌是追求进步、追求成功的第一步。
若你的崇拜,只限于崇拜,那么至少有一点你能明确:有人通过奋斗找到了成功,那个人是带着你的理想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的梦想到达理想境界的,从而你能知道完美确实存在于生活之中。
崇拜偶像除了能获得力量,还能得到快乐。你把偶像当密友,收集偶像的照片资料,在单调乏味的题海生涯中,你不会寂寞。况且,一往情深地投入,能填补感情上的空缺。再者,相互喜欢同一个歌星,也能促使两个中学生成为好朋友。
做歌星迷,做“粉丝”,成了当今中学生的时髦潮流,甚至也成了中学生最肯投入热情的生活乐趣。
上海万人体育馆,每逢有歌星演唱会,少年歌迷就蜂拥而至,一掷数百元从票贩子那儿买票,听一场不过瘾,还再听第二场、第三场,直至囊中空空。我在那儿见过一拨又一拨的“发烧友”,大多是像你这样的女孩。她们听歌还带着鲜花、哨子、荧光棒,听自己喜欢的歌星唱歌,她们往往跟着歌星大唱,大吹哨子,大晃灯牌,忽而站起,忽而流泪,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往往几场下来,她们的嗓子都哑了,但那种亢奋和激越,却是对心灵的最大释放,对感情的热烈宣泄。
那一定是畅快而又美丽的。
还有些买不起票的中学生,就站在门口听,聚在一起想象场内的气氛。有时,门口的“发烧友”汇拢来近百人,还有人打出横幅,为自己崇拜的歌星助威。
张路同学,也许那里就有你!
中学生的那份炽热、那份真诚令人感慨。你让我说句公道话,我真心实意觉得心中有个偶像要比心中一片空白好得多。我不怎么同意那种关于偶像崇拜会影响学习的观点。你有自己的生活,你的偶像也有自己的生活,或许偶像对你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会妨碍你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
我崇拜过影星,可我最终当了作家。
偶像是个缥缈的梦,并不是生活中的实用教材,所以它并不会影响我们去学习、去生活。倒是有些歌迷,狂热得过了头,酿出些乐极生悲的事来,这才叫人担心。
有的女孩子、男孩子为了进演唱会大门,一睹偶像的风采,竟不惜去卖血,以这一笔“血汗钱”去买票。更有些狂热分子,为了崇拜的歌星去跳楼。
偶像崇拜应该是很美、很健康、很令人憧憬的事,弄得这么血淋淋的,是否太过分、太无知、太令人啼笑皆非?
任何高尚的事弄过头了也就变得庸俗。
我想,你一定喜欢做个理智的女孩,对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做会儿歌迷,唱唱成龙激情豪迈的《真心英雄》,好吗?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很希望你也喜欢这两句歌词,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这封信就写到这里。
再见!
秦文君
亲爱的张路同学:
很高兴收到你写得飘逸秀丽的信,还有,那么一大堆心里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真的,你的真诚和脆弱让我觉得有颗心在信中微微地颤动。
你的MP4被妈妈没收了。她不能容忍你一边听歌,一边做功课。
你的失望与忧伤我能想象,但我想,此刻你的母亲也一定在失望。能去找她吗?你该说服她,让她了解你,你是个会支配时间的人,而且你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快乐、自己的方式。这是上策。有必要的话,你可以告诉她,你这样边听歌边做功课已有一年历史,成绩非但没下去,反而呈上升趋势。
说真的,我也和你一样,相信一心可以二用。常常是一边赶着稿子,一边听着家人们“霸占”着的电视节目,往往稿子完成了,电视节目的内容也吸收个八九成。我也喜欢音乐,有时看书,放一段背景音乐,就像在欣赏“交响文学”。其实,假如你母亲了解了这一点,绝不会勃然大怒的,对吗?
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心二用的。我们也许算是有些特异功能的吧?笑一笑,相信一切忧伤都会成为过去。当然,你今天引为至爱的歌曲,明天也许就难以让你为它落泪、失眠。
想想,流行歌曲一首接一首地推出,像浪潮,后一浪推走前一浪。这就是流行的实质:像风一般,来得突然,吹遍每个角落,然而走得也匆匆,然后又来新的流行。
我可以说,你最爱的歌曲很快就会成为非最爱,又会有新的歌成为你的最爱。你就是这样一首一首积累你的迷恋的。我并不是说,过时的歌曲一文不值,因为毕竟爱过,那里留下了情感的轨迹,每首歌都有一份温馨的记忆。
可是它们毕竟旧去,不像最新的歌曲那么让你念念不忘,而且随着时光流逝,值得你追忆的事会越来越多,当你真正长大了,所有的歌曲都会汇成一个小小的插曲。
真的,如今我回忆起当年崇拜的偶像,已缺乏当年的热情,但心里会有一种微微的激动,毕竟,它陪我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期。
所以,千万别做傻事,别为MP4被没收而记恨母亲。母亲的恩惠沐浴你一生,而这些流行歌曲,是早晚会过时的。
在上封信中,我们已经谈到,人生不该没有偶像,偶像会有许多积极效应,能够伴你一程。但是,我很想问一句:偶像非得从一而终,不能不断选择、更新吗?
另外,除了歌星以外,世界上没有更值得崇拜的偶像吗?
这该不该思考?
其实爱音乐也得学会欣赏音乐。爱歌星也得学会识别歌星的专业水准、人格力量,否则,就不成为追求而成为赶时髦、随大流了。
崇拜偶像首先得选择偶像、确定偶像,随着自己的成熟度增加,不断地调整,这也是有的放矢的崇拜、高层次的崇拜。
我在想,之所以中学生的崇拜焦点全在歌星身上,除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龄真正是爱歌、爱出人头地的成功者、爱漂亮的形象、爱一掷千金的气派之外,与传媒的宣传、炒作是否有关?在商品经济社会,许多东西都用美丽的外壳包裹起来,一些歌星杜撰许多事件、故事来提高自己的形象、声誉的事也屡见不鲜,而单纯的中学生却深信不疑、津津乐道,全然不知那只是高明的“推销术”,是经济手段的产物。
所以我才要向你重申,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偶像。你可以去迷、去爱,但别在这其中迷失自己,要注意分寸,否则,虚幻会耽误你,使你两手空空。
你爱歌、爱歌星,我也爱歌,也曾迷过歌星,可是除了爱歌、爱歌星,你还可以爱其他。如果除此之外你别无所爱,那么,你的天地是否狭窄了些?生活是否单调了些?
世界是如此广博,天文地理,气象万千,动物植物,种类繁多;即便是艺术,也有音乐、绘画、戏剧,更有集中人类智慧和经验的文学作品。难道这一切都激不起你的兴趣?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多少光辉永存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难道他们都不能使你折服?为什么我们都一股脑儿将崇拜全给了闪耀数年便会熄灭的歌星?
我们的视野太封闭,我们的思路太局促,我们注意的焦点太随大流。
张路同学,我并不是要你背弃你爱的歌星,可除此之外,你应该腾出点精力去关注大千世界,关注古往今来的栋梁人才。
还有,你说你无比珍视流行歌曲的词,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当作人生格言。的确,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写得朗朗上口,通俗明了,特别是不少词句带着失落感和困惑,很能贴近少年人的心境,个别的还有催人超脱的意味,你将它抄下来欣赏,这无可非议。但是,它真的值得作为引导人生的格言吗?
你细细分辨,一定不难察觉,这些歌词只是通俗、适合流传而已,有的还带有煽情的痕迹,缺少提炼、意境,更谈不上力度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将它们作为人生格言是否太甜腻太琐细,太囿于个人情怀的抒发,太缺少激扬人生之帆的气概?
歌迷中,女中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她们浪漫热情,如诗如画,然而,她们也容易误入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容易闭塞。
有个女孩,她与众不同,在许多女伴还徘徊在各种困惑中——寂寞、得不到理解、有人嫉妒的时候,她却早早走出这一切,发现自然充满奥秘,创造乐趣无穷。
她叫彭玉珍,曾是上海市“十佳少年”之一。彭玉珍住在虹镇老街,那儿房屋简陋,环境杂乱,据说犯罪率很高。她的父亲是营业员,母亲是绣晶厂工人,家境平平。她也喜欢哼哼流行歌曲,可从来没有奢望有个音乐随身听,也没有众多的“发烧友”光盘。我去采访她那天,她穿着母亲穿旧的的确良衬衣,看上去没什么出挑。然而,就是她,去公园看见金色的树叶随风飞来飞去,立即就想到可以收集各种树叶来做树叶贴画。她用女孩的巧手和灵气,用树叶构成栩栩如生的凤凰:尾巴用枫叶,爪子用柏树叶。她的树叶贴画后来得了奖,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孩通过创造发现了一扇豁亮的大门。
彭玉珍乐此不疲,她用空可乐瓶加工成精致的奖杯,甚至花篮、壁灯。有一次,学校舞蹈队缺道具,演出前找到她,她二话没说,利用废旧物品做成了绚丽的道具,不花一文钱。你知道吗,她还试着把废纸浸泡成纸浆,做成玩具熊猫分送给周围的小孩。
她用别人迷歌星的时间沉浸在创造中,先后完成了“化学气垫船”“磁性乒乓网”“太阳能测光表”等小创造,七次获小创造发明奖。
据我观察,彭玉珍并不是个神童,她的智力与其他女孩差别不大,只是她以创造为乐,为人豁达,将智慧用于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灵巧、聪颖、细致、富于幻想和创造力,这本是女孩的优点和特色,假如更多的女孩能从自艾自怨、追逐时髦中脱颖而出,那该多好!
彭玉珍崇拜的偶像是爱迪生,但她也是个热爱歌、熟悉歌星、会一首接一首唱流行歌曲的女孩。同样,歌曲带给她快乐和温馨,但她并不在此停步,而是不断进取。
她是个多聪明多独特的女孩。很希望她的故事能对你有启发,哪怕是一点点。
再见!
秦文君
亲爱的张路同学:
你好!
昨天编辑部的同事告诉我,有个叫张路的嗓音很好听的女孩给我打电话。我猜就是你。可惜,昨天我出去了,去影城看电影了。
我是个电影迷,从小就是。迷过中外影星,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大段地背出台词。有一阵,我连做梦都常常梦见自己在戏里。时过境迁,到了我会客观地看待人时,对影星的崇拜就告一段落。对有的影星我仍偏爱,但我却清醒地看到她或他哪部电影演得不好、哪部电影表现不俗;同时,我还根据资料像看熟人那样,分析他们性格如何、人品如何、天赋如何,心平气和,不带任何迷信。
偶像已消失,我面对的只是从事电影工作的有血有肉的演员。
你的歌星偶像伴你走过一程之后,最后也会成为不罩神秘色彩的凡人——他们原本就是些运气好的凡人,不是吗?当你能平静地、客观地对待你的偶像时,你就成熟了。
然而,在成熟的你后面,仍会涌出一批又一批的“发烧友”,他们急切地寻找偶像,尽管将来他们仍会亲手打碎偶像的神秘,面对着一览无余的人生。
这就是生活,就是成长的过程。
我要说的关键是,你要着手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艰难地去探索、去建立,那才是你永久的力量源泉。
不知道你的电话号码,只能以信代之。
再谈。
秦文君
金钱错在哪
敬爱的秦老师:
您好!
我们班像我这样的“贫寒人士”都有点灰溜溜的:一下课,同学都在一起比谁的T恤牌子好,谁买了“阿迪达斯”牌子的鞋,似乎有钱就有地位,有钱就让人羡慕。秦老师,您说这样正常公平吗?我的父母都是清贫的教师,难道他们就不如那些赚大钱的人值得尊敬?请您务必给我答案,我很迷茫很苦闷。
迷茫的林洁英
林洁英同学:
你好!
你的问题提得好尖锐!
确实,“钱”这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变得格外显眼,先是在社会上,在大人圈中存在“向钱看”的倾向,钱在生活中像个魔术师,变幻出奇异的光彩,似乎有一种无所不在的魅力。校园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微妙变化都会折射到课堂中。但现在这些莘莘学子会以家中钱多来作为标榜自己的“筹码”,这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你要我谈看法,这甚合我意。
其实,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钱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否这样开始谈太专业化了?总之,钱是一种商品,一种物质财富的象征。
钱本身并不是坏东西,现在格外受宠,有点人见人爱的味道。在商品社会中,钱的好处连孩童也清楚,我见那些得了压岁钱攥得紧紧的小孩,因为有了这些“花纸头”,意味着可以闯进食品店买巧克力,进玩具店买奥特曼和变形金刚,进游乐场玩电动游戏。至于中学生,钱的用途更不胜枚举:可以尽情包装自己,可以开生日派对,可以游山玩水,等等。相反,若没有钱,在城市里寸步难行,还谈什么生存,谈什么潇洒走一回,一切都成为奢望。
钱对于贫困的人是何等重要!在我孩提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灾民成群结队拥入我们住的大房子,那时若能慷慨地给灾民买一个烧饼的钱,那就是给他们一份生的希望!至于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假如她能有一份晚餐,有一碗热汤,或许就能阻止死神的肆虐。“穷”字,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像一把利刃,悬在那儿,处处给人以折磨,不满足人正常生活的需要。
求富之心,是十分健康和正常的。然而,人是否真的要“为财而死”,这就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
我常常听人说,某个人在拼命赚钱。我听了总是一惊:拼命赚钱?一个人只有一条命,难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弄点这种称之为钱的商品?太委屈了生命!人是一种生灵,自由、活跃,有思想、有创造力,如果这些勃勃生机都汇总于一个“钱”字,人生岂不太委琐,生命岂不太可怜?
不错,钱是一种财富,人对财富的追求也是很符合人性的。然而,世上的财富有许多种,有精神财富也有物质财富,光认准只有钱最可贵,实在不是个聪明的观点。也就是说,即使财富是衡量人的价值的依据,有钱,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价值最终还要看他对人类贡献了多少智慧,看他的生命是否闪光,看他是否尽力而为,是否努力地成为自己的最好。
林洁英同学,你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贫寒”垂头丧气。贫寒并不意味着缺少尊严。我念中学时,班里有个家庭困难的学生,每月领社会救济金,他的衣服、书包,甚至雨伞的伞面都缀着重叠的补丁;每次春游,别人带面包、蛋糕,他就带个淡馒头,照样玩得尽兴。记得他为人和善,学习优秀,而且他的腰总是挺得笔直,不带一点穷人的自卑。可以说,他这个“贫寒人士”得到了大家由衷的尊敬。当然,我并不想在此对你“忆苦思甜”,可我想强调一句:贫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此而自卑,将自信和尊严淹没在贫寒之中。
这几天,我在东方卫视看到一档节目,讲述的也是一个贫穷家庭的故事:那家的母亲叫程春英,她死了丈夫,留有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和一个住康复院的低能儿子。她每月收入微薄,除了供养儿女,拮据得几乎连买菜的钱也无法支付。当电视的摄像镜头对准她时,她坦然地说:“我常常捡些菜叶炒一炒。”她日子艰难,穷得却坦荡,毫无窘态;然而,她却节衣缩食,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医生。她的女儿丁昉,是上海医科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境困难,她每次在食堂吃饭,总是挑最便宜的菜吃,但她学习拔尖,与同学相处和睦,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丁昉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她的衣服全是别人给的旧衣服改制成的。然而,在电视报道之前,没人知道她居然来自这样贫寒的家庭,就因为她从不抱怨,从不自卑,没有任何因穷而生的气馁。别人与她在一起,只感觉她是个朴素而自强的女孩,别人喜欢她,正是因为她这两种美德在吸引人。
程春英的家庭虽是不幸的,灾难不断,命途多舛,但也有幸运之处:一家人和睦相爱,彼此理解。单看她们简朴的家,窗明几净,阳台上种植的花草生机勃勃,便能体会到,这一家缺少的仅仅是钱,并不缺少爱,不缺少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她们活得乐观,活得充实,活得令人肃然起敬。
许多人在看这个专题片时热泪盈眶,那并不只是同情,而是热切的感动。贫穷是一种逆境,在逆境中奋起,不甘沉沦,不向困难低头,甚至笑对困苦,这种坚韧才是最令人感慨的,那里面包含着多少人格的力量!
人的精神是最为灿烂的,也最为高贵,最能体现人的价值,你同意吗?我看到那些精神贫乏、学无所成,却沉醉在用名牌包装自己,用富裕家庭来做炫耀资本的学生,心里好可怜他们,除了一身包装还华贵些,其他的他们一无所有,那不是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更何况,有些学生,坐无坐相,站无站相,看起来,那名牌服装都有些浪费。
那些人怎么会值得羡慕呢?
自然,我并不是要将精神与物质做绝对的对立,也无意向你证明说:富裕+名牌包装=精神贫乏+学业无成。确实,家境优越、学习优良、品格不俗的学生也不乏人在,他们既是佼佼者,又是幸运儿。这种人,当然很完美。我们并不是要提倡苦行僧的生活,更不是说,只有贫寒才最令人羡慕,但是关键是看人自身的素质。
在竞争的社会,学生之间最终的较量就在素质方面,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等。我看你,注意力应放在提高素质上,因为这才是学生的“本钱”。至于是做“贫寒人士”还是做“富裕人士”,这似乎不是你现在考虑的问题,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况且,如今的“贫寒人士”将来未必贫寒,而如今的“富裕人士”将来未必富裕。你们现在贫富悬殊,是由于父母的经济状况的差别,好坏都不过是运气,而将来,却要由你们自己去创造。对不对?
体现人的价值的途径千条万条,任由你选。我相信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证实自己是优秀的。
我拭目以待。
祝你天天进步!
秦文君
亲爱的林洁英同学:
你好!
很高兴收到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你说你看了我的分析,心里敞亮许多,无意再与那些“大腕”的子女去进行物质上的攀比,而是另辟蹊径,与他们在学业上竞争。
但是,你的心情时常很沉重,有些事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父母兢兢业业,聪明过人,为何他们的收入与那些“大腕”相比却少得可怜,甚至还不及刚刚参加工作的高级酒店员工?
其实,你不必太苦恼,不妨找个时间与你父母聊聊,看看他们为何身处清贫而照样敬业、乐业。也许他们会同你谈起当年如火如荼的热情,或许还会如数家珍地与你说起他们的学生。这些精神上的富足也是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跳槽、不倦怠的强大动力。他们清贫,但他们值得尊敬!
你稍加留意,社会上像你父母那样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实在不在少数,他们的奉献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坚。但是,我仍要补充,这个社会在分配问题上确实存在不公。知识贬值是其中的要害。按说,精神财富应该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但这种转化如今还存在倒挂的现象,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普通却伟大的知识分子会告别清贫,享受他们在物质上应有的待遇。
我相信,这为期不远。
我总觉得,你的父母虽不能给予你像“大腕”们给子女的那种物质财富,但他们给你的还算少吗?他们身体力行,给你追求真理的信心,给你思索问题的勇气,同时,他们给予你一个能过清贫生活的习惯,这是何等重要!难道他们不值得你敬爱吗?凡有良知的人,都会在心里把他们看得很高很高。
说来也是巧合,不记得是去年还是今年初,我曾收到过一封来自广东顺德的信,写信人是一个“大款”的儿子,念高一。他说他的父亲原来是个乡办厂的会计,规矩、热情,也爱家人。后来父亲办了个私人工厂,发了,资产有上千万。可自从有了钱,家里的日子反而难过。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因为父亲在外有了女人。最近,父亲干脆连家也不回,家里虽有新盖的小楼、崭新的电器设备,可沉闷极了,简直是处在苦难的边缘。
这位“大款”的儿子憎恶他的父亲,认为这种人不值得爱。相反,他对自己的班主任,一位幽默、开朗、坦荡的语文老师却产生了如对父亲一般的敬爱。他认为那老师的儿子,那个成绩优秀、思想活跃的三好学生是个幸运儿,每每看到他们父子亲密无间,他就羡慕不已。
林洁英同学,其实你有这样的教师父母是应该引以为傲的。他们有知识,有吃苦耐劳的意志,而且,他们较一般父母更容易体察孩子的心,更何况,他们的职业使他们更能够理智地去爱孩子。
另外,说到贫寒,我也想补充一点。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富裕,我们的生活水准也在水涨船高。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贫寒”,其实已不是我们过去对穷的理解。过去的穷,是迫于生计,饥寒交迫,无钱买作业本、铅笔,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而如今的贫寒,已不再是为基本生活而窘迫的意思,而是相对于奢华、讲究而言,是经济上紧一点,生活方式上朴素一点,仅此而已。
靠身穿名牌来维系自己价值的学生,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至少,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偏差。像你们这样的年龄,贫寒也许是最好的教材。我的一个朋友从美国给我写信,说是那儿有贵族学校,专门接受那些富翁的子女。但那贵族学校处在偏僻的郊区,住读,公交车在离学校五里地的地方就到了终点,学校又不准任何学生坐私家车上下学,所以这儿的学生不论进校、离校,都要步行。除此之外,学校设有严格的作息、学习制度,甚至宿舍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比一般的贫民学校更“贫民”。
就是这样,那些亿万富翁还是乐于将儿女送去,因为,贫民化的生活对激励人、培养人的意志以及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生活确实是个万花筒,当你和同学们都为自己的贫寒感到苦恼和不公时,那些所谓的高生活标准的学生却因为富裕生活带来的副作用而受到侵蚀。你仍觉得该为贫寒害羞吗?如果你将目光放远一些,你一定再也不会为比同学贫寒而惴惴不安。对了,你已说过了,不再为此烦恼,那好,让我们扬扬眉,开始新的一天。
目光变了,思路变了,你会对金钱产生另外一种认识。请听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湖南有个高中女生给我来信,她同你一样,也是班里的贫寒人士,但对班里那些把钱挂在嘴上的富裕人士,她有独特的看法。她只是把他们看成沾了老子的光的家伙,就因为他们并不比她出色,钱多也不是靠他们自己挣的。但是有一天,当丽英——她小学的同学从贫寒变为富裕,她感到震惊。
丽英是她初中时的同桌,那女孩在乡下长大,有点木头木脑,不怎么开窍,再加上家境差,自己又不晓得修饰,所以显得挺寒酸。她刚转学到县城时,班里的男生都暗地里叫她“傻大姐”。同情丽英的就是她的同桌,即给我写信的女孩,叫万方苹。
万方苹处处当丽英的保护神,哪个给她受气,万方苹就抵制,丽英因此感激万方苹,将她看成知音。考高中时,丽英落榜了,其实她很努力,但数理化一塌糊涂,谁都晓得她会落榜。丽英哭哭啼啼,躲在寒碜的家里不肯见人。万方苹常去劝她,并答应放假为她补课复习,争取第二年再去考高中。
不料,丽英才过了两个月就交了好运,进一家服装店当营业员,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了一千多。从此,丽英敢于抛头露面了,甚至初中同学要聚会,她一下子就摸出百元大钞,水果糕点买了一大堆,比原先在班里摆阔的富家子弟神气多了,所有的同学都窃窃私语,从此对丽英刮目相看。
确实,丽英不仅有了自己挣来的钱,还为自己挣来了新形象。她没忘掉万方苹,常来看万方苹。下班后的丽英比万方苹自由潇洒多了,业余时间看电影、坐咖啡厅,这都是学生们不敢想的,更何况,丽英夏装秋装一套套的,水红色、淡紫色,五花八门,还有什么纹、什么绉、什么呢绒,特“新潮”。
万方苹多少有点不平衡,她比丽英聪明得多,但除了学习好,就没什么可炫耀的,甚至买一本记事册都要向父亲讨5元钱,而且要编些理由才能说服父亲。她有点恍惚,做什么都懒懒的,提不起精神。
一天,丽英晚上来找万方苹,送她一本高级相册,说是原价30元,人家打两折给她,才付了6元钱。万方苹很喜欢那相册,翻了一下,发现相册是刚出厂的,崭新的,似乎不该算作处理品。丽英看懂了她的意思,告诉她,这本相册是热门货,只因为彼此熟,营业员才按破损相册的价卖给她;以后,他们来买服装,她也能给他们让利。
那能行吗?为了钱就不讲诚信了?就损公肥私吗?而且,你丽英也并不缺钱,为什么要在钱面前弯下腰,做个不正直的人?万方苹把积压在心底的疑惑一股脑儿说出来。不料,一向老实的丽英却说:“你真是书呆子,学生腔,我不能看着别人捞实惠自己做傻瓜。我不缺钱花,但钱总是越多越好呀!”丽英不仅变俗了,而且还对此津津乐道!万方苹太失望了。钱使丽英变得潇洒慷慨,也使丽英变得混浊、势利。万方苹庆幸自己留在学校,做一个虽然贫寒但冰清玉洁的人。
万方苹的故事能对你有怎样的启示?其实,万方苹的结论虽朴素,却显得过于单纯。即使丽英没有被金钱诱惑得晕头转向,辍学去当营业员也并不值得羡慕。我们的目光不妨放远一些,知识学到手,精神财富的积累、创造,同样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未来的社会,是现代化的社会,有知识,才是最实在的财富。
金钱确实自有魅力,然而,它的魅力只会使脆弱的人迷失,不是吗?
愿你永远做个冰清玉洁的聪明人。
秦文君
亲爱的林洁英同学:
你好!
你的第三封信姗姗来迟。这期间,我常常惦记你,现在好了,你说你对金钱已有辩证的认识,是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由衷地为我们的共识高兴。
你说尽管不想做那种被钱弄得迷失方向的人,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手头的拮据也常常使你发窘。你说暑假即到,有同学约你去打零工,你有些跃跃欲试,想知道我的见解。实际上,你们的主张有多妙!
利用暑假打工,属于一种勤工俭学,经济上有收获,思想上经过对社会的了解也会开阔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够尝一尝挣钱的滋味。
有个家长曾同我谈起,说他的儿子在家一贯懒散,念高中了,每天早上闹钟闹不醒他,都得他的父母去掀他被子,催他起床。他醒后并不立即起来,而是等父母把洗脸水、早点准备停当,他才仓促跳起,草草应付了早上的一套程序,抓过书包和早点就走。
暑假里,有个远亲想请儿子帮忙卖鱼,说好月薪800元。儿子正想要一套售价300元的牛仔服,所以拍胸膛揽下这个活。打工的那天清晨,下起瓢泼大雨。父母想,儿子哪受得了这个苦,干脆就没叫他。不料,闹钟刚响了一下,儿子就鱼跃而起,冲进雨帘中。从此,每个清晨他都不再需要父母来掀被子,人变得勤勉、干练了许多。
卖鱼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活,是包括称鱼、收钱、代客杀鱼在内的苦差使。那个儿子干活时挽起裤腿,手上沾着鱼鳞,十分辛苦,一周下来,人也消瘦了许多。不过,他终于挺住了。满了一个月,暑假也刚好过掉,父母让他用打工挣的钱去买牛仔服,可他舍不得用这来之不易的800元。他将钱存起来,说是等到考进大学时为自己买几本工具书。
这次打工经历,就如这位高中男生的“第二次断乳”,让他感悟到生活的不易,从而催他成熟,催他独立。
还有一位初中男生给我看他的“打工日记”。他叫韩晓军,初二时同一帮同学一起趁暑假出去打工。他们租了几辆小推车,候在车站,帮旅客运送包裹和旅行袋什么的。8月初,赤日炎炎,第一天,他们边干活边不停地买冷饮消暑,一天下来,晒掉一层皮,除去租费、冷饮费,不仅分文不赚,而且还亏了不少钱。后来的几天,他们从家里带灌满凉开水的水壶,连看也不朝冷饮摊看一眼。这样,干一天,每人能挣5元多钱。
家长出来干预,他们答应每天给孩子5元零花钱,舍不得让他们在辣日头下流大汗。不过,学生们拒绝了,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正如韩晓军在日记中所写的:5元钱是很少的,但因为是自己挣来的,攥着它,第一次感觉自己并不是个多余的人,对社会有用,被人们承认。
以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获得报酬,这感觉带劲,味道简直好极了。
然而,这种顺乎自然地走向自食其力的成长,却也像一道关口,有的人需费很大的劲才能闯过去。
树丽敏,一个我采访过多次的女孩就属于此列。这女孩从不祈求拔尖,也没有想到要有大宗财产,她只想过一般的凭汗水挣钱的日子。然而,养活自己,对她就意味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
树丽敏是个手和脚都有残疾的女孩。她曾经脆弱、敏感,别人一提到她的手脚她就会忍不住哭起来。但在经历了太多的冷言冷语后,她变得硬气,像一株小树,虽有疤斑但也在春风中舒展枝丫。读完初中,她就给自己订下标准:力争自立。她考进了技校,但不久,那学校又以她的残疾为由将她拒之门外。
有人说,残疾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可上帝为何要惩罚无辜的人?树丽敏不气馁,又找了一家福利厂做包装工。那家厂窄小,设备旧,噪声震天。树丽敏坐在其中,将一个个揿钮配成对,装在纸版上,密密麻麻的25版是一包。4包才得一元八角钱。做满第一个月,树丽敏得到了平生第一笔报酬:298元钱。她揣着钱,急急奔回家,生怕路上有闪失将它遗失。
你能说树丽敏是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吗?此刻,这笔钱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承认,一种体现她劳动价值的东西。她把这当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钱有时确实给人自信,增人价值,然而,它只是人的一种附属品,相比于人的灵魂、人的素质、人的健康,它显得微不足道。
人要学会去支配钱,而不被钱所支配,那才是一个明白而又自由的人。
再见!有机会来上海,一定打电话给我!
秦文君
尼亚妮,笑声
亲爱的秦阿姨:
您好!
我是上海民办凯慧中学的一名预备班的学生,前段时间您在我们学校的文化艺术节期间,给我们做了“快乐阅读,诗意成长”的报告,还赠送我们每人一本《秦文君经典成长小说》,我还让您签名了呢,真是太激动太幸福了,谢谢您!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我永远的珍藏,也会像您所说的那样,一生与书为友。盼望您的来信。
祝
快乐!
您的读者 陈梓琪
亲爱的梓琪同学:
你好!
我们在上海办了一个少儿读物促进会,如果用一句话说宗旨,那就是“把好书送到孩子们手中”。在这个时刻,我想起很多孩子们和书结缘的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美国的女孩和她的爸爸。
那个黑人女孩叫尼亚妮,她的爸爸是一个插图画家,他为自己起名叫汤姆·情感。可能从来都没人用“情感”二字取名,但是对于当艺术家的他来说这很合适,他觉得艺术家的职责就应该是设法让大人和小孩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
这个黑人爸爸的情感真是又多又热烈,他心里永远都留有一个理想世界。女孩一出生他就给她取名叫瑟恺·尼亚妮。尼亚妮是非洲一个城市的名称,而在非洲老家瑟恺的意思是笑声,所以她的名字意思是“非洲充满笑声的地方”。
他喜欢和女儿谈论书和情感,更喜欢在绘画里包藏起无限的爱,他为尼亚妮画了一幅画,这幅画至今还挂在尼亚妮的卧室的墙上陪伴着她。
尼亚妮慢慢长大,她的目光所及,到处都是黑人爸爸的身影和气息,屋子里有着爸爸给她备的书,连她枕头上的图案,也是经爸爸亲手绘制的。有这么多漂亮的图画相伴入眠,她每晚都睡得好香甜。心里怀着情感的爸爸画的阳光酷似非洲老家令人舒适惬意的朝阳。
尼亚妮的爸爸热爱孩子,他常常就是这样涉足绘画艺术的:在家里坐着,一边想一边画;或者干脆站在花园外面,瞅着来来往往的男孩子女孩子,然后再画。
那位黑人爸爸要尼亚妮多读书,还带她去结识图书馆的人,让她和全世界的人做朋友,不论这些人是来自加纳还是古雅那,布鲁克林或者巴西,巴黎或者葡尔图里卡,就跟很多好书里所说的那样,大家都应该友好,也应该记得自己的渊源。
后来尼亚妮的爸爸去世了,如今当尼亚妮在城里溜达的时候,就会想起跟爸爸一起去马戏团、蔬菜店、超市和图书馆时的情形。这个黑人爸爸很喜欢一首诗,常常念叨着,诗里说的是当人们的梦想无法实现时会怎样。黑人爸爸对尼亚妮说,阅读、梦想、行动会令孩子思想深邃,帮助孩子的思想去远方翱翔。
尼亚妮记着在医院的病床上最后一次看见爸爸时的情景:在等待她的时候,他眼睛望着窗外,心里惦念着鸟儿一样可爱的女儿。女孩想起了从前和亲爱的爸爸手牵手,一起在街上散步、溜达和闲聊,那时他时常挂在嘴边的是一首自编的小诗:尼亚妮/笑声 尼亚妮/笑声 尼亚妮/笑声。
他会永远在高高的天空,想着他最爱的女儿的模样吧。
女孩取出爸爸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她说父亲节那天,她的姑姑琳达把它摆放在花园里,大家看到尼亚妮长得酷似爸爸,心里难受着,而尼亚妮却没有,她心里最盼望的是能再被亲爱的爸爸拥抱一次!这个黑人爸爸没有留下什么巨额财产给尼亚妮,但他给了孩子更珍贵的东西:童年的美好情怀、阅读的习惯、包容和爱心、信念以及无限的有关人类温暖的记忆,这是一个父亲能给女儿的最好的赐予。
小姑娘尼亚妮轻轻地说着爸爸,她可爱的小脸非常安详,因为她相信爸爸永远会跟她对话的,尽管这只能通过他的灵魂、他的绘画和她珍存的出自爸爸之手的贺卡和信件来进行,他仿佛永远在说:尼亚妮/笑声 尼亚妮/笑声 尼亚妮/笑声。
秦文君
让你的心灵亮闪闪
亲爱的秦文君阿姨:
您好!
我是个双目失明的女孩。我的失明是先天的,因此命中注定是一个忧愁、孤僻的女孩儿:爸爸妈妈有他们所爱的孩子——我的弟弟,而我却只能待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没有温暖,没有阳光,整天扳着指头过日子。有一次,我去为弟弟买棒棒糖,归途中被一帮同龄人嘲笑,我想逃,结果摔倒在泥坑内。我在泥水中挣扎,可周围没人来拉我一把,相反,嘲笑声更厉害了。我内心十分痛苦,我该怎么办?
一个失明女孩:馨雅
亲爱的馨雅同学:
你好!
你的来信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我读了它后,却感觉心在沉甸甸地往下坠。我能理解你那字字句句背后,意味着多大的分量、多少沉痛、多少苦涩:一个盲孩,从未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的绚烂;没见过闪烁的星星、清朗的早晨,甚至连对四季的变化也只能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去猜度,却无法悄悄地观赏这些美景,去快乐,去感动。你只能蹒跚地行走在一片缺乏色彩的黯淡中,而且,还要承受许多缺乏善心的人的嘲笑,这是个何等残酷的现实呵!因而,你完全有理由悲伤,有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道。
我理解你扳着手指计算日子的绝望心情。但是,我要告诉你,千万别愁坏了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假如你不珍爱自己,别人又如何能让你乐观起来?假如你对自己都失去信心,别人又如何能看重你?
你必须要看到,衡量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看他有无健全的身体、器官是否俱全,也不会看他有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是在于这个人是否善良、是否坚强、是否高贵,这个人的一生是否在尽力而为,是否有一个大写的人生。至于那些嘲笑捉弄你的人,他们虽然有很好的视力,可他们没有善良之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残疾的,他们这种精神上的缺陷是十分可怜的。你在他们面前不该自卑,相反,你应该在心里嘲笑他们。
人人都面临一个人生,都能有自己的抉择,所以在读到你信中的那句“命中注定我是一个忧愁、孤僻的女孩儿”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想,是否能换个思路呢?因为有许多明眼的女孩也同样做了忧愁、孤僻的女孩,所以,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忧愁、孤僻并不是不幸的同义词,同时,失明也不意味着只有黯淡的路可走。我这样说,你介意吗?
我了解到,江苏常州有个名叫常欢的女孩,她没有家,没有亲人,在福利院长大,是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她没有双手,她不能触摸东西,不能与同伴握手,不能拿筷子、穿衣服,总之,无数个“不能”横亘在前。然而她却不相信命中注定,她渴望自立,渴望做个顶天立地的人。她积极行动起来,学会了用脚翻书,用脚下棋,与同伴在棋盘上较量,甚至她还会用脚钉纽扣、洗衣服。上帝没给她双手,但却剥夺不了她当强者的权利,她创造了奇迹。后来,常欢又用脚练书法,并且得了国际奖。试想,看到常欢身上焕发的这种进取心,谁还敢小觑她?
我还从另一个失明少女的身上看到生命和意志勃发的异彩。她叫牛晔,17岁。她从小是个爱花爱树喜欢画水彩画的明眼孩子,可是一场大病后,病魔无情地把她推进一个漆黑的世界,她再也看不到黄昏的夕阳、鸟儿美丽的羽毛。她流泪,哭闹,诅咒命运的不公,可她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她没有永远地沉沦在心灰意懒中。失明不久,她用一种惊人的毅力,插班到盲校发奋学习。普通盲生要用一学期才能学会盲文,而她仅用了几天就掌握了。她在拼搏中领悟到自己仍有激情,仍有能力和前途。她苦读英语,学得有滋有味,她的流利口语使老师也大为惊讶,学校甚至因她的影响开设了一个英语班,鼓励别的盲生也能学有所长,努力上进。
牛晔找到了差点从手中滑掉的理想,从一个孤僻的盲童变成一个内心活跃的女孩。她认为,虽然失明把人带到了另外的陌生山谷,然而,爬到顶峰的仍是“好汉”!你相信吗?这个女孩牛晔除了学英语,还自学了世界语,如虎添翼。吉林电视台录制庆祝“世界语创立一百周年”文艺联欢会时,牛晔出任世界语总翻译,大获成功。同年,她写的作文还获得了《中国盲童文学》征文一等奖。
亲爱的馨雅,我同你谈常欢和牛晔,并不是说,只有达到她们这样的成绩才算成功,她们是佼佼者,但是并非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这个成果的。我所希望的,是你别再躲在小黑屋子里悲哀无望地哭泣,你先做到这一点,就是一种成功。因为绝望和悲哀只会使岁月蹉跎,使生命流逝。而假如因为自己的不幸去厌恶世界,逃避现实,那么只会使自己的心灵蒙上阴影,变成个冷漠的毫无生气的人。
我不愿你压抑自己,苦了自己,我相信你会答应我的,对吗?
至于你为周围那些毫无爱心的人而感到愤懑,我更觉得你的受伤的心在流血。但并不是像你这样的盲女孩才受到伤害,许多人都面临这样的或那样的伤害。世上有邪恶的人,也有一些虽不算坏人但无知的人,他们缺少基本的怜悯之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悲哀,他们自己的悲哀,因为他们在捉弄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灵魂蚀掉了,他们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是这方面的失明者。
馨雅,你必须看到,世上还存在着真善美,你的周围还切切实实地有着无数个好人。想想,你拥有好朋友,虽然你看不到她们温和的笑容,但你能从她们和悦的呼唤中,从她们伸过来的温热的手中,体察到人间的真情。还有你的父母,他们虽有了你的弟弟,但你也是他们的孩子啊!我想,他们对你的爱也许更深沉。你还有个可爱的弟弟,你很爱他,还特意为他去买棒棒糖,对吗?只要你细细去体察,你会发现人间确有真情在,而且你自己的心中也盛着这种真情。
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抉择。对于一个残疾女孩,确实是比一般人多了许多坎坷,少了许多机遇,特别是自己心上有着桎梏。可是消沉并不能给你带来益处,只能使你备受煎熬。相反,如果走出漆黑的屋子,站在大地上受阳光普照,你那冷冷的心会温热起来。你的眼睛失明了,但你的心脏在跳,血在流涌,你有健康的躯体,你有活着的灵魂,你并不是一无所有,只是缺少了一点坚强。
坚强并不意味着轰轰烈烈,它可以是普通的、点点滴滴的。生命是珍贵的,你不应该耽误它,面对比常人更多的曲折和磨难,你只能战胜自己的怯懦,让生命的光彩折射出来。我得知,你酷爱文学,总是让同学为你朗读文学作品,汲取文学营养,并且,你还有向文学杂志投稿的打算,要知道,我多为你高兴啊!这并不是说,我在为世界多一个作家而喝彩,你也许能走通文学之路,也许走不通,但走不通又何妨!因为不论你是否成为作家,不论你将来是显赫还是平凡,只要你有追求,有向上的渴求,那么你就是一个充实的人,一个有希望的人,一个值得尊敬和骄傲的人。
失明少女要成才当然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成功的先例还是很多的,更重要的,还有许许多多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她们的跃跃欲试,她们的奋进,都像一曲生命的欢歌,汇入人类奋进的乐曲之中。
夜已深了,这次就谈到这儿。祝你能把生命的欢歌奏得悦耳!
晚安,女孩!
秦文君
亲爱的馨雅:
你好!
刚刚写完第一封信,夜已深了,我却毫无睡意,也许是写信写得太投入,一时无法平静;也许是写信写超时,“生物钟”乱了,总之,我忽然想给你写另一封信。这种急于同人倾谈的愿望我好久不曾感受到了。
两封信同时寄到你手里,你会怎么想?你能理解我通宵达旦给你写信时的那种心情吗?
你在信中谈到了你的绝望和不快乐。关于那种绝望情绪,我已在上封信谈到了,你得摒弃它,然而关于不快乐,我却很想与你讨论。
其实,关于世界,关于人生,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且不说历代的哲人对此阐述的各成体系的人生观,就说我们每个有头脑的凡人,也无法回避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想,从你简单的信中,也体现了你对人生的考虑。你肯定问过自己:我是怎样的人?我是快乐的,是忧愁的还是痛苦的?在询问中,你的回答是后者,即把自己看成是痛苦的人。
对人生确实没有一致的诠释,看看我们周围,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他们信奉的是及时行乐,他们总在生活中寻乐。校园里也有这种人,对成绩无所谓,对什么上进的事也不去争取,一天过得没什么意思,可仍是十分满足。就像我以前的一个同学,他脑子很好使,但都用在如何编谎话对付老师,比如他常常以“奶奶住院”来请假溜出去玩,其实他的奶奶在他未出世时就死去了。我常常看见他懒懒地坐着吹口哨,看见他的考试卷子得了60分,就得意地用手指掸着卷面说“嗯!及格了”,就像无愧于整个世界了。
还有一种同学,总处在危机中,我亲眼看到一个学生,拿到卷子后又跺脚又咬牙,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我那次正在采访这个班级的另一个同学,见他一脸想不开的样子,还以为他没考及格呢,赶过去刚想劝慰他几句,却一眼瞥见那卷子上批着个99分,原来是高分!他为了扣掉的一分沮丧,沉浸在痛苦中。我想,这样生活,一定很痛苦,因为人无完人,世上无永远的一帆风顺,而他的目光始终落在那个不完美的角落里,所以每一份曲折都化成痛苦,让他难以轻松地笑一笑。
馨雅,不知这个例子是否清楚地表明,对人生的态度,能够决定你是苦还是乐。你看,得了60分的同学像中了彩一般兴高采烈,而得了99分的同学却痛苦不已。人不一样,标准不一样,苦和乐的抉择也就天差地别。这对于你,是否也有一份启示?
你感觉自己太不幸了,双目失明,看不见斑斓的大自然,你痛苦,然而你是否意识到,世上有许多明眼的女孩同你一样痛苦。曾有个女孩给我写信,她高度近视,不能报考尖端科技专业,为此,她感到前途一片黯淡,甚至想毁了自己,但她的痛苦也不会比你的难挨。另外还有个女孩,眼睛的视力是1.5,只是太小了点,称不上美目,为此,她怕男生给她起难听的外号,怕见生人,整天愁眉不展。还有个上海某中学的女生,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美目,还有优裕的家境、聪敏的头脑以及深爱她的父母,然而就因为有一门课考得不理想,老师批评了一句,她就吞下安眠药,去了天国。你能如何评价她们?你能说她们的痛苦不真实吗?你能嘲笑她们?
不!我相信她们被真切的痛苦缠绕,同你一样。也许你会反驳我说:“这不公平。”但是,我仍想说:“虽然每个人的境况遭遇不同,但他的快乐和痛苦跟别人差距并不大。”我曾听一位著作甚丰的作家谈他有一次去农村,结识一位当地的与他同龄的农民,那农民为儿子娶不上媳妇而担忧,为房子破旧而痛苦,然而也为收成好感到快乐,为他家的牛生了牛犊而欣喜。而作家,不必为儿子的婚事操心,但儿子的学习成绩成了他的心病。他为出的新作引起注意而快乐,却为他的神经衰弱、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一阵赶过一阵的空气污染烦心。你看,一个是名作家,一个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两个人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却又揣着各自的快乐和痛苦,这能不让人深思吗?
人很容易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忽略人人都有痛苦这一事实。在这方面做“井底之蛙”的人并不是少数。人从降临人世就难免有“生老病死”这四个关口,时时受饥饿、灾难、病痛的威胁,做一个人,多不容易。不夭折,渐渐成长成熟已属不易,更何况人还有思想,有灵性,有情感诉求,所以就更不容易。这是人生的痛苦,那么多的关卡演绎出多少曲折和磨难。另外,各人一出世,便由个体的生命变成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种种羁绊,人生怎会风平浪静、万事如意呢?自身的成长、外界的束缚、自己心灵的搏斗,组成一系列的矛盾和痛苦,谁又能彻底躲开这些呢?
从某种程度说,体味到痛苦是一种有益的境界,至少,你还不满足现状,你的内心还积着一种动力,它能化成一种能量,催促你向命运抗争。比如贝多芬,这位伟大的把一生献给艺术的音乐家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突然厄运降临,病魔让他双耳失聪。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痛苦和绝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痛苦非但没有毁掉他,更没有让他离开深爱的音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最辉煌的作品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人生的苦,是一种可贵的财富。一个人如果毫无痛苦,那他不是麻木了就是弱智,要么就是过于幼稚浅薄,这也是为什么喜剧很容易让人忘却,而悲剧却往往会久久地震撼人的原因。人生明明有苦,而且人又有感觉到苦楚的灵敏本性,所以,感觉到人生有痛苦的人比比皆在,有痛苦简直是太正常了。
馨雅,我对人生的无穷尽的痛苦做了那么多的肯定,但我永远不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尽管,痛苦是人精神上的财富,然而这种财富有时也会耽误人,让人走进怪圈,陷在痛苦中难以自拔。人应该找到快乐,而且人生也确实存在着快乐,与它失之交臂,人生是否太沉重,太缺乏辉煌的色彩?
人的快乐由各种渠道组成,像大自然的美,常常激发人,给人享受美的快乐。馨雅,我像你这样年少时,鸟的鸣叫、草地的清香芬芳,甚至燥热夏日中的一场大雨,都能让我快乐。同时,朋友的关心、家人的爱以及我对他们的爱,都能让我快乐。欣赏动人的音乐,或是品尝丰盛的饭菜,甚至做了一个好梦,都会让我快乐。至于取得一点进步,得到一点赞许,那更能让我快乐一阵。你呢,馨雅,静下心想一想,你会找到生活给你的点点滴滴的快乐:你在长高,你的头发变得柔软,你会写优美的诗……
快乐能给心灵充电,让你的灵魂闪闪发亮,所以,你得有发现美、感悟快乐的能力。试想,如果你三番两次让快乐溜走,失去快乐的日子是多么灰暗、压抑!
我不是个悲观主义者,但也不是个纯粹的乐观主义者。人生苦短,这不容否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迫切地向往快乐,积极寻找属于我们的快乐。这并不矛盾,对吗?
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有个中学生给我来信,他惊慌失措地写道:“我是否得了病?我一天快乐的时间只占一半,小时候,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快乐。”我给他回信,说他不能太贪心,一天中有十二小时都快乐的人是令人嫉妒的。因为面对题海、竞争、单一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像戴了紧箍儿一样紧张,他能有一半的时间快乐,简直太潇洒了。长大了的人怎么能同幼稚无忧的孩子比呢?
坦率地说,我对这一天是否快乐的衡量标准是,一天中若有一刻是快乐的,这就能算是快乐的一天。这一刻可以是刹那间,也可以是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反正,只要曾与快乐相遇,这一天就快乐了。因为快乐不是什么实用品,人手一份握住就得了,它的珍贵也就在于此。人有痛苦,亦有快乐,还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心绪,那才丰富呢。已是凌晨了,我的亲人发出酣畅的呼吸声,我悄悄拉开窗帘一角,看见天上清朗的启明星,当我遥望它时,心中却像夜空那样静谧安详,而且,我还发觉,此刻我是快乐的。
我迎来了快乐的一天,我希望你也和我一样。
祝你
心情好!
秦文君
馨雅:
你好!
寄出信已经快一个月了,迟迟没有收到你的回信。不知你的朋友是否为你读了我的信?这些天,我总想着你的事。过去,我从没有一口气给人写过三封信,常常是收到别人三封信还不给回信,一天猛地想起,才慌慌张张寄出一封表示歉意的信。这次,我想破例。
在上封信中,我们谈了人生的苦和乐,我想,正因为每个人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也是独特的,我期待你找到自己的那份快乐,那是一种希望之光啊。
时间会使你成熟,给你力量,我以我的一段经历作为这封信的引子,希望它能带给你一点思索。
我16岁那年初中毕业,正碰上“文化大革命”,被分配到黑龙江林区“上山下乡”。那时的我,从来没出过上海市区,瘦弱、贫血,坐汽车就晕,一下子远离家乡到一个荒山野岭务农。那儿属于高寒地带,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时候,我们几十个知青挤在一个大帐篷内,帐篷透风,破旧,四壁挂着雪霜,我们半夜无法入眠。大家相互叮咛:“快起来跳!”为什么要半夜在帐篷中间跳跃?因为怕冻死冻伤,剧烈的活动能让血液加速循环,增加热量。
气候的恶劣,还在其次,更有力不从心的体力活,而吃的是杂粮和海带汤,一个月只有一斤大米配给。但真正难挨的是空虚无望,那儿收不到广播,看不到报纸,没有任何娱乐。
一日复一日,我冻坏过脸,冻烂过脚,一场大火几乎把我烧死;一场大病在这缺医少药的地方就可能出意外,而我偏偏生了几场大病,幸好绝路逢生,活下来了。似乎一切都是灰暗的,我的双肩也由于长年累月地扛木头,负重过度变得一肩高一肩低了。
那时,我真有成天进了漆黑小屋的感触,和你的感觉差不多。绝望像青蛇一样缠绕着我和伙伴,诅咒命运不公成了我们每天的功课。“不能这样活!”我想,“这样活等于不活,因为心是死的。”然而,我却缺乏振作的动力,无法说服自己开朗、快活,因为看不到转机和希望。
馨雅,你是否认同,我那时的心境与你的相似呢?有一个清晨,我和同伴蜷缩在冰窖一样的帐篷内,正混混沌沌,忽然,上工的钟被人敲响。大家惊醒后,只听有人在帐篷外大声说:“安静!仔细听。”我们静下来,侧耳细听,听见风的声音,听见远远地传来狗吠声,突然,隐约传来火车的鸣叫声。那是一列朝南开的客车,每天一班,它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天好的日子,才能隐隐地听见它的嘶鸣。
就是那微弱的声音令我们感到外面的世界还存在,感到那列车载着大家穿行而去。以后的每个清晨,大家早早坐起,梳洗打扮,然后就静静地等待列车穿越而过,那微弱的呼啸而去的嘶鸣就像神奇的乐曲,我感觉它缓缓地穿行在我的血脉中,所到之处,都给我一种温热的震动。
那是一种希望,它被唤起。有了它,就有了生机,有了自信,也有了与痛苦不断交织的快乐。我至今还感到惊讶,其实外界一点都未变,北风仍是那么肆虐凄厉,然而,一旦意识到自己还有生机,人却不一样了。敲钟的男孩不久后就死在森林里,他是个伐木工,在伐倒一棵大树后,被弹起的一根尖利的断枝刺中了太阳穴。我目睹了他死去时的姿势:他微微侧着身,耳朵伏在地上,脸孔安详宁静。我不相信,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已死去,因为他优雅的样子就像在专注地倾听由远至近的火车嘶鸣。
我从此转折,走上了学习创作的道路,一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初衷。与别人相比,也许并没有什么,但与我自己相比,我从失败转向成功,从绝望走向希望。
馨雅,假若你能改变态度,找到光明处,从悲观走向乐观,你的心境和你的一切都会发生改观,让你成功。你尝试一下,它对于你是终身有益的。
匆匆。祝你一切好!
秦文君
找回来的家乡
秦文君阿姨:
您好!
我现在读小学五年级,马上要放暑假了,但我并不开心,因为爸爸妈妈想让我假期去农村的爷爷奶奶家过。那里没有什么好玩的,而且也没有几个朋友,我觉得会很无聊,但是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去,说那里毕竟是我的祖籍、我的家乡,一定要让我去多感受感受。秦老师您去过农村吗?您写的关于农村的那个《四弟的绿庄园》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吗?
苦恼的玲灵
亲爱的玲灵同学:
你好!
很高兴你能把苦恼告诉我,把我当成知心的朋友。在解决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分享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不定对于你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哦。
家里有一本很旧的地图册,孩提时代,它成了我的伴侣,我常常痴迷地看,像看最好看的永远看不厌的美图。
那个年龄已经知道仰慕世界之大,幻想有朝一日绕着它走一圈。
巍峨的世界在地图册上浓缩得那么小,那么微妙。父亲在地图册上画了一个小小的深色的点,指着这蚂蚁大小的地方,说这是家乡的位置,好山好水就在这里。这地方闭上眼睛也能找到,不用在地图上找,一直藏在他心里。
父亲说这也是我的家乡,是整个家族世代的根。听他说得那么肯定,我茫然了。出生在上海的我,想象不出“家乡”这个词会有力量,值得深情地念叨,因为它对于我是陌生、模糊的概念。
春天,暮春来临的时节,父亲买了火车票,和我一起乘着绿皮火车去了沂蒙山。下了火车,他对着远处延绵的沂蒙山拜一拜,点着村口的两棵树说:“这是我小时候种的,现在还在,它们会比我活得长。”
树上的喜鹊喳喳地叫起来,仿佛回应父亲。
我们住在祖父的老屋里。老屋外观看着高大、古旧,走进去感觉阴沉,神秘而肃穆,也许是年代太久的缘故。父亲是在老屋里出生的,祖父本人也生在老屋,住了80多年,直到仙逝在那里。最不可思议的,我太祖父也是在老屋出生的,很多传统真是亘古不变。如果世道不革新,我大概也会在老屋发出人生的第一声哭啼吧。
老屋庇佑了家里几代人,被尊为福屋,无论多旧了家里人都不舍得拆除,最多是修缮。
它的院子很方正,少许的树和少许散养的鸡和鸭,树杈上挂着小灯笼,为老屋增添了人间烟火味。院子占着高处,前面少遮拦,推开院子门,放眼看去是田野和农舍。田垄上的很多小花真的开了,成群结队地享有花期的荣耀,有的小花热烈地开一下,很快残败了。大自然里的花朵和城里暖房里栽培的精致的按时开放的花不一样,粗放而倔强,不娇不宠,自妖娆,尽开颜。
有庄稼人打扮的人,成群地从田野深处过来,他们的面目并没有在眼前消失,而是越来越清晰,这些是来老屋和父亲团聚的亲戚。
和父亲沾亲带故的人有那么多,庞大的亲戚队伍,一些面庞、眼神、姿态、口音暗暗相合的人们聚会在一起,长的是北方人的脸型,说话是北方口音,行事是北方人的礼仪和思维,彼此热烈的感情,快把老屋点燃了。
其中有一个大胖奶奶,走路摇晃,父亲拉来椅子让她坐,她坐下后被两边的扶手卡住,活像长在扶手椅里的人。她的膝前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黑而瘦,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她怕生,使劲想挤进胖奶奶的腿间。
她叫宝菊,我家远亲,她爸在一千里外的煤矿挖煤,她妈去照料丈夫生活,家里留下宝菊,宝菊爷爷和胖奶奶是老两口,还有一条大黑狗。
很快,邮递员找来了,那大哥是标准的山东大汉,忠烈,憨厚,说话大嗓门,像是从《水浒传》里跑出来的草莽英雄。他认识全村的人,会亲手把信函送到人们手上。
原来是宝菊爸寄钱回来了。宝菊的爷爷眉飞色舞,笑得咧开嘴,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因为激动,他手舞足蹈,眼眶发红。他把右手的食指伸向鲜红的印泥按一下,夸张地拔出来,把手印深深地按在汇款单上。又将收到的钱币放进贴身的衣兜,用手捂住了,按了好几次。
我悄悄地看看父亲,很想问他,老爷爷是个贪财鬼吗?
父亲告诉我,在农村能享受到自然风光,获得耕种与丰收的快乐,可是低下的科技能力决定人们靠天吃饭。宝菊的爷爷终身务农,伴随着种地人的一生,会有天灾、饥饿和疾病的打击。如今饥饿解决了,却赶上了被疾病缠绕的不幸。穷人最怕患病。宝菊的奶奶患了严重的浮肿病,身上一按一个深深的坑。宝菊爸是大孝子,千里迢迢去挖煤,每天累得跟狗似的,攒下钱寄来,那是给胖奶奶买药的救命钱。
我看着宝菊奶奶,她安详地朝我露出善意的微笑,为了这一家人彼此的情意,我有点想哭。
厨房里在煮大锅饭,用干柴和铁锅烧的饭,有让人松弛而愉悦的松枝香味。
爸爸留来访的亲友吃饭,本家的婶子、嫂子们早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馍馍、小米煎饼。有的包了大个的茴香水饺,炸了萝卜圆子,有的杀了自家养的小鸡来炖茄子,还有的烧了拿手的肉饼和卤豆腐什么的。父亲把供销社里的肉罐头和糖果、酒和香烟全买断货了。
还有一道白菜炖肉,用一个新脸盆装,白菜是爷爷种的,猪是婶婶养大的,肉有白膘,切得厚厚的,炖菜里还放了山上采来的鲜蘑菇,普通的农家菜能鲜美到极点!桌子上有亲戚们带来的山菇、瓜果、羊奶、栗子,真是一场盛大的百家宴。
院子里到处是奔跑的小孩。有个牙牙学语的,猛吃猛喝,噎住了,被爸爸笑骂,哭起来了。黄色的黑色的狗,开心地钻在人堆里找好吃的。
那一片喧闹,让我自豪,我从没见过那么热闹的、有面子的聚餐。我不会孤单了,即便独自在天涯海角,只要想一想在遥远的山里,有一个属于我的亲切家乡,还有那么多跟我沾着亲的人,就会增加胆气。
一起吃了饭之后,消除了陌生,宝菊过来和我说话了,还陪我去小河边玩。这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把亲手捏制的泥人送我。这里的小伙伴们似乎都会这一技巧,他们捏了泥人,摆在我面前,争着说自己捏的泥人是最漂亮的,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想在我这个小外来客面前有面子。
我和宝菊每时每刻在一起,过乡村小孩的调皮日子,上午去放羊,下午去摘野果子,第二天跟着宝菊爷爷去赶集,每天在一起想着过好看的、熠熠生辉的、有香味的生活。
宝菊喜欢在打谷场上奔跑,喜欢在田地里捉蚂蚱,她认识这一带所有的鸟兽和各种植物。她说家乡这片大地很古老,已经种出不知多少好东西,还能再种呢。在她的心里,这个世界蕴含的最生机勃勃的力量就在身边,摸得着,看得见。
父亲带我离开家乡那一天,宝菊一大早就来了,和我拉钩,说永远不忘记我们的友情。火车开来了,我欢天喜地,感觉火车是甜的,只是要和宝菊分开了,心里有些不舍。亲戚们也来相送,把我们的到来看作一个节日。我对家乡的感情近了很多,努力记住了地图册上父亲画的一个小黑点。纸上的故乡因为有了生动的人和人情,变了模样。
火车开了,父亲这漂泊的游子,沉浸在忧伤中。载着他,带他离开家乡的火车,在他眼里会有特别难过和复杂的味道吧,和眼泪一样。
我跟着父亲,越来越远地离开家乡,恍惚中,家乡成了一个女神,向我们伸出庇护心灵的羽翼。
好了,我的故事分享完了,不知道你读完之后,苦恼有没有因此少一点呢?或者反而对这个“陌生又无聊”的家乡多一点期待呢?用宽广的心,尝试去发现家乡的美,结交新的朋友,这样的机会可是不常有的!
秦文君
又及:如果真的很苦恼,也可以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顾虑跟爸爸、妈妈好好地交流,他们一定会理解你的,请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