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掩映在古树中的岳麓书院,杨信感觉一阵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人刚至,这片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就给人以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无尽的历史沧桑感。
杨信知道,岳麓书院大门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御笔亲赐,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整个大门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
普通游客进入岳麓书院需要买票,但湘大学生凭学生证可以免票入内,本来朱慧想要向同学借学生证给杨信,杨信拒绝了,觉得没有那个必要。
穿过大门,进入二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潇湘”泛指湘省,“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湘省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进入书院的中心位置,就看见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华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湘水校经堂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
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官,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后数次损毁。清代重建,顺治九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书院学规。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华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清嘉庆十七年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始建于讲堂后,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现恢复古代祭祀,祠内悬“斯文正脉”匾,刻朱张二人像。
慎斋祠,又名罗山长祠,专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慎斋祠初建于咸丰年间,位于屈子祠之侧。位于船山祠北侧。
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
六君子堂始建于明嘉靖五年,此后多次迁移,又屡有所毁。清嘉庆十七年重建于今址。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船山祠专祀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办学,于是辟为船山祠。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杨信最感兴趣的是碑廊。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积累了大量的碑匾文物,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主要分布在麓山寺碑亭、讲堂、御书楼壁及复廊、百泉轩园林碑廊等地。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南宋乾道三年,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道光元年,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岳麓书院创建之前,东晋荆江州刺史陶侃任驻潭州,勤慎吏职之余,常乘舟过渡到岳麓山游览,并在山中建庵读书,修养性情,因庵前遍种杉树,人称杉庵。清道光十八年,其后裔、岳麓书院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为纪念先祖开创岳麓文教之功,特重建“陶桓公杉庵”,摹刻家藏宋拓本《麓山寺碑》嵌于庵内。
看着一座座碑,一块块匾,感受着先贤大儒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句话的探索和执着追求,杨信似有所悟,突然感觉到整个书院中涌起一股至刚至正的气息飞速由自己的额头进入雷隐之地。
这是什么,杨信大惊,整个人不由得愣了一下。
“你怎么了?”感觉到杨信不对劲,朱慧关切问道。
杨信很快调整心态,这股气息是好是坏,晚上再看吧!
“没事,马上就要参观完了,有点失落而已!”杨信胡乱编了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