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图书出版的数量、种类、速度,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无法相比的,然而这和人们阅读的兴趣并不能画上等号。很多统计数据和信息表明,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阅读的渠道太便捷了,海量的、鱼龙混杂的文章和作品充斥眼前,读什么、如何读就成了问题。在繁忙的工作、学业、生活面前,很多人都选择微信阅读,那些夺人眼球的“标题党”和“心灵鸡汤”之类的美文,也许读起来舒服、快活,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但是,一个人长时间远离优质的纸质阅读,仅仅只有浅层的、碎片化的阅读,就如同每天只吃外卖小哥送来的快餐,长年累月身体就会出现不适。
非常坦率地讲,我是一个嗜书之人,乐于购书、藏书,时常一本书读了几页,又盯上其他好书。大约十年前,我手头攒了一些余钱,买书渐渐大方起来。我明知学校图书馆有心仪之书,完全可以借来一读,可我偏要买书。当时白天忙工作,晚上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坐在小沙发上慢慢地读。尤其是寒冷的夜晚,我很享受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阅读的惬意。几年下来,狭小的家中塞满了书。为了阅读,我把夜晚和休息时间都搭上了,那些无聊的社交和应酬也都推掉了。我经常想:读书这么好的事,为何总有人去敷衍和推脱呢?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熟人、朋友对谈。很多人都说阅读能开阔视野,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谦卑,先前我是没有什么深刻感受的,在稍稍读得杂、读得广一些后,我发现人类的知识就如同浩瀚的星空,真的望不到边际,且知识领域之间,客观上讲也没有那么森严的壁垒。如果说知识之间泾渭分明,那也许是学者们刻意为之。阅读中我发觉,文化、文学、艺术之间,时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撇开文化看艺术,或者撇开文化谈文学,就不完整、有缺憾。无论从事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对相邻的知识若是零认知,这必然走不远。
这几年,围绕文化、文学、艺术,我读了一些新书和好书,兴致之余写了一些书评,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构建出一个“阅读与写作的自我”。我把其中的部分书评,归纳、整理成此书。在拙著最终定名《书山问道》之前,我打算取《庄重的书桌》为书名。原因很简单:我向往有一个大气的书桌,想象自己在这书桌前优雅地阅读。可惜多少年来,家里一直狭小,实在容不下一个气派的书桌。后来我想通了:有没有气派的书桌并不重要,只要心里能安放书桌便好。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如果堆积起来,不仅仅是一座山,还可能是一条山脉。我才疏学浅,也许毕生都无法抵达书山之巅,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文化、文学和艺术的风景。书山之路上,我把自己扮演成地质工作者,寻找书山中的富矿;我又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拙著乃书评集,共分四辑:中国文化观察、西方文化管窥、当代文学浅论、中西艺术初探。第一辑“中国文化观察”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中国文化精神》《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等书籍之后撰写的书评。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其难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原因很简单,中国文化延绵发展五千多年,其底蕴之深厚,思想之博大,仅用几个词或者几句话难以概括其全貌。然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到何为中国人、如何做中国人的宏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如果硬要我作答,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从未断流,就仰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的中国,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如何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第二辑“西方文化管窥”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希腊人:爱琴海岸的奇葩》《时代的印记:文艺复兴三百年》《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等著作后撰写的书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并不断走向辉煌的,而西方文化的发端,无疑受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文化的最初阶段,就具有开放性的特质。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同样创造了体量惊人的成就,可是西方文化在历经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出现各种病症。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辑“当代文学浅论”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钱锺书、杨绛、夏志清、迟子建、姜淑梅、杜文娟等人的文学作品后撰写的评论。钱锺书、杨绛夫妇,是文学界和研究界的楷模夫妻,其各自取得的成就,在文坛和学界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如此,这对伉俪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风雨,携手同行,人生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也是普通人,同样为之动容。读其书、察其人、写其评论岂不快哉?姜淑梅老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她是家庭主妇、“文盲”,晚年依靠自学不仅学会读书识字,还出版了一本本畅销的散文集。她虽未获得什么文学成就,但她写作这件事本身,就是励志的、传奇的。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存在,我必须为这位老人的作品撰写书评。杜文娟作为近年来正在崛起的女作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关注。其文学创作的关注点主要在西藏。为了收集素材,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陕西女子,十多年来数次进藏采访。以这种决心、勇气和定力搞创作,在喧嚣的文坛已经是凤毛麟角。她的文学作品,必然会进入我的评论视野。
第四辑“中西艺术初探”中,主要收录了我研读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人物传记、电影研究等方面的评论。多年前,我曾经系统学习过美术,梦想当一名画家,然而却阴差阳错地做起了文字工作。这些年我尽管放下了画笔,但是对于艺术阅读并没有止步。研读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的著作《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之后,我感叹中国古代画家为稻粱谋之不易,好在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我阅读了张大千、毕加索、梵·高、希区柯克等艺术家的传记之后,深深地明白创新、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何其重要。关于电影研究方面的书籍,我读来也是沉湎其中。阅读中更加印证了一种说法,作为头号电影生产大国的美国,电影生产的各种流程和规矩之复杂,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而好莱坞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较量,也是扑朔迷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就是你的书房。这句话讲得传神极了,生活中若每天都和书籍为伴,我们的心灵一定不会孤独,精神世界变得更加深远和广阔。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先后和林凡凡、温欣两位编辑接触,她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我工作单位的喻芒清教授及其他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积极从事读书评论写作和书香校园研究给予了无私鼓励,在此表示感谢。为了给我腾出足够的时间读书写作,我的家人任劳任怨承担家务,妻子吴艳博士时常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对于我的文章她还经常提出修改建议。在我写这篇自序之时,我可爱的女儿柚柚已经读幼儿园两个月,这些天来她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她的听话与乖巧,使我能静下心来审读拙著的样稿。拙著作为我主持的课题《立德树人维度下的书香校园建设路径研究》的最终成果,得到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资助出版,在此对丁振国教授深表谢意。最后,我要感谢培养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年恰好是我来到南望山下这所美丽的大学求学、工作、生活的第二十个年头。我爱这里的老师、同学乃至一草一木,我现在的全部,都是母校所赐。
陈华文
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