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班师回洛阳后,被封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亲朋故旧都纷纷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对人们的赞美,马援不以为然。他对平陵人孟冀说:“西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才封数百户;今天我的功劳微薄,却封赏大县,‘功薄赏厚’,这怎么能长久呢?”同时他还表示:“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马援对朝廷的封赏和人们的赞誉不仅没有飘飘然,反而头脑异常冷静,对比当年路博德将军的功劳,再看看自己如今所做的事情,使他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军人,想有立足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尽职尽责不断地为国家做贡献,不断地取得战功,绝不能因一时之胜、一点儿功劳而沾沾自喜,甚或居功自傲。
在马援看来,军人只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才是最终的归宿;而躺在昔日的功劳簿上,守在家里论儿女情长,那不是他该做的事情,也不是军人应该走的正路。
不久,匈奴、乌桓侵扰扶风,马援再次请兵出征,并亲自率领3000骑兵出高柳,过雁门、代郡、上谷,一路威风,乌桓见汉军即将杀来,不战四散。
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已经62岁了,又请兵出征武陵五溪蛮夷。
光武帝对马援说:你年纪已经大了,不宜再率军出征了,行军打仗、鞍马劳顿,你的身体会吃不消的,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听了光武帝的话,马援更加坚定了请战的信念。他对光武帝说:我尚能披甲上阵,辛劳毕竟是小事。
听了马援的话,光武帝决定让他骑马试试。马援扳鞍认镫,飞身上马,动作比年轻人还要矫健利索。光武帝见此情形,心中大喜,笑着对他说:“老将军不减当年啊!”也就是这句话,吹响了马援再次出征的号角。
出征前,马援与友人告别时对友人说:“我已经得到很优厚的待遇了,自己的年纪的确是越来越大了。我唯恐不能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了,即便是死,也可以瞑目了。”马援的这番话里带着一丝悲凉,但更多地透出了英雄的无畏。
这次出师,遭逢酷暑,士卒多患疫病而死,马援也因病不治,死于军中,实现了“马革裹尸还”的宿愿。
◎故事感悟
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第的志愿。马援一生忠勤国事,62岁高龄还带兵戍边,尽到保家卫国的责任,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马援出使蜀、汉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天水,自称为西州大将军。隗嚣对马援十分器重。此时,公孙述在蜀称帝,隗嚣为决定去从,便派马援西去探听虚实。
马援与公孙述本来是老乡,而且以往的交情很好。马援以为这次见面肯定会握手言欢,可是没想到的是,公孙述却摆起了皇帝架子来,摆列仪仗,前呼后拥,装尽模样,做尽了姿态。公孙述还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马援的随从宾客十分高兴,以为受到了礼遇,都愿意留下来。而马援却说:“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脯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马援回来后,便对隗嚣说:“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建武四年(28年)冬,隗嚣命马援带信到洛阳去见光武帝刘秀,刘秀在宣德殿接见了马援。刘秀笑着对马援说:“卿遨游二帝之间,今见卿,使我感到很惭愧。”
马援行礼后,接着刘秀话题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
光武帝听了,笑道:“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马援说:“天下反复,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光武帝壮其胆识,认为他与众不同。不久,光武帝南巡,让马援随行,先到黎丘,后转到东海。南巡归来,又任命马援为待诏,日备顾问。马援要回西州,光武帝就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
马援回来后,隗嚣向马援询问东方的传言和京师的得失利弊。马援对他说:“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燕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隗嚣又问:“卿谓何如高帝?”
马援回答说:“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
隗嚣心里不高兴,说:“如卿言,反复胜邪?”
话虽如此说,隗嚣到底还是相信马援的。他同意归汉,就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也就带领家属一起到了洛阳。
◎文苑拾萃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的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中,建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寺庙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它矗立在邙山、洛水之间,以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白马寺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如今,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
白马寺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是紧密相连的。从白马寺始,我国的僧院便被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而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之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也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李希颜尽责严教皇子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董仲舒《春秋繁露》
李希颜(生卒年不详),字愚庵、郟人。他隐居不仕,是明代儒学家。李希颜性格严峻,品行修养高,博览群书,后朱元璋亲自写信让他当诸王子的老师。诸王子长大后,各自到自己的封地去,他就又归隐田园了。
李希颜是平顶山郟县北山的一个隐士,元末明初人。他少年有志,学问以孔子孟子学说为根本,发扬程颐、程灏的学说,博读儒家经典,为中原一大学者。他很有民族气节,痛恨元朝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誓死不做元朝官吏。
李希颜在平顶山隐居期间与朱元璋结识为友。
1368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推翻了元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定都于南京。朱元璋当时有10个儿子,都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想给孩子们找一位学问渊博、为人正派的老师,就想起了有志气、有胆识、有学问、恨不公、爱明智的李希颜。朱元璋派人带着亲笔信飞骑平顶山郟县北山,请李希颜出山进京为众皇子做老师。
常言说得好,平民孩子好教,皇帝孩子难训。但李希颜为自己能给皇子当老师而振奋,而且他也胸有成竹。
就职后,他恪守师道,尽职尽责。对皇上的儿子,就像教普通百姓的儿子一样严格,对不服从教诲,有意违反律条,轻的痛加训斥,重的当众惩罚。
有一天,皇帝的小儿子恃父皇溺爱,不好好学习,行为不规,说话放肆,不听老师指教,无视师道尊严,激恼了李希颜。李希颜举起手中毛笔,使劲投掷过去,正击中小皇子的额头。小皇子大哭大闹,要找父皇告状。
朱元璋闻讯赶来,摸着小皇子的额头,脸上露出怒容。李希颜也满腹怨气,双目怒气冲冲,看朱元璋如何处置,然后好当面理论。
这时,正好马皇后走过来,见两人这样对峙,便机智地问朱元璋:“李老师教孩子的是啥书啊?”
朱元璋顺口回答:“李老师教的是《虞书》等圣贤之书。”
马皇后严肃地说:“既然李老师用圣贤之书教育你的孩子,就应当打心眼里高兴,怎么能满面怒容呢?”
马皇后的一句良言相劝,打破了二人对峙的僵局。朱元璋豁然开朗,转怒容为笑颜,并转身教训小皇子:“只有尊重老师,才能学好知识,自觉规范言行,成为优秀人才、国家栋梁之才。”并当面指令儿子给李老师赔礼道歉,承认错误。
朱元璋为了嘉奖李老师严教诸子的功德,还降旨提升李希颜为左春坊赞善大夫。
◎故事感悟
李希颜不愧为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就是皇帝的儿子也敢于从严管理,当然也需要明智的家长做配合。这样的老师必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史海撷英
明代注重儒学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呼赵俶与钱宰、贝琼等人说:“你们要完全用孔子修定的经书来进行教育,千万不要掺杂苏秦、张仪纵横家的言论。”
众大臣都叩头,并接受命令。于是,赵俶便请求向全国颁行经过校刊审定的《十三经》,摒弃了《战国策》和阴阳家的有关预言、占卜等各种书籍,不准列入教材。
第二年,朱元璋又挑选了国子监学生中的优秀分子35人,命令赵俶专门领导他们,教给他们古文。不久,朱元璋又选拔学生李扩和黄义两人进文华殿、武英殿两堂,讲解经书史书,两人都被任用。
◎文苑拾萃
明代的蒙学教材
明代时期,司守谦所著的《训蒙骈句》一书是为学童学习声律属对而编写的一部教材。
该教材全文主要采用平水韵平声的30个韵部,按韵部次序编排,每韵为三节,每节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讲究平仄,隔句押韵,对仗工整。比如,开头的第一节:“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借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
该书为学童们学习作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清代学者又编写了类似的读物,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