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的青龙刀全称为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在关羽20多年的征战中,青龙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骁勇的关羽,一生驰骋沙场,刀起处,颜良、文丑丧命;过五关,腰斩曹将六员。一部《三国演义》,多少能征惯战者都成了青龙刀下的死鬼。隋唐以后,随着关羽的被神化,青龙刀也成了非凡的兵器,民间有很多关于青龙刀的传说;关帝庙中都特制有此刀摆在公关像旁;戏曲中也只有关公一人才能使用这种兵器。
小说家言与民间传说,都不足信据。关羽所使用的兵器,在《三国志·关羽传》仅有两处提到:一是斩颜良时,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使用的未必是长杆大刀;一是关羽与鲁肃在益阳相会,“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关)羽操刀起”。另外,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日‘万人敌’。及羽败,惜刀投之水中。”证明关羽所使用之兵器确有大刀。但是否为长柄大刀呢?综合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发展史,西汉三国时尚未出现长杆大刀。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说: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没有使用长柄大刀的记载,只有诸如“长戟百万”、“载戟挟矛”的记述。出土文物中,也没有发现汉代长柄大刀。中国长兵器改用枪及大刀,始于唐代。据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谭良啸经过考证认为:史籍中关羽所使用的“刀”,是随身佩带的短刀,“刺颜良”的兵器是当时流行的兵器“矛”,关羽本人不但不使用青龙偃月刀,而且根本没有见过这类长柄大刀。
《三国演义》说关羽造青龙偃月刀的同时,张飞也造了“丈八点钢矛”,又称为“丈八蛇矛”。自此以后,蛇矛与张飞相伴终生,为“桃园结义”订下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人生理想立下了汗马功劳。
矛,在我国古代兵器中是一种用于冲刺的兵器,锋分前锋和两翼,即矛的銎。历史上的张飞,是一员猛将,《三国志》虽未专门描写他的兵器,但在其本传中还是有所记载的。在当阳长坂大战中,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目横矛日:‘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死战!’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可见张飞所使用的兵器的确是矛。但是否是丈八蛇矛呢?古今度量标准不一,两汉三国时期的一尺,约合今0.23米,丈八蛇矛,约合今4.14米。四米多长的兵器在汉末三国算是长兵器了。许慎《说文》释“矛”为“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
东汉刘熙《释名》说:“矛丈八尺日,马上所持。”可知汉代人确实使用过一丈八尺的长矛。据此,张飞使用的矛究竟有多长虽不见于记载,但他骑在马上,用一丈八尺的长矛是完全可能,也是合适的。
至于说张飞所使用的矛是否蛇形,清人王目卓《兵杖记》早有定论:“丈八尺者谓之蛇矛,头有三叉者谓之仇矛,又有激矛,为激截敌阵用。”今之学者一般都认为“丈八蛇矛”仍是取义于长度,并非矛头弯曲如蛇形。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一个“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之人,但其勇猛悍,武艺过人,也为世所公认。吕布所使用的兵器是方天画戟,在“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中,吕布的方天画戟也出尽了风头。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与“戟”这种兵器是很有缘分的。其一,吕布曾因“小失意”,被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其二,吕布曾为刘备解围,“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支戟,(吕)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吕)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其中,吕布曾因陈登求徐州牧而“怒,拔戟斫几……”。虽然在吕布本传中多次提到戟,但是这几处戟并未明言吕布所使用的兵器就是画戟。
其实,在古代的兵器中,戟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在殷代就已经使用了。最初的戟是矛和戈的结合体,即在柄的顶端前安矛,侧安戈,成为具刺兵兼勾兵双重作用的兵器,以后就出现了戈与矛铸为一体的戟。戟,有长短、轻重的差异,确实是当时很普遍的兵器。在《三国志》中,曹魏的几员大将,如张辽、典韦等都用戟,特别是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日: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是80斤的双戟。董卓所“拔手戟掷(吕)布”是较短的手戟,作为投枪使用。孙权也曾乘马射虎,“投以双戟”;孙策作战时也曾“以手戟投入”。
大约正是因为当时以戟为兵器太普遍了,所以尽管《三国志》并未具体描写吕布使用何种兵器,《三国演义》还是将方天画戟作为吕布特有的兵器,这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使用长戟者,并且还写得出神人化,因此在以后的《水浒传》中,小温侯吕方与史文恭也都使用“方天画戟”。
不过,应当指出,早在汉代,就已经将戟作为仪仗使用;到了魏晋时期,戟基本上已不再用于作战,而主要用于仪仗;到了唐宋,除偶尔情况外,戟已主要作为仪仗门卫之用了。那么,吕布所持之戟作为临战的兵器究竟如何,已难以知晓了。
张飞“怒鞭督邮”的故事。流传甚广。它对刻画张飞粗鲁暴躁、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在文学上是非常成功的。但细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