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打开作家助手,没有更新小说,脑子里冒出的很多小说情节也只是简单记录,倒不是想放弃它,只是我选择把时间留给考研。而对于这本生活杂记我却生过放弃的念头,不是时间的原因,而是看到某个大家说的话,深思了一番。他的大意是人人都在写书,有些真的可以称为“书”吗?意批评现在大多写手的作品水分太大。这样的作品越多,金子被淘出的难度就越大。所以我问自己:是不是属于不断产沙的人员之一。
有些人能力就不足以写书,有些书写出来就没有实质的意义。这句话会有分歧,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我自己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矛盾体。看到那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我就是个产沙人,这本杂记就是一颗不起眼但也碍事的沙砾。所以我觉得它没有存在的必要,我逃离了写作,开始兼职和复习。(在这本书里将会多次见证我的不自信,自信是受人喜欢的,但我不愿迎合喜欢而掩饰自己的不自信,现实生活里的我已经那么做了,写字再这样就违背我选择用文字表达情绪的初心。)希望这本书不会怪我,毕竟无形中抬高了我的另一本小说的地位。
另一面,我也认同只有多练习才会进步,回看以往的砂砾也是五光十色的点缀。省内疫情的缓和让我这段时间过得还算可以,有工作有交际有学习,写字似乎成为了非必要。可是心头挂念的还是会时不时瞅上一眼,本寻思我那十几来万的小说会不会有个人催更,于是乎怀着刮彩票的心情打开了作家助手。几个月来仅有的一个推荐票竟然是给我这篇杂记的,小小惊叹了一番。我抱着审视的心态重新打量了这个“孩子”,也不知是不是推荐票助长了我的自信心,我竟然觉得它还不错,可以继续。即使一直无人问津,留作多年之后回味也是不错的。
想写些什么,可“封笔”久了,细腻的心思似乎被藏了起来,像几个月不曾说过话的孩子见到喜欢的人摩挲着双手却不知如何开口。上面说这几个月过得可以,是笼统的说法,细分起来:我对高中那个男生的喜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毫无波澜的回复他的消息;我在学习的时候一心想要出去玩,以至于效率低下;我和许久未见的朋友吃了海底捞,做到好看又免费的美甲而欣喜不已;我在酒馆遇到让我心悸动一下的大叔,因为他开口第一句称我为“小朋友”;我家教的小朋友要期末考了,希望他考得不错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合作。还可以继续细分,却觉得没有必要,像极了在写按字算钱的订阅文。我要打住,就当埋下伏笔,看看日后哪些事情可以勾起我的回忆,并对此“指手画脚”、“高谈阔论”。
没错,我又是学习学习着偷溜过来写字,这是我逃避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决定美其名曰“茶花源”。以后还会继续记录,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