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诚的眉头皱得更深:“通知里头了没有?”团长说:“这种事哪敢不汇报,真要出了事,大家吃不了兜着走。”
不到半小时,卡车又把一行人扔进黑暗,跟着夜色颠簸,睡意也纷至沓来。周克诚摇了摇头,正前方似乎开来一辆敞篷中吉普。仔细一看,又似乎一直就呆在那里,不动的。
周克诚示意车子减速,同身旁的张曙光一阵耳语后,便拉开车门跳了下去。 背后“唰”的一声,周克诚头也不回,知道是夏青跳到了路旁的草丛中。他们一贯配合很好,一明一暗。
但这次周克诚似乎有些精神不济,老是乏困。他狠狠地又摇了摇头,大步朝前走去。
是洪子店兵站的参谋长,他一个人坐在驾驶座上,看到周克诚便喊了一句:“车抛锚了,点不起火。”他旁边的空位上架着一支步枪,与他的身份格格不入。周克诚潜意识里,把头低了低,仿佛有一颗黑弹从头上飞掠而过,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也不知过了多久,周克诚迷迷糊糊有了知觉。他没有睁开眼睛,就知道已经身陷囹圄了。他藉着余光,看到另两位处长和他遭遇到一般的待遇,都被反捆着手,嘴也糊住了。他们被叠成一列,周克诚在最外头。
正对面手握短枪的两个特务,正是几个小时前要抓他的那两个哨兵。周克诚头脑一片清明,把所有的线索都串到一起。
兵站“参谋长”是这群特务的头目,黑枪是他打的。他唯恐兵站协助调查此事,一早就指使手下投毒,引起混乱。当然,他还希望“哨兵”能借“捉特务”名义直接干掉这一行人,不料却被夏青的两把短枪给嚇祝于是索性让投毒特务充分暴露,自己贼喊捉贼,一路掩护出来,途中设伏。
现在,周克诚还有两个疑问:一是一来一往的行踪,这群特务是如何知道得这么清楚?二是自己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失去知觉?
一行人之中有内奸,这是毋须置疑的。用排除法,周克诚剔掉了三位民主人士,因为他们人生地不熟,很难迅速建立起有效的联络方式;曾传鸣及后来的警卫也不可能,因为由石家庄回返西柏坡,他们不曾参与;两名驾驶员,一直不清楚随行的任务,暂时可以放一放;那么就只有齐铭、小赵和夏青。
夏青能信任吗?这个问题他不止一千次地问过自己。如果是从个人的角度,他是绝对相信夏青的;如果上升到革命的高度,他必须怀疑一切。
夏青现在怎么样了?只要她还是自由的,凭她的本领,绝对能够反戈一击。这样的经历在白色恐怖的西安,他们遭遇过多次。有一次周克诚单独出行,被一群中统的特务跟踪围堵,到最后几乎就要向马克思报到去了。他至今还不清楚,夏青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五个特务,双枪连发,最后一个吓得仓皇而逃,终究没能幸免。
外面仍旧黑沉沉地没有一丝光亮,两名特务突然发现周克诚醒了,慌忙喝了一声“不许乱动”借以壮胆。周克诚的名声在外,九死一生的传奇故事令敌人闻风丧胆。
左边特务说:“干脆废了他吧,省得我俩提心吊胆。”右边特务说:“能废在涿县就废了,还用你说,马上就到北平,看情况吧。”
左边特务又说:“你说我们头怎么会听”真是说人见人,说鬼见鬼,他脸色一下惨白,这句没说完的话估计永远也没人会理解。
说时迟,那时快,周克诚跟着一个箭步,踢掉了另一个特务的短枪。多年随行的身影猛地一下,用利刃了敌人的胸膛。他们配合得如此默契,浑然一体。夏青划开周克诚的绳索,丢了一把枪给他,低声说:“没时间了,快走!”
猛然一个急刹车,周克诚从来没有见过夏青这么惊慌,他怎么能抛下自己的战友?很快,他就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一个标准的站立步枪的姿势。夏青反身护住周克诚,喝道:“你敢!”她的眼睛射出了熊熊的烈焰。
两声沉沉的枪响,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两个善于玩命的人永远也不需要再为自己的立场相互厮杀。
周克诚不敢相信面前发生的事实,他任夏青的身体软软地无助地由自己的手中滑落下去。他更不敢相信随即发生的一幕,那个他一直以为肩负了建立新中国历史使命的张曙光,居然扶住了“参谋长”,并大声地指挥特务们朝他疯狂涌来:“捉住他。”
他听到张曙光叫嚣着:“只要我们能再次接收北平,傅作义部极有可能重返待命,届时你们都是功臣。”
周克诚一阵热血沸腾,为了革命他早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恰恰这时,他那特有的对危险的辨别力,让他倏然地转身。
一个黑森森的枪孔,上面现出一张隐藏得极深的狰狞的面孔。枪响了,周克诚晃了晃,也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然后彻底失去重心,跌到夏青的身上。
但他的心愿未了,怎么能就这样不省人事呢?他挣扎着抱住夏青,用力一滚,两副几乎是尸体的血肉掉在车下。
掉落在地的周克诚呼吸急促,却有一丝的想,这也许是她和他最好的结局吧。他用一生的坚强撑起身体跌坐下来,又用一生的力量把她的头掖在怀里。他和她在一起原来心跳得好快,现在几乎跳到了尽头。
他如释重负地笑,看到她的眼睑映上了北平城投来的第一缕美丽的霞光,变幻着五彩斑斓的色彩。七个多月后,也就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顺利召开,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终于迎来了翘望已久的黎明,举国欢庆。
政协会场里,有一位女记者留意到首长身边一直跟着一位中年人。他一身儒雅,目光却咄咄逼人,烁闪智慧。
捱到晚宴后,女记者终于瞅见一个间隙,面对面地逮住中年人。她落落大方地伸手过去,自我介绍:“我叫夏蓝,是北平日报的记者。”
中年人眯上眼睛,望着她似乎很面熟,一下子却记不起是谁。几个月来,为了筹备新政协会议,与残余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差不多没日没夜地都在工作,记忆似乎明显消褪。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领袖,保卫新中国。
人群中匆匆地小跑来一位身穿中山装高挑的青年人,俯身向他说了一阵子的话。他的眼角极力藏着一丝让人不轻易捕捉到的笑容,微微对着夏蓝颔首,并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他抬了抬手表,略略思索,低声和青年人交代几句,便急速地离去。
夏蓝心想,该不是碰上人们经常口头传诵的那些无名英雄?回家后,她越想越好奇,为什么要约拂晓会面,难道只有这样的时间,才是他自己的时间吗?
次日,天还没有亮,那个高挑的青年人开了一辆美式吉普很准点地接到夏蓝。他们几乎绕了北平城一圈,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黎明。
他们的终点是北平医院。一见面中年人表现出难得有的热情,握住夏蓝的手:“来,带你去见一个人。”在一间病房门前,中年人驻足凝神,似乎努力地在平复自己的心绪,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