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地原本并不需要找宣地结盟,毕竟它和宁地还隔着宣地,然而袁地多年前将凤地吞并,最近又将祁地吞并的事情让夏地感觉到了危机。多年前凤地受到袁地威胁时,曾经发过求救书函给祁地,以盼两国结盟制约袁地,只可惜祁地怕事,又觉着事不关己,便干脆关门不理,以至于加速了凤地的瓦解,恐怕当时的祁地并没有想到,那时的凤地就是如今的祁地,若是当初祁地的王上能够预料到现在,那么袁军至今怕也走不出袁地。
夏地的夏王虽然与宣王一样并不好战,可夏地人一向目光长远,且居安思危,对于他们来说凤祁两地的例子就是在活生生的提醒他们,若是不与宣地结盟,夏宣两地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凤祁两地。他们不想亡,就只有先走一步与宣地结盟。
使者前来,肯定用不上武官,哪怕人家夏地对着秦蛟非常好奇,也不会和秦蛟讨论什么国家大事。于是,魏家的大公子魏少康也就是魏夫人的长子得到了这次机会,不但与夏地的使者相谈甚欢,还提及了关于文化,经济甚至军事上的合作,尤其是在通商上,魏少康提出了固定商贸协议,让两地往来的道路更加通畅,也可以给这些道路附近的城县带来巨大的利润和变化。
想要打仗,首先是要有钱,宣地有钱是因为有走商的商队,可是自从赵地那头打仗,通商口同样就被关闭了,商人们想要钱就只能从自己百姓的口袋里挣,想要的利润也没有曾经的大,更别说原本去番邦贩货的各大商家,例如明家,差点因为边关封闭而导致破产。如今只要和夏地谈好利益分配,两地就会指派军队扫清两国之间道路的障碍,将走商从个人行为上升到国家行为,彻底规范化,这样不但可以让两地越发的亲密,也带动了两地的经济往来,就更别提给予两地商家的安全保证。往后商队再在两地来往,除非有不长眼的劫匪出来劫道,其余商队就跟在本地跑商没什么区别。
这条提出后,别说宣王怎么想,首先全宣地的商人们就开始支持魏家,接着魏少康又提出两地学子的游学互动以及藏书的借鉴抄阅,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子们甚至书院的关注,甚至还有书院提出愿意与夏地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研究学问,一时间得到诸多书院的支持。
至于军事,魏少康并没有多说,不过若是有了钱,可以将军队里的各种包括装备住宿还有饮食全部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档次,那何尝不能提高军队的素质?
可以说,夏地使者的来访,虽然给了两地百姓希望,也同样成就了魏少康,成就了魏家乃至文臣。
武将自然不愿自己的地位一降再降,正好宁地最近派兵在边境挑衅,卫大将军就准备联合几家武将上书再派将军去边关震慑,以扬国威。宣王那头只考虑了三天,便定下了秦蛟。
众人得到结果也不觉着奇怪,毕竟秦蛟一直受宣王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