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完成的主要经济指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回升调整的重要一年,受扩内需政策成效显现和外需市场逐步回暖的共同作用,行业出现恢复性增长,总体呈现前高后稳态势。
1~9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63.1%。规模以上软件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675.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27.2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总数385.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2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289.6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55.6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为58.56%,电话普及率为107.1%。
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7.9亿元,同比增长67%。主要产品产量:彩色电视机221万台,同比增长16.9%(其中,CRT电视机49台,同比增长16.7%;液晶电视机172台,同比增长17%);电子元器件823万只,同比减少78%;多晶硅3800t,同比增长359.1%;单晶硅1900t,同比增长232.8%;太阳能电池片92358kW,同比增长574.9%。
软件产业和对外贸易有新突破,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投资持续高位增长,产品结构调整深入,企业、市场和区位布局出现新趋向,为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规模以上软件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3502万元,同比增长3.5%。
2011年预计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705.3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27.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总数385.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2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319.6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55.9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为58.56%,电话普及率为107.1%。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客观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产业环境亟待改善:一是核心领域的政策仍不能满足产业需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新政策始终未能出台,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国家增值税制转型后,集成电路、液晶面板企业进口面临的增值税负压力巨大,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以旧换新政策不断落实,但配套的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仍需完善。二是管理机制仍不适应产业发展和三网融合的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在发展产业中的手段依然不足,难以有效反映和协调产业发展的问题。
(2)很多大型电子整机企业虽已入驻内蒙古自治区,但在整个产业链中,仍处于加工组装环节。造成了本地的产业链短,配套率低,形不成有效的产业带动作用。
(3)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不够。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自治区没有专项资金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加之国家二十年来在内蒙古信息产业方面的投资项目很少,某种程度也延缓了本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4)内蒙古自治区软件业仍处于“小、散、低”的阶段。软件产业仍是以小企业为主,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为数甚少,且技术力量分散,软件园建设刚刚起步,效果尚未显现。
三、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
(一)规划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力争到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要有显著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软件服务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速30%,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居全国中游水平,在电子专用材料、半导体LED照明、太阳能电池材料、蒙文软件等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结构调整目标:争取培育2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软件服务企业。
技术创新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成5至10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促进软件服务业与工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基地建设目标:建成呼、包、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产业布局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内蒙古地域狭长,毗邻八省区,横跨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地域特点,今后五年,内蒙古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将建成:一条产业带、二个基地、三大产业链。
一条产业带:呼包鄂电子信息产业带。以这条产业带为中心,带动周边优势地区形成梯次发展的配套产业基地和全区主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个基地:继续建设与完善呼和浩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和包头—内蒙古软件基地,形成呼包一“硬”一“软”两大产业基地。
三大产业链:以硅产业、铝箔为主的电子基础原材料产业,以移动通信产品和高清彩电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为重点的软件制造及现代信息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