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他出生于绘画艺术之家,自幼跟着父亲和哥哥学画,进步很快。到十六七岁时,就已落笔不凡,名噪乡里了。但他自己总觉得功底不深,特别是古代绘画的一些长处,还没有完全掌握,他决心广闻博采,吸取诸家之长,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一天,一位过路的商人同他聊天,说起各地的情形时,告诉他:在长江之滨的荆州,有一块古代名画家张僧繇的绘画石刻。原来古人怕纸与绢上的画品不易保存,年代久远必遭虫蛀水湿,便有石刻匠人将画临摹下来,刻于石上,以求保存千古。阎立本听到这个消息,喜形于色,暗想: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画圣”之一,他画的龙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何不前往荆州一饱眼福呢?于是,他带上笔墨纸砚,踏上了千里行程。
那时候,道路车辆都很困难,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阎立本才到达了荆州。一路上吃了很多苦。而令他遗憾的是,原以为那绘画石刻必在什么高雅的殿堂里摆着,专供人们参观学习,却不料荆州人大都没有听说此事。他住进旅店,多方向人打探,才寻出一点踪迹来。
有一天,店主跑来告诉他:“查到了,确是那座古代石刻,在一家菜园子里。人家怕踏坏了菜田,很久以来就禁止人们入内了。”
阎立本问:“为什么不把它献出来呢?”
店主说:“石刻很大,人少很难搬动,再说,人家也不让搬。”阎立本听到这儿,很着急赶去看个明白,于是就由店主带路,二人来到那家菜园,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绘画石刻弃置在菜园的一角,四周荒草丛生,树梢乌鸦鼓噪,显得阴森凄凉。近身俯前一看,又见石刻上面涂了许多污泥,生着隔年苔藓,不少部位难以辨认,令人大失所望。
店主在一旁等着,问:“先生可满意吗?”立本摇了摇头:“原来不过如此,我白来一趟了。”“天不早了,那就回去歇着吧。”在店主的催促下,立本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立本回到店中,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哪能就这样返回长安呢?应该天明重看一遍,否则也太对不起前朝画圣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一个人去看石刻。来到那里,他小心地刮掉污泥与苔藓,果然发现了画中的不少奥妙之处,他满意地笑了。
第三天,他用清水把石刻刷洗干净,再细心端详,反复揣摩,更觉得张僧繇的技艺高人一筹。最后铺上白纸,要拓几张画稿。忙了半日,直到晚上挑起灯笼,才全部拓完。
正是这种如痴如迷的追求,才使他的作品日渐成熟,后来被人们誉为“丹青神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