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促使专业提升
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谁来为我们补鞋?”
克尔姆城的市民这时也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进行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顶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这个笑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做到不可替代不可能凭借“只有一个”的先天优势,而应该通过精业来让自己“无可替代”。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十分激烈,如果你不能在某一专业上做到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就无从谈起,还会是一个遭受淘汰的人。
你的专业技能是否在同行业中居于前列?也许你会说“我的工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没有人会尊重也没有人注意到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我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它,更没有理由去费尽心机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只要能拿到工资就行了”。
这是不行的,你永远不能这么想。更不能因此而敷衍自己的工作。
在迷茫之后考虑选择了某一行业,就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选择,许多人由于对自己的人生还不确定,常常三心二意,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如果你一直不停地变换工作,你在任何行业都将永远是一个新手,你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下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样你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马克思曾讲过一个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
一个哲学家与一个船夫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对话。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回答:“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叹息地说道,接着又问;“你懂教学吗?”船夫依然回答“不懂”。这时哲学家使用一种非常怜悯的语气:“那你失去80%的生命。”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哦,那你可就失去了100%的生命了。”船夫看着在河里扑腾的哲学家说。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不管你的理论知识如何,不管你学历高低,最要紧的是你的技能,你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是你老板雇用你的重要依据之一。老板是不会雇用故事中的那个哲学家的,他不是对公司有用的人。老板会雇用船夫,因为他至少还可以摆渡,对公司来讲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这里,有一个关于两个苹果的故事。主角凯利是巴黎一家大酒店餐饮部的一名小厨师,他没有特长,做不出一道像样的大菜,只能在厨房当下手。他憨憨的,谁都可以说他两句。经济低迷时期,酒店年年要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照理凯利应该也是要被裁去的,但他会做一道特别的甜点:将两个苹果的果肉放入一个苹果中,使苹果显得特别丰满,而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是两个苹果拼成的,果核巧妙地被去掉了,吃起来特别香。
一次,这道甜点被一名贵夫人发现,贵夫人是该酒店最重要的客人,她长期包租一套酒店最昂贵的套房,她十分喜爱凯利的甜点,并接见了他。从此,贵夫人每次来酒店,都不会忘了点那道甜点,所以每次酒店裁员,不起眼的凯利总是风平浪静;而他,可爱的凯利,也由此成为酒店老板眼中最重要的员工。
无论在何种岗位上,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我们在平时工作之余,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这里不可或缺的人?在这个组织里我有什么安身立命的资本?如果回答不是特别肯定的话,那我们就要加油,赶快给自己充电、回炉,赶快学会做“那道特别的甜点”的本领。当别人有的资源你不缺,而你有的资源别人又没有,你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慨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上,也不要再抱怨老板的吝啬和不通人情。要明白你的收获由你的付出决定,公司的发展需要你的努力,公司的进步要靠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来推动。你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契机,才能成为公司真正需要的员工。
正如一位企业家在为自己的新员工做培训时所讲的那样:“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怎样将一件事情做好;与其他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将永远不会失业。”
请你抱着这样的心态去不断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老板的信任,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责任心: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内的所有问题,使自己变得比他人更精通。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一种潜在的成功秘密武器。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高级技师窦铁成只有初中学历,自学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记下了60余本、百万余字的工作学习日记。工作28年间,他提出实施设计变更6次,解决技术难题52个,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10次,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及节约成本1380万元,被工友们称为“电力专家”。
1979年,23岁的窦铁成步入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人的行列。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当一名好电工。
1980年9月,窦铁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铁局电力技术培训班。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窦铁成就成了一名熟练的电力工人。窦铁成自学了《钣金工艺》《钳工技术》《机械制图》等与电力相关的专业书籍。为当一名知识渊博、技能高超的合格电力工人,窦铁成又开始自学与电力相关的书籍,如《高等数学》《电磁学》《电子技术》《电机学》等。
他虽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却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28年间,负责安装的铁路变配电所38个,全部一次性验收通过,一次性送电成功,全部获评优质工程。他对进口设备设计合理性大胆提出了质疑,成功排除了变压器故障,让法国专家惊叹不已:“中国工人了不起!”陕西省电力工技能大赛,窦铁成带出的高徒包揽了全省前三名,获团体冠军。28年间,他为企业培训青工、大中专生180人,将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三百多名工友;培养的徒弟35人成为技师、5人为高级技师,被大家尊称为“工人教授”。
追寻窦铁成成长的轨迹,不断更新知识、追赶时代、刻苦钻研是他的显著特征。只有初中功底,要读懂弄通大学课程,其艰辛令人难以想象。他从未放松过对电力新知识的追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知识海洋中孜孜以求,完成了由实干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工人的跨越。
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服务、产品、工作质量,同时也关系着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做一个拉着企业奔跑的人,就必须做到“精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让自己成为公司的“专家员工”。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曲别针,比你制造一架粗陋的蒸汽机挣得更多。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质量和企业命运,和我们个人的利益也密切相关。
王洪军1990年进一汽大众,在焊装车间做钣金整修工。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最初,公司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4个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练“手”。
他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专业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经过几个月苦练,终于修好了一台车。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
钣金整修工具原来都从德国进口,价格高、订货周期长,有时品种还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无法修复。王洪军就琢磨自己做工具,先后制作了Z型钩、T型钩、打板、多功能拔坑器等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要求。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
2002年8月,公司销售服务站接到郑州用户的求援电话,有170多台车被特大冰雹砸坏。全国好多地方请去的钣金专家都束手无策,都说不做腻子无法修复,而打腻子就会影响汽车使用寿命。大众公司为解决用户燃眉之急,派王洪军组成6人抢修小分队赶赴郑州。靠着他们的钣金绝技,没用添加剂,没打腻子,仅用18天就完成了178台受灾车的整修工作。
大众公司从德国进口一批新车身,有1700多台“白车身”的后门锁处存在表面缺陷。这一位置属于三层板,有死点,有弧度,很难修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无法修复,建议聘请国际知名的荷兰专家,但每台修理费用需2700元。王洪军主动请缨,带领他的“千手观音”团队,连夜翻阅资料,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推敲,并先在报废车上反复试验后,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结果只用近一个月时间,1700多台“白车身”就全部修复合格,不仅为企业节约资金近500万元,更为新车顺利投产立下了头功。
王洪军发明了一套系统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并以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登上国家最高科技领奖台的全国一线工人第一人。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汽车钣金整修功夫,在这个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行当上没有他啃不下的骨头,行内人称“千手观音”。王洪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他拥有“钣金整修”的功夫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无论拥有什么技能,都应该打造自己的一项核心技能,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要做一个新时期高素质的员工,就必须做到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通一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争做本行业的尖兵。
除非你是实在厌恶了某个行业,否则最好不要轻易转行。因为这样会让你中断学习,减低效果。广泛摄取这一行业中的各种知识,真正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通一行”。
“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别人在走,而你一定要大步跑。追上了才能从容,才能变着花样走后面的路。”季清这样说道。
十多年的积累,季清直到今天也不敢有一丝放松,现在她已经做到一个大区销售经理了。季清现在更加要求自己多去看其他行业客户的业内信息,为了能让客户感觉到“你不光在卖给他东西,他还能从你这里获得启发和灵感。我喜欢学习,所有新鲜的东西我都不觉得枯燥”。
季清说:“任何时刻都要有提高专业知识的意识,自己多下功夫也是一样的,‘忙’绝对不是理由。”季清说追上了才能从容,只有使自己变得专业才能拉开追逐的距离。
只有专家才是赢家,只有内行才能发展。研究表明,专家的成功率是通才的100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真正拥有“绝活”。那些文化水平低、无技能,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的人,已不能满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科技、知识型人才的要求。学到了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恰恰顺应了市场的需要,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同样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高学历人才所不能替代的。
程水根作为矿工,他从事矿山最危险、最艰苦的工种——井下打眼。他家住农村,上班来回要跑20多公里,但他月月都是满勤。1996年他出勤295天,出勤率竟高达111.7%。他从1988年到1997年,共打深孔进尺17743.6米;按部颁标准75米/月、900米/年计算,9年里他干了19年零7个月的活,累计超产9693.6米。
铜官山是新中国第一代采选联合企业,程水根所在的深孔队是井下采矿的“先头部队”,作业环境最艰苦,常常脚踩积水、头顶碎石、鼻吸炮烟。上岗一个月后,勤学苦练的程水根已能在井下独当一面。
1991年,程水根牵头组织10名青年工人成立突击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工程任务33处。1994年10月,崂山矿段即将闭坑,矿部批示对残矿强采快出,他带领突击队主动请缨,面对硐室狭窄、顶板破碎、作业难度大等情况,他们决定用大冲击器10人轮流作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
除了在工作岗位上敢打敢拼,程水根还经常琢磨如何提高工作效益。凭借长期第一线凿岩打眼的经验,程水根总结出了“一看二动三注意”质量安全保障法:一看硐室帮板是否安全,二动手敲顶问帮是否牢固,三注意浮石偏落是否有险情。正是凭借着先进的操作方法,创下了完成1.7万米深孔无废孔、人员无一受伤的纪录,并在行业中推广。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应该精通它。”让这句话成为你的座右铭!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使自己在相应的领域比他人更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