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是落实任务的主体。毋庸讳言,在有些员工身上,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对领导的精神和要求,往往只停留在一般表态上、认识层面上,以及规定措施上,至于如何将其落实到行动,则考虑不多、抓得不力,雷声大、雨点小,其通病是“说得多,做得少”,“有唱功,没做功”,做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德摩斯梯尼是古希腊的雄辩家,有人问他雄辩术的首要之点是什么?他说:“行动。”
第二点呢?“行动。”
第三点呢?“仍然是行动。”
凡事若不抓“落实”,最终导致所提出的“规划”“计划”等,多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停在嘴上”,部门之间工作互相推诿扯皮,“皮球”踢来踢去,办事效率低,原有的计划往往落空,从而贻误大好时机,不仅阻碍个人事业发展,还严重损害了公司利益。
我们都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际行动。但思想不等于行动,思想解放了还须有相应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不付诸实践,任何思想就会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中,不仅难以取得实际效果,还会贻误战机。因为行动滞后,致使起个大早,也只能赶个晚集,甚至连晚集也赶不上。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发展的思路不能说不新,规划不能说不宏伟,气魄不能说不大,但就是落不到实处,往往是热闹一阵子就过去了,预期的效果根本没达到。所以说工作不能只看嘴上怎么说,纸上怎么写,归根结底在落实。能不能付诸实践,落实任务,是对一个人办事能力强弱的最实际的检验。
有一次,德国科利银行招聘经营管理职员。有一位年轻人参加了应聘。
总经理请他谈一谈公司的未来。他回答说:“我认为公司的发展应当是秩序化的管理,而不是什么关于未来的夸夸其谈。因为我到您这里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公司的不良现状……”
他的发言十分精彩,但在他滔滔不绝地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时,总经理说:“你是到本公司面试的第109个人,其中有84个人持有与你一致的观点。”
年轻人不免感到十分失败和沮丧,他礼貌地起身告辞。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个钉子,他捡起来装在口袋里,离开了公司。
一个星期后,他接到了公司的录取通知。他惊讶地问总经理:“我的回答不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总经理说:“那些道理很多人都会说。重要的就是你离开时捡钉子的行为,让我很满意。要知道,有多少面试的人都只会长篇大论,而不会在实际中务实地去做。只有你这么做了,这证明你非常务实!”
这位务实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德国科利银行公司总裁克劳斯特·宾。
马云曾经说过:“理念如果不落实在行动上,只是一堆废纸。”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5年前,他为互联网着迷被称为互联网狂人时,他把互联网的梦通过用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实现了。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频频地进行国际交往,他好学,他在前沿的思考,他最新的阿里巴巴的推出,这一系列的落实行动让他站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实,脚在地上,心在远方,做到这两者之一都不容易,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的企业家曾这样问杰克·韦尔奇:“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的差距那么大?”杰克·韦尔奇的回答是:“你们知道,但是我做到了。”这个答案简单得出人意料,但却道出了管理的真谛:知道更要做到!
我国明朝思想家王明阳有一个思想体系叫作“知行合一”,他指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如何使人的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求理于吾心”,也就是“知行合一”。目前,国内企业普遍缺失落实力、执行力,知行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知”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行”才是将目的转化为结果的关键所在。
“要我落实”不如“我要落实”
知名企业家李开复说:“不要再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地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仔细地规划,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在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工作,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般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1995年,曾经在远大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台运料汽车在厂区里面漏了油,吃中餐的时候,几百个员工路过那里看见了一大摊油迹,都无动于衷。后来张跃看到了,当时就火冒三丈,下令以这件事情作为公司的典型,召开全体管理人员会议来谈这个问题。张跃认为:如果哪一天发现在远大的路面上有一摊油,或者有一摊泥土没有人去打扫,而又恰巧被正在上下班的几百名员工看见了,这将比远大一台机器发生重大质量事故还要严重!因为这会给员工留下一种印象:公司对质量要求不苛刻!那么他在工作中间就可以随便一点,有意无意地可能就会多少犯一点错。试想,一千多个工人当中,七八百个工人都犯一点点错,这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意味着什么?如果在关键的时刻出这样的问题,整个企业都会被毁掉!对这件事,人们至今仍然印象很深,因此类似的事情后来远大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张跃认为:企业管理除了要靠制度外,还必须讲究“自觉性”。后者可以依靠环境,因为人是无时无刻不受环境影响的。要求员工确保产品质量,光靠文件、图纸、质检员等是做不到的。而当员工看到偌大的厂区每根草都是整齐的,每一条道路没有一丁点儿脏物,车间每一块地板都没有灰尘,生产、办公、生活设施见不到半点缺损、破旧时,员工们就会下意识觉得自己不能马虎对待手头上的工作。
的确,在落实的过程中,员工除了“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工作意愿(动机),即要自动自发。所谓的自动自发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尽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
在工作中,仅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仅仅完善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由表及里的升华。升华为员工自发的行动,变“要我落实”为“我要落实”,这是主动性觉悟提升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997年,毛永刚被招进微软时负责做Word。当时他只有一个大概的资料,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该用什么工具。和美国总部交流沟通,得到的答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做。在没有硬性规定测试程序和步骤的情况下,他根据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考虑到产品的设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结果他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主动性,设计出了用户最满意的产品。
没有主动的落实心态,在落实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工作做不到位,因此,在落实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将“要我落实”变为“我要落实”,并且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自觉性越高,责任心越强,执行也就越到位。关于这一点,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的桌面应用部经理毛永刚深有体会。
1992年的秋天,上海街头梧桐叶黄了,诱人的糖炒栗子满城飘香。这天,温州某五金机械厂的一位员工在上海联系客户。当他来到这个热闹非凡的街头时,忽然看见一家食品店门口正排着长长的队伍,原来,这些人正在等着买店里的糖炒栗子。这个不经意的画面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并促使他疾步上前一探究竟。
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那些急于尝鲜的上海人买了糖炒栗子后都猴急似的咬着、剥着吃。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常常把栗子内核弄得四分五裂,一副狼狈的吃相十分不雅。
吃栗子既然这么不方便,那能不能搞个剥栗器呢?他拿出笔马上画出了剥栗器的草图,并开始琢磨关于剥栗器的各种问题:材料用镀锌铁皮,成本每只0.15元,出厂价0.30元……10分钟后,他把设计图传真给了机械厂的总经理,总经理看了很欣赏他的这种独特想法,认为这项发明肯定能得到顾客的欢迎,不过,上市要越早越好,争取在两个月之内搞定。
他笑了:“两个月?我一个星期后就送货上门!”
经理不相信,担忧地说:“这审批、核价什么的,没两个月怎么行呢?”
这位员工神秘地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当晚,他用传真将剥栗器草图传回了他在温州家乡的工厂,一副模具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冲床开始运转。3天后,一卡车剥栗器涌进了大上海,大大小小商店门口的糖炒栗子摊主成了剥栗器的主要经销商。
这个秋天,一个小小的类似于汽水瓶盖的剥栗器至少为企业创造了4万元利润,这位员工也因此得到了公司的嘉奖。
对这位员工而言,工作充满使命,所以他具有主观能动性。主动想办法积极落实。而不是把工作看作是一件分外之事。
一些企业中,不少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一件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的差事,谈不上什么使命感。甚至有很多员工认为,我出力,老板出钱,等价交换,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用过分认真。他们像老牛拉磨一样,懒懒散散,无法让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