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史崇玄的亲信弟子在赶着马车,带着一顶草帽,从未说过话,像是知晓师父史崇玄有话要讲,刻意走得很慢。
马车慢慢悠悠,给了守真更多的思考时间。
听着守真不自信的语气,史崇玄捋着清须。
“可以不失败,但你必须有不失败的理由和实力。我且问你,太后退位一事,你想清楚了吗?”
“清楚!是张相和太子里应外合……”守真如实道,讲得口干舌燥,仿佛自己亲身经历。
史崇玄听完,胡子直摇,问道:“我且问你,调动羽林卫的官职需由圣上应允后方能下旨。你说,张相乃是一介文职,如何调动羽林卫?”
守真被问住。
当初,他听李过等人报上来的情报之后,也曾有过疑问,但政变已经成功,他认为张相和太子李显合作,必定是通过太子李显来调动羽林卫,也就没有细想。
“我再问你,你认为在这场政变中李湛是哪一方势力的人?”史崇玄追问道。
这个疑点一直藏在守真的心里,他一直怀疑为何太后会留下李湛做宿卫,但始终没有答案。
两个问题将他问得哑口无言。
“怎么,答不上来?连这么重要的信息,重要的人物都忽视掉,你却跟我保证不失败?你这是拿你师父的性命玩火。”
守真坐不敢坐,战战兢兢。
这种难受的滋味比经历死亡沙漠还痛苦。
自己受到伤害倒无所谓,关键是连累亲人,是自己最不能忍受的痛苦。
“天师,李湛是谁的人?弟子一直没有猜测出他的身份。”
史崇玄摩挲着下巴,说道:“说起来我都不太相信,他居然是太平公主的内应。”
守真呆住。
自己学了这么久的“内应卧底”之法,却仍是栽在了这里,居然没有想到李湛是太平公主的内应!
“这么说,桓彦范、敬晖等人也是太平公主的人?”
“非也,他们是太子李显的人。”
守真眼睛一亮:“这是鱼目混珠之计,将李湛混在众人里面,不会暴露他的身份。”
“也对也不对。”
“还请天师解惑。”守真虚心道。
史崇玄徐徐道来。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12月),男宠张昌宗被杨元嗣举报“找人看相得天子之卦”。
杨元嗣是李续的外孙,李续是李世民的孙子。
八十一岁高龄的圣神皇帝年事已高,即便不相信,内心也会有怀疑。
桓彦范身为司刑少卿,司刑寺(即大理寺)正是审案单位之一,他专门向皇帝上书,呼吁严惩张昌宗。
一个月后,圣神皇帝同意桓彦范由文职转为担任羽林将军,说明圣神皇帝内心在防备张氏兄弟会真的乱来。
极富谋略的太平公主用“张宗昌死敌”、“骨鲠之臣”的身份来标示桓彦范角色,从而打消了圣神皇帝的猜忌,顺利让桓彦范转职成功。
原中台右丞敬晖,以前担任过洛州长史(相当于京兆郡二把手),曾被委以副留守。留守是深受圣神皇帝信任之人才能担任。
右散骑常侍李湛是宰相李义府之子。当年,正是李义府的力挺,才使得武昭仪被高宗李治立为正宫皇后。
因此,李湛的标签是“忠良之后”,圣神皇帝的亲信之人。
当太子李显暗中找上太平公主时,正是利用了太平公主不争皇权的中立角色,取得了圣神皇帝的信任。
所调动的官职之人,一个是忠良之后,老部下之子;一个是“张昌宗死敌”兼“骨鲠之臣”;一个是自己信任的留守之人。
原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升为左羽林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武攸宜改任为右羽林卫大将军。
李多祚宿卫北宫门二十余年,是圣神皇帝的铁杆心腹。
武攸宜是圣神皇帝的武氏一族子嗣,最是信得过。
如此调派,既可以防备二张兄弟的矫诏乱来,又可以防备李氏皇族的逼宫,还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圣神皇帝就这样被太平公主的“中立”所迷惑。
她却忘记了二张兄弟曾经害死了太平公主的情人高戬。
更为要命的是,李湛是宰相李义府之后,属于“忠良之后”,但是,李湛生下来没几年,父亲李义府便死在外地。
李湛对圣神皇帝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做官经营多年才累迁右散骑常侍,算是张相张柬之的同僚。这个职位还是他投奔太平公主才得到的。
右散骑常侍隶属于中书省,从三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
守真大讶,这才知晓太平公主并非仅仅依靠劝说太后退位才获得了新帝李显加封的“镇国”二字。
这中间的布局谋划里,如果没有太平公主的“中立”身份,太子李显很难取得羽林卫的支持。
守真苦笑,自己还以为兵谏政变成功的关键之人和关键因素皆因张相张柬之。
如此看来,即便没有八十岁高龄的张柬之从中调度,兵谏一事也会如期爆发。
可能,张柬之这个角色会变成姚元崇?
非常有可能,因为张柬之和姚元崇都是狄相狄仁杰的后手。
另外,在准备兵谏的关键时刻,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姚元崇从千里迢迢的灵武镇(今宁夏灵武)跑回了神都洛阳,这说明什么?
守真细细想来,复盘了一遍过程,终于想明白了一切。
原来,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等人早就有兵谏逼宫之意,只是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某个人出现。
这个“等待一个机会”就是安排杨元嗣去举报张昌宗,造成圣神皇帝对二张兄弟起疑心,离间他们。
等待某个人出现是留后手,万一兵谏失败,总要有一个背黑锅的人站出来顶雷。
这“某个人”是谁呢?
太子李显选择了狄仁杰留下的后手,姚元崇和张柬之二选一。
狄仁杰可谓是太子李显的贵人。
当初(公元698年),圣神皇帝决定不再立武氏子嗣为皇太子的时候,皇宫里已经有了一位被幽禁十多年的皇嗣李旦。
如果圣神皇帝立皇嗣李旦为皇太子,任何人都没有反对的理由,因为李旦曾经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做过皇帝。
但是,狄仁杰提出,如果重新立“皇嗣”李旦为太子,很容易让李旦与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等人长期积累的矛盾激化。特别是在李旦登基后,武氏一族很难保全下来。
而庐陵王李显被幽禁于房州多年,在朝中缺乏根基,属于权力斗争的局外人,与武家的矛盾相对和缓。
另外,李显也可以作为李唐宗室的代表,同样容易得到忠于李唐的官僚集团的支持。
圣神皇帝的政治敏感度让她选择了没有政治根基的李显做皇太子。
狄仁杰不仅仅让李显二次成为了皇太子,还为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这些甘愿为李唐牺牲的忠良,例如说,张柬之、姚元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