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攸暨的担忧不无道理,守真却是内心乐开了花,脸上一如既往的平淡,从容自若道:“驸马武崇训乃是梁王的嫡子,又是安乐公主的夫君,乃是皇族子嗣里最出类拔萃的人杰。他与太子之争,应该归结为安乐公主与太子之间矛盾的爆发。我想,即便太子想在日后惩戒武崇训,也要看背后的安乐公主。”
“你糊涂啊,太子他日登基之时,只能说明圣上不在。圣上不在,安乐公主还有哪个靠山?到时候,树倒猢狲散,武氏一族首当其冲被清算。”武攸暨忧心忡忡。
守真沉吟道:“殿下看得如此通透,可有解决计策?”
武攸暨喝茶不语。
守真知晓,他这是想让自己出谋划策。
前段时间,武延秀找上自己的时候,曾经流露出要报复太子的意思,原因很明显,武延秀认为是太子李重俊害死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果儿。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武延秀没有与阿史那果儿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即便阿史那果儿没有死,他仍然会将太子李重俊视为仇人。
而如今,他更有理由说服自己去打击报复太子李重俊。虽然李重俊不明白其中的因果,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仇人。
守真想过借刀杀人的念头。
如果武延秀能够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去折磨太子,将太子折腾成东汉末年的那几位任人摆布小皇帝,那么,他在太子身边布置下的内应就会得到重用和信任。
一旦太子登基,自己的内应就会帮助自己翻案平反。
如果太子过于强势,谁都不好掌控住太子,那么,在太子身边的内应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想要翻案平反就会很难。
身为武延秀的朋友,守真不会让他亲自去得罪太子,未来的皇帝,而是让武延秀去怂恿驸马武崇训去做。
一来是将武崇训当做枪使,二来是将太子的仇恨引到武三思的身上。
通过武攸暨的信息,武延秀做得很成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让驸马武崇训亲自出马教训刁难了太子,并且多次侮辱了太子。
这是守真在借助他人的力量在敲打太子,让太子在韦皇后和武三思的双重压力下崩溃,然后变得唯唯诺诺。
但是,守真没有想到武延秀也亲自参与此事。
守真并不想让武延秀露面,当面得罪太子,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帝。
这事一定要找武延秀重新聊一下,如果继续下去,武延秀也会在将来遭到清算,这是守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另外,武崇训和武延秀多次出马侮辱太子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结果,不但没有让太子畏缩下去,反而激起了太子的斗志。
虽然不敢得罪安乐公主,但反击武崇训和武延秀还是有资格的,毕竟,李重俊是大唐的太子,皇帝李显的儿子,未来的皇帝。
驸马武攸暨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担忧正是眼前的守真一手策划。
“自己造成的问题,还得自己去帮着解决?”守真想想都好笑。
“殿下,想让太子不记恨二人已经是不可能。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武崇训和武延秀为何要侮辱太子。另外,他二人是专门去侮辱太子,还是只是想侮辱李重俊?”
武攸暨没有听出守真的弦外之意,讶道:“这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如果他们是专门侮辱太子,那就是为了安乐公主而去。因为安乐公主对皇太女不死心,仍想做皇太女。二人去打击太子,可能是让李重俊主动放弃太子之位,然后圣上才有机会封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守真分析道。
驸马武攸暨直摇头道:“荒谬!荒谬!”
也不知道是在说守真分析的荒谬,还是在说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的想法荒谬。
“如果他二人只是想侮辱李重俊,那么,可能是二人对李重俊有看法,而不是对太子有看法。当初,李重俊还是卫王的时候,就与安乐公主爆发过争夺府邸的冲突。若是要解决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太子就是李重俊,李重俊就是太子。说了半天,没有什么区别。”
守真微笑道:“殿下是故意不想听出来吧?其中的玄妙之处,就是太子可以换人。如果二人对太子有隙,那就不是针对李重俊,除了安乐公主之外,谁做上太子,他二人都会打击侮辱太子。”
驸马武攸暨震惊道:“换太子?还能换谁?圣上四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不受圣上和皇后的宠爱,被贬出京城,最小的温王李重茂才多大?除了李重俊之外,没有人可做太子。”
“殿下肯定听说过重耳在外。”
重耳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
但在重耳的少年时期,曾经受到排挤,而且排挤不是其他政敌,却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重耳是晋献公和狐姬的儿子,不过太子不是他,而是申生。
后来,狐姬不受宠后,姿色艳美的骊姬受到宠爱。
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成为嗣君,专门派人劝说晋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
当年夏天,晋献公让太子申生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她的儿子奚齐、她的妹妹少姬、少姬的儿子卓子等四个人仍在国都。
阴险狡诈的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
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
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这恰恰中了骊姬的计。
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
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
勃鞮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
重耳翻墙逃走。
后来,在外流浪了十九年的重耳得到了秦国的支持,重新回到晋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这就是“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内而亡”的道理。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曾对刘琦说过这句话:“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刘琦是荆州牧刘表的长子,母为陈氏,刘表初以刘琦的相貌与自己甚为相像,十分宠爱他。但后来,刘表次子刘琮娶了刘表后妻蔡氏之侄女为妻,蔡氏因此爱刘琮而恶刘琦,常向刘表进毁刘琦誉刘琮之言。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