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外科病证 (1)
痰核——消散膏(石幼山方)
(组成) 生麻黄18g,生大戟24g,生甘遂18g,生半夏12g,生南星12g,白僵蚕24g,白芥子24g,新鲜泽漆250g,藤黄9g,火硝3g,炒黄铅粉适量,生菜油750g。
(用法) 将前7味药浸泡于菜油中6~7日,把药捞起,油中入泽漆用文火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7味药用文火熬至枯黄,去渣。把油继续熬至滴水成珠,入藤黄、火硝溶化滤清,再入铅粉搅和收膏,贮存备用。应用时将膏药肉烊化,摊于韧性纸张或土布上,加掺药一般多用黑虎丹,贴于患处。
黑虎丹(石氏经验方):羊脑炉甘石30g,用三黄汤制煅9次,再用童便煅7次,水飞;五倍子15g,炙山甲片15g,乳香15g,没药15g,轻粉15g,儿茶15g,梅片8g,腰黄39g,全蝎20只,麝香8g,蜘蛛40只,全头蜈蚣20条,共研细末,收贮备用。本方中采用较多的虫类药物,旨在散结软坚。配以消肿、攻毒、止痛之品,再取麝香、冰片之攻窜,以增强药力。总之,黑虎丹具有散瘀、软坚、攻毒、消结、退肿之功。
(功效主治) 破癥瘕,散积聚,化痰核,消肿痛。主治流痰、流注一切痰核等症。
(方解) 本方原名阳和痰核膏。为外科李瑞林先生所用,李无传人,而与石氏交往甚密,平素学术交流中将此方传于石氏。石氏则扩展其用途,用于伤科临床,配合掺药黑虎丹,治瘀血或痰浊凝聚形成的肿块,它包括目前诊断的损伤血肿、血肿机化结块、肋骨外上髁炎、跟痛症、关节积液肿胀等症。方中以峻利逐水消痰之药为主,重用泽漆以利水、消肿、化痰、散结。大戟、甘遂为逐水、消肿、散结之用。半夏、南星、僵蚕、白芥子化痰、散结。火硝能消散化结,藤黄可箍毒、化毒。再以辛温利水,能“破癥坚积聚”的麻黄为辅,共奏消肿胀、散结块的效果。全方均用生药也使增添药力,掺上黑虎丹更助消散软坚之功。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颈淋巴结核——瘰疬方(孙一民方)
(组成) 夏枯草12g,玄参15g,生地黄、赤芍、郁金各9g,牡蛎18g,紫苏梗、桔梗各6g,石斛、麦冬各9g,蒲公英、猫爪草各15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热,养阴,理气,消肿。用于瘰疬(颈淋巴结核)。颈淋巴肿硬疼痛,转动不便。
(方解) 方中以夏枯草、蒲公英清热散结,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养阴,紫苏梗、桔梗理气,猫爪草、牡蛎软竖消肿,郁金解郁,赤芍活血。全方配伍,可收到清热、养阴、理气、消肿之功。
(按语) 颈部淋巴结核一般称“痰核”“瘰疬”。起病缓慢。皮色不变,但肿不痛,无寒热,按之坚硬,推之能动,日久则微痛,推之不动。多由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肝气挟痰火壅滞肝胆两经所致。治疗则宜养阴清热,解郁软坚。日久则气血渐耗,治疗应标本兼顾,或先图其本,后治其标。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软坚消瘿汤(姚培发方)
(组成) 柴胡6g,制香附9g,夏枯草15g,黄芪15g,紫丹参15g,当归9g,赤芍10g,牡蛎30g(先煎),海藻10g,黄药子10g,茯苓10g。
(功效主治) 调气疏肝,活血通络,软坚化痰。主治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
(方解) 本方以柴胡、香附调肝理气,夏枯草、牡蛎、黄药子化痰软坚;当归、赤芍、丹参活血通络,配合黄芪益气,使气行血畅,瘿瘤自消。
(验案) 沈某,女,52岁。初诊日期。1994年5月15日。右颈前肿块2年余,不红,按之不痛,近来缓慢增大,伴喉中有痰,吐之不出,胁胀,神疲气弱。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处方:柴胡6g,制香附9g,夏枯草15g,黄芪15g,丹参15g,当归9g,赤芍12g,白芍15g,牡蛎30g(先煎),海藻10g,黄药子10g,昆布10g,郁金10g,制半夏10g,象贝母10g。服药1个月,块物缩小,后再调治3个月余,块消病愈。
按:姚教授认为,此案为瘿病之疾。由于患者颈部肿块皮色不变,属气瘿范畴,多与长期情志所伤有关。老年人因郁怒难伸,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若与痰结交阻于颈前,而成瘿瘤之症。故他治此证以疏肝为先,多选柴胡、香附、郁金之属;复与海藻、昆布、牡蛎、象贝母、夏枯草、制半夏以化痰软坚散结,则气调瘿消。由于患者病程较长,恐气滞阻络,痰瘀互结,参以丹参、当归、赤白芍、黄芪,以益气活血通络,则气、痰、瘀之邪无可逃遁矣。
(方源)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疮疡——内消确效散(牟玉书方)
(组成) 酒大黄15g,桃仁、牡丹皮各12g,冬瓜子、败酱草各31g。
(功效主治) 通下驱邪。用于外科疮疡。
(方解) 牟老认为外科疮疡是肌肤积热而产生的现象,一般为发红疼痛、肿胀以致化脓溃烂,在治疗中如要控制这些过程的发展,必须解除积热的继续蔓延,故牟老运用通下驱邪法,用家传方内消确效散加减达到内消的目的。方中酒大黄活血祛瘀,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引诸热从二便而下,以缓解因积热所引起的热症;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以和解血中积热,凉血消痈;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以恢复血中损失的水分;冬瓜子健脾胃排脓,故泻下而脾胃不损,其排脓功效与败酱草共用泻积热,而使脓血从大便排出达到内消的目的。
(加减) 疮痈加连翘、白芷;化脓发热,加青蒿,甚者加止雪丹;痛甚加乳香、没药;恶寒加柴胡;瘙痒后感染者加蝉蜕、白芷;肿势较甚加茯苓皮、冬瓜皮;上肢发者加桑枝;下肢发者加焦黄柏;头部加菊花;面部加薄荷、桑白皮;背部加苍术。
(验案) 腿痈 曾某,男,50岁,农民。因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红肿疼痛,于1998年7月15日初诊。诊见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约20cm×12cm,有数处脓点,按之有波动感,伴口苦、纳差、便秘,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证属湿热凝聚。治宜清除湿热,消肿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桃仁、没药各12g,紫花地丁、连翘、冬瓜子、败酱草各31g。每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后每日泻3次,脓肿逐渐变小,余症减轻。原方加减1个月后诸症尽消。
乳痈 李某,女,28岁,干部。因右乳房肿痛、发红、恶寒发热3天,于1999年4月16日初诊。症见右乳房肿块较大,皮肤发红,拒按,按久有波动感,自述疼痛剧烈,全身高热,憎寒壮热,烦躁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证属脾胃湿热。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牡丹皮、白芷、橘核、乳香、没药各12g,柴胡9g,冬瓜子31g。1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3日后肿消痛减,寒热渐退,原方加减,半个月全消。
(按语) 禁忌:大病后,大吐大泻后;身体虚弱者;婴幼儿。
(方源) 肖荣粹.牟玉书运用通下驱邪法治疗疮疡经验.四川中医,2000,18(5):3
疮疡——沈氏箍消膏(沈祖昌方)
(组成) 麻黄、细辛、肉桂、干姜、白芷、川乌、草乌、南星、僵蚕、白芥子、山慈菇、丁香、降香、猪牙皂、赤芍、乳香、没药、急性子、硇砂、辰砂、硼砂、火硝各9g,川椒、腰黄、干蟾皮各4.5g,藤黄18g,蜈蚣6条,蓖麻油63g,松香137g,白蜜63g,葱汁30g。
(用法) 上药中松香用蓖麻油炼制成膏,藤黄醋化,余药共研细末,用葱汁、白蜜搅匀成膏。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和营通络,化痰散结。主治一切疮疡半阴半阳证、阴证。
(按语) 本方系选用回阳玉龙膏、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铁桶膏、温煦丹及家传验方藤魏散诸方化裁研制而成。对肿疡,可箍毒聚肿、消散;对溃疡,可提脓拔毒。特别是在阳证化阴,阴证不能回阳之际,僵块石硬,疼痛甚剧者,贴之可化阴转阳,疼痛自止。但红肿热痛典型的阳证外疡不宜。阴证大毒,肿疡期宜将本膏摊于阳和解凝膏,贴肿疡上;诸溃疡,结块不消,疮色紫滞,经久不收,亦摊于太乙膏上贴之。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疔疮——大红八宝丹(沈祖昌方)
(组成) 飞朱砂15g,生蟾酥4.5g,月黄3g,红升丹3g,关西黄0.15g,麝香0.3g,冰片0.9g,红硇砂少许。
(用法) 共研细末和匀,瓷瓶收藏备用,或加面浆控成条。
(功效主治) 拔毒透脓。主治一切疔疮及脑疽发背等症。
(验案) 宋左,年65岁。发背偏左,已延旬余,多头集成,大如覆盆,四周僵硬,疮顶深陷,无脓无血,乍寒乍热,纳谷减少,舌苔薄腻,脉象薄弦。背部两旁属足太阳,虽系阳经而为寒水之府,痰湿内阻,气血为之凝滞,此阴疽也。高年当此,特非轻浅。姑拟助阳去毒,和营卫而化痰湿,冀其表寒得散,真阳来复,庶能疮顶升起,脓毒外泄。外用:箍消膏摊于太乙膏上贴疮口。内服:川独活9g,全当归9g,生黄芪15g,抚川芎6g,宣红花6g,老紫草9g,广陈皮6g,仙半夏9g,象贝母9g,生甘草4.5g,炮山甲片9g,皂角针9g。
1剂后,疮顶不起,根脚平散,坚如顽石,胃纳欠馨。舌苔白腻,脉象弦紧。此寒邪盘锯,气血凝塞不行,宜其不易化脓。敷大红八宝丹,并以箍消膏摊于阳和解凝膏上盖贴。内服阳和汤加减。2剂后,疮顶渐见高起,四周根脚收束,肤色红活,按之应指,白苔渐化,脉亦转滑。症情已见转机。外治切开,得脓不多,脓栓不脱。插大红八宝丹药条,仍以箍消膏摊于阳和解凝膏上盖贴。内服汤剂,按原方稍事出入。此后病情逐渐好转,脓液由少而多,由多而少,每天换药。六诊后改敷黑虎丹、十面散等。内服益气养血、调理脾胃之剂,前后诊治10余次,终至脓净结痂而愈。
(按语) 本方是沈氏父沈怀仁所制。治疗疔疮时,将药敷于疮头上,用千捶膏盖贴,能使疔根化脓而出;脑疽、发背敷药后用膏药盖贴,如脓栓不脱,将药条插入,能使脓栓脱出,根脚收束。
(方源) 《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阳证疮疡——消痈膏(徐廷素方)
(组成) 山栀子粉、漏芦粉、明矾各25g,马铃薯粉100g,冰片1g,白蜡10g,香油500g。
(用法) 将山栀子粉、漏芦粉、明矾用水适量浸合,蒸半小时,然后加入香油、白蜡,待冷却后再入冰片、马铃薯粉即成,贮存备外敷用。
(功效主治) 一切阳证疮疡初期(中期亦可使用)。
(验案) 吴某,女,28岁,农民。右乳房红肿痛5天,伴全身恶寒发热,恶心,口干,纳差,大便干。检查:右乳房外方有6cm×8cm大小之肿块,质稍硬,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增高,触痛(++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乳痈(瘀郁期),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外用消痈膏敷之,用药3天后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