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以其丰富的地下文物和完整雄伟的古典建筑而驰名中外,被列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数千年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国古战场军事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天水文化的组成部分。天水有许多古树名木,为全省乃至全国之冠,闻名于世。古树既是这座名城历史的见证,也是其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它的形成、保护、利用中都蕴含着这座名城中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并以传说、宗教仪式、民俗、艺术作品等形式体现出来。
作者通过实地勘察和调查、统计、分析并与其它地域文化相结合,对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提出问题,通过争鸣,以期得出最合理的看法,服务于现实,为天水经济的腾飞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下面就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做一论述。
一、天水古树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亦老亦新的概念。文化创造与人类的诞生同步,是“人猿相揖别”的标志。“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文化有如此定义,据有关学者统计,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共有160余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去认识、界定文化概念,众说纷纭。但有一点非常明确:文化范畴,囊括人类生活方式的各个侧面,大体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范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所学得的复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以及其它能力与习惯。”这一论断侧重强调精神文化的概念,为世界大多数的论著、学者所采用,当代国内大多数文化研究者,也多取此意。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兴起了“文化热”,国内文化史研究蔚为大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西部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区,其中三秦文化、巴蜀文化、陇右文化,都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天水古称上邦、成纪,又叫秦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天水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天水先民,立足渭水、西汉水两大流域繁衍生息,经营开拓,创造了绚丽多姿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古迹,天水古树便为其一。
天水为陇右文化区的中心,天水历史文化在整个陇右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深入细致地探究天水历史文化,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发掘新的文化资源,对于发展区域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天水历史文化,是以今天水市秦州区为地理中心,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国军事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主体,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民俗、文艺等为一体的典型多元性地域文化。
大地湾史前文化时逾8000年,古朴的原始风貌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开启了渭河流域乃至炎黄氏族农耕文化的曙光。伏羲文化则以独特的宗教形式和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演绎了一部神异的英雄传奇和人类幼年童话。而太昊氏的美妙传说恰恰活化了大地湾的辉煌。五帝之一的轩辕黄帝兴于天水一带,上承伏羲,下启周秦,使上古天水成为农业社会文化的摇篮。两周之际,赢秦在此崛起,继而东向关中,终成千古宏业。两汉衰颓,社会动荡,边陲的烽火燃遍了陇原,隗嚣割据陇上,氐羌窃居仇池。武侯六出,魏蜀争伐,西戎各族在战火硝烟中走向了民族融合之路,沐浴着丝路西来的佛光,把统一与和平,幸福与希望镌刻在摩崖间,珍藏于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创造了宗教与文艺合璧的文化奇迹——麦积山石窟群佛教文化。李唐盛世,李氏发迹于陇西,道教文化在秦州一时盛行。两宋富庶,陇右桑麻遍野,寺观林立。明清之时,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天水历史文化随之封尘冻结,但文化风气的蜕变并没有阻断天水文化的源流,相反,英才辈出,人文荟萃的事实正昭示了这沃土悠远的历史和博大神奇的文化底蕴,这鲜活生动的民俗风情,凝聚成意味隽永的音乐,流传久远。270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色彩斑斓的古城市文明,合理的“五城布局”,严整的古街巷道,奠定了现代城市的基础,而保存完好的人文景点、民居宅院、古树文物又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天水历史文化博大而精深,丰富而有序,多元且完整,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目前我们对它的开发研究尚有遗漏。尤其是对藏量丰富、人文气息浓厚、历史久远、种类多样的天水古树文物,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也没有从大资源观念出发,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双向视角对其加以审视。但是,天水古树文物却又与天水历史文化特别是应用自然资源和中国传统文化、天水古城市文明及现代城市形象有着千丝万缕、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而且,古树作为不同历史时期林业文化的成果和宝贵遗存,在生态、环保、植物地理变迁等诸多方面有很高的美学、科考价值。天水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大市,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素称“陇上江南”,因此,发掘文化遗产,利用资源优势,尤其是以古树文物为依托,以古民居宅院、文化遗址为内容,创建天水旅游园林城市,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是指在今天水市百年以上的古树文物实体上生发、演化出的一种新型文化。它符合文化概念的本质界定,植根传统文化的土壤,形成于天水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中。
第一,从文化的本意来看,古树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劳动的结晶。古树与西方原始意义相符的文化,拉丁文Cu1ture,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含义,是一种相对的人造自然物。至16、17世纪,英语、法语的Cu1ture又逐渐由耕种引申为改良土壤,栽种植物,种植树木等,最后才上升为特指人类心灵、知识、教育、情操、风尚、能力的概念。
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在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最早出现,所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而后加诛”。“文化”是与武力相对属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但“文”、“化”之训意,却也非常具体而广泛。
《说文》释文日“文,错化也,象交文”。文是象形字,通“纹”,特指交错的纹理,可表鸟兽之迹,也可表示树木、石头的纹理。可见,中国“文化”之“文”的原始含义亦与树木有密切关系。“化”则有变更、生成、造化之意。《易经·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是二物相接引起事物形态或性质的变化。树木是自然物,但一经人类有意识的栽培、种植,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的范畴,树木的性质有了质的飞跃。“古树文化”原始概念形成。
第二,天水古树文物,历史连续性长,树龄跨度有完整的编年序列,呈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天水古树的历史变迁,古树文物的生成、演变与天水历史文化同步。伏羲时代天水林业的开发,农业文化;大地湾清水河流域,是中国林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天水早期秦人的牧业经济文化、神木崇拜与天水早期林业文化、三国蜀相诸葛亮手植北伐路标树与三国军事文化的关系;天水石窟、寺院、道观、文庙、书院、城市街道、巷道、民居、古树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民间社树遗风与农村古树地名所反映的独特民俗风情和科考价值,古树与诗歌、古树与书法、古树与绘画、古树与剪纸所体现的艺术价值等成为古树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天水古树所体现的观念、价值异常丰富、广泛。而且,“文化意味着具体表现在符号中的、富有意义的、历史的传统模式;这个符号模式,是由人类传递、保存和发展他们关于生活的态度的一个继承性观念。”天水古树这一符号表达的也就是天水人民热爱自然、热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这一“文化观念”和“天水具有悠久、发达的林业文化的深刻内容。”所以,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其渊源于天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中的林业文化的历史轨迹和交融并生的风貌,与天水历史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成一系统。
第三,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内涵丰富,是中华本源传统文化博大悠久,一统而多元的生动展现。其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文”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是儒、释、道三位一体中呵护自然、返归自然的自然情怀和人生情怀的典型例证。
二、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
1.边缘性
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是以生物学、历史学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嫁接的产物。涉及到生态环境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美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美术学等相关科学。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必然促进天水古树文化的发展,而古树文化研究的深化,也将推动相关学科和文化的进步。天水古树文化的边缘性,使它比其它文化显示出更强的生机和活力,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但是,天水古树的文化特征毕竟是一种通过文理嫁接和多学科渗透而派生的新型文化,在具有新事物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必然带有一定的依赖性,还未能形成非常完整的文化体系和研究方法。史学被称为“一门惟一的科学”。文化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而广义的史学泛指宇宙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天水古树文化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融合,既有古树在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更多的则是古树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所以,天水古树文化必然要侧重于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把天水古树与天水历史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并且力图动用历史文献论证、神话传说、科学推理、科学调查等方法较为准确地分析古树文化的内涵。同时,结合古树的生物学特征,通过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学、生态学、民俗学等学科针对性地解释古树的文化特征。天水古树文化的边缘性、新生性也决定了研究天水古树文化特征的基本理论方法。
2.历史性与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