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全国行政区域由郡改州府。绍兴由会稽郡改为越州。隋唐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但越州仍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五代十国时期,绍兴属于吴越国,吴越国建都杭州(西府),绍兴为东府。北宋年间,绍兴还称越州。隋唐时期,绍兴经济发展,越绫越罗闻名天下,越瓷中的秘色瓷是全国最高档的瓷品。这期间绍兴的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有新的发展,到北宋的时候,越州成了纸张生产和印刷的中心。
杨素筑罗城
杨素(544—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名臣、诗人、军事家。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杨素被加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开皇四年(584年),杨素官拜御史大夫。
开皇十年(590年),江南豪族纷纷起兵反隋。越州高智慧、婺州汪文进等都僭称天子。杨坚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众讨伐平叛。杨素镇守越州后,认为“吴越之野,群黎涂炭,干戈方用,积习未宁”。为防止地方豪族的再次起事,杨素征集大量民工,着手坚固城池,这是绍兴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垣修建工程。工程总体上是先修后筑,据《越州图经》《会稽掇英总集》等记载,先是修筑城垣,在越国勾践小城的基础上稍加扩充,规模由小变大。其修建的方法是,先在卧龙山下建筑子城,子城设陆门4、水门1。西、北两面都以卧龙山为城,不设壕堑,东、南两面设有城垣。子城东西高2丈2尺,厚4丈1尺;南高2丈5尺,厚3丈9尺,周围达10里,但由于西、北两面以山为城垣,故城垣的实际长度只有5里许。再在越国大城的基础上修筑罗城,扩建为周围达20里250步,设陆门、水门,作为子城的屏障,供军事守备之用。这样,隋王朝在绍兴的统治更加稳固了。
杨素筑罗城后,山阴城的轮廓就基本确定了。今绍兴城环城路,就与罗城城垣基本相合。杨素筑罗城,是山阴城自范蠡建城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城市修建。从此,“民赖以安,后人称颂”。
元稹治越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等。
长庆三年至大和三年(823—829年),元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其间,元稹奏请朝廷罢免明州海味进贡,减轻浙东诸地赋税,深受百姓拥戴。组织会稽、上虞两县修筑海堤,改良土壤,兴建上虞夏盖湖。关心农事,根据农事节气,提早派遣官吏下乡督促指导农业生产,体恤民情,赈济贫苦饥民,深得百姓爱戴。
在公务之余,元稹放意游乐吟咏,聘文士为幕僚,常与身边幕宾流连于稽山鉴水之间,讽咏篇什动辄盈卷。被称为“兰亭绝唱”,曾冠绝一时,名闻朝野。又与杭州刺史白居易“竹筒传唱”,歌咏稽山鉴水,在当时被传为文坛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赞美越中山水的诗篇。有名的诗篇如《以州宅夸于乐天》《赠乐天》《寄乐天》《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游云门》等。在龟山尚留有永安寺、东武亭等遗迹。
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的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吴越东府
吴越国是唐末五代时期称雄江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创立者为钱镠(852—932年)。吴越国统治的时间大致与北方的“五代”相并列,因此,吴越国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末大乱及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其政权本身实际上就是藩镇割据的产物。但是,吴越国由于采取了较为明智的策略和正确的军事方略,以及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其统治的区域内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吴越国以杭州为国都,以越州为行都,在越州置东府,称吴越东府。五代时的吴越国,除了与吴杨氏和南唐李氏时战时和、互有胜负外,大部分时间休兵息民。因此,境内百姓尚能安居乐业。
吴越国的统治政策,归结起来说,表现为政治上,“立足杭越,奉事中原”;外交和军事上,“远交近攻,对抗淮南”;经济上,“发展生产,保障国用”;城市建设上,“广建城池,加强防御”,体现了吴越国致力于“保境安民”、维护钱氏家族统治的基本方略。
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越州地方政治则着力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持续的繁荣和发展。
范仲淹知越州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少年时期,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却很有志气。范仲淹曾寄居在长白山醴泉寺(在今山东邹平县南)中苦读诗书,每天,范仲淹只能煮一盆薄粥果腹,他把粥分作4块,早晚各吃两块,艰苦度日。然而,范仲淹治学,经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据说他5年没有脱衣服睡过安稳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关心朝政,曾力主“庆历新政”。由于他大胆揭发吕夷简等人滥用职权、任人唯亲,因而得罪了权贵,多次遭贬。
宝元二年(1039年)7月,范仲淹满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之情,赴越州任知府。上任不久,范仲淹就兴办府学,邀请当时著名学者李泰伯来越州讲学。在范仲淹的影响下,下属官吏也开始重视教育,“一时郡内多置学宫,聘名儒主之”。
范仲淹曾在越州卧龙山疏浚废井,得泉甘而色白,夏天如咀轻冰,冬天如得阳春,命名为“清白泉”;并把官署厅堂改名为“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并自撰《清白堂记》,以宣扬清白而有德义的官师之规。
范仲淹还大力褒扬越州历史上爱国名臣范蠡、诗人贺知章等人,重视保存越州文化古迹。范仲淹在越州一年余,他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并经常用自己的薪俸周济贫苦百姓,深得人民拥戴。范仲淹离任后,越州人民于州治所前兴建“希范亭”,碑题“百代之师”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