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懒散随便,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睡觉,下课爱闹,不做作业,耍小聪明。不过我的脑子挺好,所以成绩一直能保持中上游。可是一件事情冲击了我。高二的时候,我读了《学习的革命》。想不到的是,因为上面有关于大脑的一些的知识,我开始迷恋上了对大脑的研究。当然,我不是用实验解剖等方法研究,只能在思考中研究,总是没完没了地想一些问题。例如,大脑有什么结构,怎样发挥作用,神经元、神经系统是怎么回事。
进而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我总是想,人写文章时候的脑子里的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把思考的东西写到文章中来,为什么写完这一行就会自动写下一行,怎样写完这一页就会自动翻到下一页纸,写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伸腰,还会听到别人的招呼,然后又会回到写文章上来……还有,人为什么会高兴?为什么高兴了就会唱歌,世上有那么多歌,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这首歌?就这样,我现在把心理知识看得那么神秘,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干不了,比如听课时,会想到好多好多心理和动作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注意?为什么听到了声音,自己怎么就能自动地写字,写错了就会立即改正,这些大脑是怎样处理的……就这样没完没了地思考。这些奇怪地现象说也说不完,让我很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上课不能正常地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害怕。请问我这是怎么了?我是否去学习心理学课程?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告诉您。我小时候摔了一跤,妈妈说我的脑壳裂了两道缝,不知是妈妈记错了,还是根本没有这么严重。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的大脑与正常人的相同,所谓裂缝不过是皮肤受伤,对人的智力没有影响。虽然人们都说我的脑子挺灵的,可我很害怕,怕变成傻子,您说我傻吗?
这些同学到底怎么了?他们的症状都是强迫性神经症症状。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特征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情绪、意向和行为。虽然患者本身力图克制,却又无力摆脱,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强烈的焦虑。强迫症多见于十几岁的少年。主要症状表现为:①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件事、某句话等。它包括强迫性怀疑,如,是否关好水龙头,是否在考试时漏答了题目,是否系好了裤带等;还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如:天为什么是蓝的,1加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只长两只眼;强迫性对立观念,如,老师喊“立正“,他想到“稍息”。②强迫表象。这是一种盘踞在脑海里的逼真的详细的又常常是恐惧的景象,如意外事故的情景。③强迫意向。感到有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作用,有好像马上就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如总想能触摸某个物件或身体的某部分,也有的总1、2、3地数数。④强迫行为。不由自主地反反复复地做相同的动作,以至一直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如反反复复看门是否锁好。总之,强迫症不外是存在于脑子里的和表现在行为中的症状,所以,它主要问题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而这两者义是密切联系的。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要区别正常人的某些重复动作或反复思考与强迫症症状的区别:①正常人在主观上没有被强迫的感受,也没有抵抗的意念,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痛苦的体验;而强迫症患者在主观上感觉到自我强迫,又感到必须抵抗,因此很痛苦。②正常人是偶发性的,强迫症患者是一贯的。
人为什么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呢?
(1)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管教过分严格、苛刻要求,束缚自由意志的发育,造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此外,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自身有强迫型人格障碍。都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
(2)性格特征的影响。患者大多过于追求完美,过于严谨刻板,具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的人容易转化为强迫症。
(3)精神创伤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州起作用。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说,强迫症症状的背后往往是某种生活冲突或压力。
就是说,当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遇到困扰或压力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形成难以化解的心结,往往会转化成某种强迫性观念或行为,表现为与问题似乎不相干的一些症状上来。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置换作用,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有些男孩女孩也往往把来自学业的人际的以及性困扰的内心冲突和压力,置换为某种强迫症症状。
应该给这些同学怎样的心理支持呢?
给第一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我理解你的痛苦。你读书就神经紧张的状态,属于强迫性神经症症状。
你“太在意个人的得失”,太在意面子,反映了你性格上的完美主义,过分严谨,你对学习的态度显然重视得过度了,已经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学习成绩的下降又构成了一种精神创伤。正因为这些,学习问题对你构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你封闭的性格,人际关系问题也给你造成了压力。再有,你是个青春女孩,虽然你没有说,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扰,也会给你带来诸多压力。许多中学生心理压力都与此有关。正是这种种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置换成了强迫症状。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强迫症状越来越重。你为神经紧张肯定做了不少控制的努力,这正好从反面起了暗示作用,即由“我不要紧张”,起到了“我又该紧张了”的暗示作用。于是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你的一些胡思乱想强迫症状的泛化。
你的所谓骄傲,是你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由于学习成绩下降得惊人,你内心难以承受这样的挫败感,于是,就用骄傲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就是说,骄傲的背后其实是没有自信。“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左右我的心情”,正反映了这种心态。所以,你的骄傲,其实是一种故作姿态。故作姿态是很不好受的,自然就出现了种种紧张状态,甚至是病态。病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暂时地逃避压力。于是,这种行为慢慢地形成了强迫症状,给你带来了难以化解的痛苦。痛苦之下,你怨天尤人了,你想到了恨那个女孩。其实,你自己的心也告诉你,你恨那个女孩实在是冤枉了人家,正如你自己所说,不过是“怨言”罢了。这是你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也是试图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让你从压力下解脱出来。所以,关键还是自我心理调整,让自己的心平和下来。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平和安宁下来呢?
首先,是对学习对考试要有一颗平常心。什么是读书学习?就是拿一颗平平常常的心做好平平常常的事,就是静下心来,轻松愉悦地做好学习的每一件很平常的小事,读一篇课文,背一首古诗,记一个单词,算一道习题,如此等等。于是学习没有了心理负担,学会轻装前进了。同时也就感觉到其实别人没人和自己过不去。至于考试,当学生的考试考砸了,在所难免,正所谓“没有常胜将军”。既然在所难免,还紧张什么?也需要一种平常心。
再有,就是对自己的某些内心体验也来点平常心。读书的时候感到紧张,不必在意,随它去好了。你不怕它,它反而会悄悄消失。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怪,有时候你越是想消灭它,克服它,它越是来劲,也就是前面说的,通过心理暗示从反面起到强化的作用,这叫心理活动的逆定律。如果你不在乎它,不去和它斗争,它反而会自觉没趣而溜走,你的心也就豁然开朗了。
给第二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你的视线不能向前移动的毛病属于强迫症症状。其实不是你的视线不能移动,而是总盯住一些文字,反复地没完没了地看。可是你还想快速阅读提高效率。于是就感到了视线不能移动了。
你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症状呢?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所至。老师对你要求过高,家长对你希望过大,这是一个造成心理压力的外因。主要还是你自己性格的原因。虽然你没有谈多少性格问题,但仅从简短的来信中可以判断你是个自我要求过严,自我期望过高的男孩,或者说你是个完美主义者。
就是说,外在压力只有通过人的性格变成内心的压力才对人产生作用。至于老师强化记忆的指导,虽然在科学性上存在问题,但那只是引发你的症状的一个诱因。
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在认知上进行调节。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般来说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一旦过分,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什么叫“满意的成绩”?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对标准过高的人来说,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所以他们总是生活在痛苦之中。对于学习应有的态度是,努力了就是成功,而不是第一才算成功。因为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是,大家都在努力,但不能大家都排第一。问题是谁的心态放松一些,谁的效率就会高一些,谁的心态过于紧张谁就会降低效率。就你而言,最需要的是学会对自己多来点平常心。对学业多来点平常心,丢掉完美主义,把标准放低一些。志高同学,年轻人是该“志当存高远”,但是更应该学会平常心。这样你就放松了心情,困扰你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或化解。
此外你还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节技术。对你的毛病不妨听其自然。你越是关注视线的移动情况,越是刻意命令视线随你控制,就越会感到视线不听使唤。这好比一个皮球,你越是使劲拍它,它就弹得越高。你不理它了,它反而会自动静下来。所以,你不必刻意控制视线,不必命令视线的转移,它想在哪里多呆一会儿,就让它多呆一会儿。这样视线反而会逐渐自如起来。如果你感到还是不能控制视线,你可以眨一下眼,或者干脆闭一下眼,当视线再次注视书本的时候就跳跃前进了。
给第三个同学的心理支持:
你的所谓对大脑的没完没了地“研究”,好像是在“研究”,其实你自己并不想这样,却似乎有一种力量强迫你不得不这样,是一种强迫症症状,属于强迫观念中的强迫性穷思竭虑。为什么出现这种状态呢?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面对高考,仅凭一个中游的成绩对高考没有把握了,甚至预感到要失败。一个大家都说聪明的男孩,如何承受这样将要到来的失败?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心结置换成了现在的强迫症状,或者说,这样的强迫症状似乎给自己高考的可能的失败找到了一个借口。致至于联想到小时候的脑子的外伤,也是这样的潜在的逃避的心态。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你当然已经知道,你需要的不是去学心理学课程,你需要做得是,与其“研究”大脑,不如“使用”大脑。你既然“脑子挺好”,何不很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从今天开始,不再懒散,安心复习,做好每天能够做好的学习上一件件的小事。这样,两三个月的光景,你还会有很多收获。这是提高高考成功率的最好的对策。只有当我们对生活的压力真正有了现实的理性的认知,心结才能化解。一旦心结解开了,置换作用就没用了。于是,强迫性症状就会不消自灭了。如果还有不由自主地“研究”的时候,最好是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如此慢慢地你也就不再迷恋对大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