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收下了,这些东西都很合用,也很感谢他。”
陆春雨知道再三拒人也有些失礼,还好这些东西确实都不贵重,也确实都很合用,也就顺势给双方一个台阶下了。
陈向见她收下,心里是松一口气的。
他可不敢说,少东家再三叮嘱,一定要让小神医收下这些东西,小神医出门不便,村里能有啥好东西卖?
能为小神医解决一些不便去办的小事情,让小神医能专心琢磨赚钱的事儿,就是少东家交给他的任务了。
陈向趁机又询问了新屋装潢和作坊进度,陆春雨也没瞒着,陈向听后也没多说,就去找杨东点货,没多久就离开了。
陆春雨再次把那些东西都看了一遍,就去找老村长,喊了几个大叔到后院里帮忙,将一直压井的那块大磨放到宽檐廊下的磨架上去。
之后打了水在井边清洗那些瓷器,洗完之后又打水洗锅,烧了一锅有点烫手的热水,再把那些瓷器全部泡了一遍。
再拿了一小块干净纱布来,全部擦干后才往碗柜中放,剩下暂时不用的就送到杂房去。
回来又把蒸笼等物洗干净晾上,砧板、菜刀、锅铲、汤勺、油盐酱醋罐等也全部收拾干净,放回厨房里。
忙了一上午,等她把厨房全部收拾完,林玉璋已经过来找她了。
陆春雨乖乖地站着,由他为自己擦着汗。
看着桌上放着茶壶、茶盘,里边扣着干净的茶杯,林玉璋又是一笑,就去倒了杯茶出来给她。
陆春雨也把今天陈向拖来的东西说了一遍,喝了茶又拉着他去杂房看那些东西。
“这绿窗纱是好,夏天显凉快,眼睛也舒服,但……咱们是新屋,用银红喜庆点。”
林玉璋两匹窗纱布都仔细看了看,垂下眼睑、目光微闪地道。
新屋、小媳妇,用亮眼的银红色喜庆,岂不有新婚之意?
“好吧,听你的,今年就用银红色,明年再换绿窗。”陆春雨到没多想,只是觉得他说的话也有道理。
虽然她心里更认同绿色护眼,但新屋图个喜庆也可。
窗纱银红色、门帘、帐帘则是银蓝色,这两种颜色其实都挺亮的,但是很好看,瞧着就能心情大好的那种。
但作为帘子类,做工精致细腻,颜色均匀、亮而不艳,并没有那么晃眼睛,却将让室内变得明亮清爽。
只不过卧室家具还没到,他们现在还不能收拾屋子,但昨天陆志华说过今天还会送一批过来。
林公坳那边还有四人,预计快则明天、慢则后天就要到了。
在那之前,他们的新卧室必须得收拾出来,不然就得把书房腾出来。
只能再让陆志明带话回去,今天把卧室和书房的东西给送来。
可到底做好了没有呢?
“不若今天先将我书房搬过来吧,就在中间屋里搁着,新家具到了再放到新书房里。”
林玉璋见小媳妇又蹙起了眉在担心这件事情,想了一下连忙提议。
将旧书房里他的东西先搬到新屋这边预留给孩子的那间屋里,以后若小舅子过来住,这些东西也用得到。
等新家具到了直接放进新书房里,于他都不影响,可这么做就能在今天将旧书房腾出来。
傍晚再打扫干净,留下那张罗汉床,再把爹娘小厅上那张竹床搬来用,加上春凳,也能暂时解决后来四人的住处了。
“要是以后能让岳母也住过来就好了,家里这么多人要吃饭,没人帮手就太难了。”
“你一个绣娘,还要管着作坊里的事情,总不能每天把自己困在厨房里,又不是琢磨新吃食方子。”
而且,找别人来厨房里干活,也怕不可靠,毕竟还要琢磨新吃食方子的呢。
“可是娘还喂了那么多只鸡,咱们后院里又不能养鸡,做别的就不方便了。”陆春雨噘了噘嘴,无奈地垮了小脸。
“你说得对,还是要找人专门做饭才行,现在吃饭的人就有一桌半了,如果后面还能添绣娘,两桌是肯定有的。”
“我是做得来两桌饭菜,但若天天让我忙这个,怕也要疯掉啦,也太累人了,人家才十三呢。”
陆春雨说着连双肩都垮了下来,变得有气无力的,甚至摇摇晃晃快要站不稳了。
林玉璋好笑地伸手揽住她,却也知道她说的是事实,更是心疼。
“那就近让杨二婶过来吧,只负责三餐或是两餐,忙完就回去,拿月钱,不负责吃住,也算方便又可靠了。”
“你琢磨吃食时,就避开这三餐好了,或是哪天得空儿,就给她放假,提前说一声就是,过去杨家也方便。”
这也是第一时间想到杨家的原因了。
陆春雨歪靠在林玉璋怀里,想了想,就点了下头。
只能这样了,不过要尽量再找几个绣娘来,光目前八人就单请个厨娘,成本还是有些高了。
找个厨娘,和添个小管事没差了。
一天二十文的工钱肯定是要的。
而且……
“就怕到时爹娘怪我矫情,我和玉琪一起腾些时间来做饭就能解决的事情,甚至……娘若说这工钱给她,她来做饭,那就难死人了。”
到时工钱给了婆婆,婆婆再今天没空儿、明天忙不过来、后天直接喊她去做饭……
那时,她要不要明说工钱的事情?不会再次吵起来?
林玉璋也能想像得到她现在的为难,轻揽着她有气无力的肩膀,叹道:“那就暂时你先辛苦一下。”
“再尽量尽快增加绣娘,一个是增加出货提高赚头、一个也是这么多人吃饭,娘肯定不愿意为了这二十文钱过来了,太亏。”
“请了专门的厨娘,再让玉琪到时间去打个下手,吃饭的人多活儿当然更累,没人打下手,怕是厨娘也不愿意干呢。”
林玉璋思索着,努力给媳妇儿出主意,又想到另一个问题。
“对了,那二十个小丫头也来一些日子了,你攒下一批货后,应该能给她们腾些时间出来,让岳母教她们绣花吧。”
“这年纪应该在家也有拿绣针的经验了,只是手艺不够绣娘的程度,那就教着、练着,培养出来应该还能用上两三年。”
他的意思,就如昨天请林菁的娘在林公坳教一批新手出来同理。
但林公坳来的绣娘,都是要提供吃住的,若太过苛刻,传回林公坳就是损及自家名声了。
但若在李花坳培养一批年轻绣娘,情况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