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雨眼睛一亮,林家的绣娘来了。
四个女子,皆姓林。
见这边院子热闹,何老爷子看了一眼就将驴车直接在这里停下了。
林玉璋扭头一看,连忙过来和陆春雨走上前,先和那年长的女子打招呼。
“媛姐姐,这是我媳妇春雨。”林玉璋抱拳,随即介绍了陆春雨,到是不废话。
二十岁年纪的林媛便看向他身旁的小姑娘,笑容明朗:“春雨,久仰大名。”
她说久仰大名,想来并不是客套,一年前陆春雨能进林家门的原因,自然早就在林公坳传遍了。
林公坳是来了不少人喝喜酒的,甚至还有族里兄弟在迎亲队伍呢。
陆春雨也笑着敛手福了福,表现得很是乖巧却又毫不畏缩,毕竟这作坊是她的,若她只讲排辈儿,以后可不让人轻瞧了?
待她给林媛见过礼后,另外三人便上前给她见礼。
“春雨嫂子。”林菁、林玉湘、林彩云脸色有些别扭地喊了人。
虽说她们今年都及笄了,比陆春雨大着两岁呢,可人家是族里堂哥的媳妇,不喊嫂子还能喊妹子?
但年纪小也是事实,一时让她们有些尴尬。
林玉璋却神色自若地又替她们做了介绍,陆春雨笑眯眯地看着她们,问了好。
“既然下了车,就先到作坊瞧瞧以后要做的活儿吧,今天不用干活的,之后你们回家里去收拾屋子,先安顿下来,明天早上开始就正式干活啦。”
陆春雨也不讲废话,寒暄两句后立刻就提到正事儿,大家本来在尴尬,一听做工的事情立刻就收敛了情绪,连忙点头答应了。
就连大些的林媛都目光亮了几分,很是期待的样子。
陆春雨领着她们去作坊,主要是让她们了解一下之后要做什么工作。
这边陆大实已拄着拐杖主动上前,与驴车前的老头老太笑着打了招呼。
陆志华既是在杨山村学的木匠,还娶的是村长家的闺女,对杨山村的何家又如何不识?
陆大实与何家老俩口自然也是认得的,当下就在门前说起了话。
林玉璋又回去帮忙,陆志华和陆有财已将小厅门装好了,正搬着门去厨房。
一群小孩子这时候又跑到了陆春雨这边,因为来了几个不认识的姨姨,结果林霖一看,有些眼熟,便拉着二婶的手变乖了不少。
陆春雨于是让他一一喊人,这可不是姨姨,而是姑姑呢。
她又特地介绍了林菁,告诉何家几个小的,这可是你们四叔的媳妇哟。
于是几个小的很乖地喊起了四婶,喊得林菁涨红了脸,有些无措。
说四婶是没错,可这不是还没进门嘛。
李花坳这边的妇人们笑呵呵地看着她们,便明白了来的都是谁了。
不过知道是增加的绣娘,也知道现在缺的就是绣娘,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的利益被分割了,也就不会生出别的心思。
陆春雨并未隐瞒眼下的难题,那就是针线速度快,却因绣娘太少而出货少,长此以往就会耽搁成衣铺的生意。
只可惜,大家帮不上忙,而且也知道不合适招外面的人进来,眼下看到招来的都是林家族里姐妹,想一想也就了然了。
知道是林公坳来的,李花坳的妇人自然都很热情,心里还想着要结交关系呢。
只不过来的都很年轻,年纪大些的到不好太过热情,感觉怪怪的。
作坊就那么三间屋,看完之后又去看了小姑娘们做的绢花,大致了解了陆春雨要做什么后,陆春雨就让她们先去林家安顿。
“以后你们就住在那边家里,等我这边厨房能做饭吃后,我们就都在新屋这边吃饭,现在暂时只能在家里吃,左右是别饿肚子,你们也别太拘礼。”
陆春雨送她们出门时又小声解释了一下。
这话看似客气,林家来的姐妹们心底却微微一愣,年轻的几个还有些不解,林媛却是了然了。
“无妨,都是族里亲戚,我们也不认生的。”林媛微微一笑,看着陆春雨提醒了一句。
她们不认生,到怕这小媳妇认生啊。
没人知道林家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是想到,她们以后住在林家,是给作坊里干活,吃住如何安排,她们配合就是。
她也听说了,这作坊是这小媳妇弄起来的,那就是以后她们林公坳来的姐妹们吃用是算作坊成本吧。
见她通透,陆春雨微微一笑附和了两句,便经过了村塾,到了林家那边。
塾里刚好放学,少年们热闹地走出来,让姐妹几个扭头好奇地看过去。
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来李花坳走亲戚的。
林田氏正扶着霞儿在东厢廊下练习走路,看到一下来了这么多人,神色有些怔愣。
陆春雨只一眼就反应过来,连忙扭头朝外看了一眼,只有外婆跟了过来,她连忙往外走。
“外婆,我去找下大哥,先把姐妹们安顿下来。”陆春雨小声解释一句。
老太太还有些茫然,安顿下来不是说好的吗,怎么又去找大哥了?
这时林何氏听见动静也过来了,这边林家姐妹连忙见礼,再向林田氏行礼。
林玉璜大,自然林田氏就是嫂子。
陆春雨怕大嫂闹起来没脸,跑进塾里就喊大哥,匆匆说明原由。
“嗯,我忘了那屋的钥匙确实在你大嫂手里,我去说,你别管了。”林玉璜反应过来,也连忙往家走去。
陆春雨松了一口气,又不想这时候去对上婆媳,就往作坊里跑,让林玉琪赶紧回去,帮着大哥和外婆些。
林玉琪已经知道这几个姐姐是来做绣娘的,二嫂一说就明白问题了,连忙放下手里活儿,先赶回去。
陆春雨看了一眼其他小姑娘们,见她们虽然好奇,但在她看过来时,又连忙低头继续做活儿。
“屋里头不亮堂了,就到院子里去做啊,别把眼睛弄伤了,以后可还要学绣呢。”
黄昏的屋子有些暗淡下来,陆春雨便交代那二十个小姑娘,她们此时坐在她预留给将来孩子的屋子里,并没有去书房。
本来是没有做绢花这个计划的,突然加起来就因人手问题而不得不临时安排地方,也不是长久之计。
她还想着这间屋以后可以先让弟弟住呢,看来得另外划算地方了。
新屋前后院子大,屋子也大却并不多,既然作坊比预期需要的地方多,那就只能重新调整了。
她走到院子里再转身看向主屋,目光扫了两眼突然定在右侧,心里已有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