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也很平静地过去了,就仿佛过去的每一天那般。
恰是这天之后,第二天早上竟然出太阳了。
太阳一出,地面也被风吹干了,就仿佛这些天里的雨不曾下过似的,连风儿都变得温暖起来。
早起,陆春雨趴在窗口朝外望,不由叹了口气。
“难怪我叫春雨,不叫春阳、春花、春泥、春燕呢……”
“呵呵,你还嫌春雨不好听呢。”林玉璋手里拿着书,正靠在窗边好笑地看着她。
在她朝他翻白眼时,他忽然念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春雨扭头望着他笑,没好意思说,你是喜欢我这名字吧?觉得有诗意是吧?
这天之后,天气就一路晴朗起来了。
转眼就到了三月初十,杨家娶媳妇的日子。
如今李花坳的人都知道,这个月杨家要娶两个媳妇进门,而杜家后娘的恶行,也早被十里八村传得沸沸扬扬。
如今终于到了娶亲的这天,除了要来做客的人家,没什么关系的人都想来瞧瞧热闹。
一大早,杨东和杨南就亲自贴喜联,两个妹妹领着两个弟弟则负责贴窗花。
但这些喜联和窗花并不是林家人帮忙的,杨东自己早就考上了童生,写个对联并不是难事儿,窗花也是杨家人自己剪的。
不过陆春雨和林玉琪有被邀请过去帮忙泡茶,光杨家小姐妹显然是不够的。
而林玉璋更是在迎亲队伍里,帮着敲锣呢。
村里果然拿出了花轿,派出了力气大的几个后生来抬轿。
农家人便有花轿也不会是八抬大轿,因而派出的是四个后生,四人抬花轿上坐着一个小媳妇,便是路有些远,到也不至于多累。
但老村长还是考虑到路远的问题,多派了两个后生跟着,路上可以替一下,两人一换,六人轮流抬而不使花轿半路落地。
再加上一帮子今儿放假的少年们,还有杨东昔日的同窗们,这迎亲队伍不比当初林玉璋重新迎娶陆春雨时。
而当初林玉璋的队伍里多是自家族里兄弟和表弟兄再加上村里这帮子人。
杨家也有几个堂兄弟,再加上村里人也不少了。
这也是老村长发过话了,要让他们洼子村的人瞧瞧,咱们李花坳可不是好欺负的。
更要让杜家人看清楚,杜家闺女嫁的是什么样的人家、什么样的村子,可不是好欺负的。
当然,这也是杨家给杜鹃姐妹的体面。
两个没了亲娘、连舅家都不往来还要被后娘欺负的闺女,如今风光大嫁,也是她们的福气。
当然,老村长的态度,也是杨家的态度在先,不然谁管这么多你们的家事?
陆春雨和林玉璋吃了早饭收拾了一下,就带着林霖先过去看了看,需要帮忙的地方先搭把手。
毕竟他们住得近,这时候其他帮忙的人还没过来,他们先来总有帮得上的地方。
之后帮忙的就陆续到了,跟着去迎亲的人员也结伴而来。
迎亲路远,迎亲队伍也会早些出发。
村里也安排了四辆驴车,大家把花轿放上去,其他人都挤着坐了,驴车跑得再慢,也比自己两条腿走路要快多了。
去的路上可以取巧,等到了洼子村外头这才从驴车上下来。
把阵仗一摆,鞭炮一放,就锣鼓喧天热闹地进了村,空车跟在后头,用来拖嫁妆的。
因杜家两个继弟年纪太小,杜小山也没安排别的亲族帮忙,这安床一事竟然免了,今天一并儿随嫁妆过来。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将陪嫁家具里的婚床取消了,只准备了其他家具和小件儿木器。
但这也不能说杜家如何,都是村里人家,总有这样的先例,到不好揪着这问题来说事儿。
亲事在即,若是又闹起来反而不吉利。
何况有林玉璋成亲先例,陆家就没有陪嫁婚床,因此杨家也没在意,只把自家的屋子家具都擦抹干净、收拾整齐了。
只要媳妇安稳进门就行。
迎亲队伍热闹地走了,陆春雨也帮着清洗茶杯、村里也有两个嫂子过来帮忙,她们的活儿就轻松多了。
杨家小闺女杨莲带着杨北和林霖在院子外头玩耍,手里都拿了花生糖在吃。
陆明月也同着哥哥来了,林霖看见他们顿时开心地跑过去,很是亲昵地拉着陆明月的手,喊着要玩丢沙包的游戏。
陆志安找到写人情簿的地方给了礼钱,这才过来找姐姐说话。
陆春雨知道娘让他们兄妹过来做客,也是出来玩耍一回。
毕竟平时小妹都在家呆着并不在村里走动,弟弟又专心读书,小小年纪都闷在家里头也不好。
因而,陆春雨笑着让弟弟也去找同窗们玩耍。
而洼子村那边,迎亲队伍热闹地进村之后,就有许多村里人尤其是村子娃子们一路相随看热闹。
杜家那边今天也是村长安排了人帮着张罗。
后娘一大早就坐在门前骂天骂地骂杜小山,摆明了要闹事,随后就被村长喊人绑了起来、堵了臭嘴关到了村里牛棚去了。
所以杨家迎亲队伍来到杜家时,杜家莫名祥和,招待他们喝糖茶的都是村里妇人。
杜小山最近也有些恼曾氏的恶毒。
闺女再怎样也是他的,如今亲事已定再闹又有啥用?没的污了名声,最后还不是自家难看?
因而,对村长带人绑了曾氏赶出门回避一事,他也没意见,也由着村长安排的妇人来家里张罗。
至于那些糖茶、瓜子花生红枣百合红糖什么的,也都是他拿了钱去杂货铺买回来的。
清点了一应嫁妆,虽然不多,但也勉强过关了,此时都摆在院子里头。
村里人家也多多少少送来一些添妆,一把梳子、一把剪刀、一只针线笸、一块帕子、一只木簪、几文或一、二十文钱……
如此这般的小礼,耐不住送的人多,到也装上了大半筐,当然那些钱都另外收入荷包,杜鹃随身小心放着。
易何氏从自己的绢花盒里挑了两对合适小媳妇戴的绢花来,又包了二十文钱,做为添妆一大早也送给了杜鹃。
杜鹃知道亲事能成,易何氏和林家人都帮了大忙,起身行礼,谢了又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