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陆春雨说的那些话,似乎都在道理上,村里人也纷纷帮着说,又有宋夫子表了态,村长和耆老们也在场。
杜小山确实心里松动不已。
他原本是想多拿些聘礼,为自己两个儿子将来读书谋个出路,闺女大了总要嫁人,去了大户人家喝香喝辣也没啥不好。
而考科举什么的他不敢想,只是村里也有好多个童生了。
杨东就是个童生,在镇上做帐户,工钱不错。
他觉得自家两个儿子至少也能考个童生,若能考个秀才自然好,若是不能,以童生的身份找活儿也容易、工钱也高。
因而他没觉得自己是错的。
但现在被个小丫头说了那么多,件件都是能让他内心不安甚至恐慌的事情,这后果……他确实有些害怕。
他不敢冒险。
当他这么想的时候,四周传来的声音会桩桩件件、字字句句都敲打在他心上,让他越发后悔听信泼妇的话。
万一鹃儿和二妮真的被王牙婆卖去镇上给大户人家当妾,却不肯回娘家,也不认他这个爹,甚至想害弟弟,可如何是好?
父女、姐弟本是一家亲,如今却生了怨、结了仇,可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都怪妇人无知,听信了王牙婆的话,不然今儿我们与杨家的亲事就能顺利定下了。”
杜小山用力推开还在猛捶自己的妇人,这失神心乱之际,又被她照着头捶了好几下,吃痛的人也忍不下脾气,于是抬脚又踹了几脚。
再看地上灰头土脸、毫无形象的妇人,突然又想起刚才小姑娘说的那些话。
“下半辈子你靠谁?靠这模样身段都不错、还很年轻的婆娘养活你?”
确实,当他发妻去年两年后,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这个曾氏。
曾氏年轻时也嫁过人,却是因生不出儿子而被原夫家赶了出来。
他瞧着她温婉和气,说话声儿不高又细心体贴,模样身段确实好,一时心动就娶了,还给了曾氏娘家五两聘礼。
曾氏进门并没带随她一起被休回娘家的闺女,说是要专心替去世的姐姐照料闺女,这让他很感动。
曾氏进门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这让他喜出望外,而曾氏也喜极而泣,说她在原来夫家就是因为生不出儿子而被休的,如今生了儿子死而无憾。
当时他听了很感动,也很欢喜曾氏给他生了儿子,老实人有子万事足。
那时他的两个闺女也很高兴,鹃儿还说有了弟弟,将来她们姐妹也有人撑腰,不怕被人欺负。
没想到隔了一年,曾氏又给他生了个儿子,一下添了两个儿子,可把他高兴坏了。
而曾氏却渐渐失了本性,人变得越来越挑剔,脾气越来越大,对他都时常大嗓门骂着,更别说他的两个闺女了。
自然,家里活儿也全交给了两个闺女,因为曾氏要带着两个儿子不得空。
去年底鹃儿及笄了,上门提亲的人家多了起来。
曾氏却天天埋怨,说大儿启蒙了,小儿也快了,束修都不够赚,哪里来的钱贴补嫁妆?
年关时王牙婆来村里走动,她就生了要卖闺女的心思,因她是后娘,当时被村里人给拦下了,又喊了他来告状。
他头回与曾氏吵了一架,但之后曾氏天天时时刻刻在他耳边念叨。
王小二过年,越过越没钱。
过完年就要开学了,束修又要许多钱,一家大小还要嚼用,也不能喝水管饱。
再过两年就是两个儿子读书了,要许多束修,还没钱买笔墨和纸张,总要读个十年才行,不然如何去考童生?
这闺女也大了,光吃饭不生钱,还要赔一笔嫁妆出去,嫁了好婆家会不会记得娘家爹和弟弟,可真是不好说。
他被这妇人天天诉苦哭穷念叨着,心里也是烦得不行,但眼下难处也是事实,这个年过得很是发愁。
结果正月初二,曾氏借着回娘家的机会又找到了王牙婆,初三上午,王牙婆就来了洼子村,准备交钱带人走。
姐妹才知道自己要被卖掉了,哭求着喊爹救她们,他在那一瞬间却迟疑了,那些日子里曾氏说过的难处,全都涌入脑海。
但大闺女突然跑了出去喊人救命,他也没有阻止,那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只觉得这就是命,只能听天由命。
然后杨家的人就来了,原来杨东常在外婆家走,与大闺女是认得的,他要提亲。
之后的事情,都是曾氏在张罗,他满心希望,若能说到杨家也好,杨家日子不差,两个闺女将来有靠,聘礼也不少,两个儿子读书也有钱了。
只是没想到最近王牙婆又来了村子里,在找适龄的闺女。
说是镇上有大户人家主母想买个小妾伺候当家的,年纪也不算大,若进门生了儿子,以后吃香喝辣日子可好过了。
王牙婆还说,若是这桩媒做成了,以后她也要多给村里闺女牵线寻好姻缘,嫁到镇上过好日子去。
一时也有人家心动了,但最后冲在前头的还是曾氏。
曾氏说,这又不是卖闺女,也不是去受苦的。
女大当嫁,宁为大户人家的妾,也莫为贫寒人家的妻,老话说得好,贫贱夫妻百事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若手头没钱,穷家妻的日子得有多难捱?
若上头婆婆当家,还得看人脸色、被立规矩,若不得婆婆欢喜,若一举不能生出儿子,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
难道像她这般,最后带着闺女被休出夫家吗?
曾氏的话让他很是触动,或许这也是命,若是生不出儿子难逃被休的命,那还不如一开始选了有钱人家呢。
于是,他便任由曾氏去折腾了,今儿见杨家人来,也是打定主意不开口,让曾氏拒绝了杨家的亲事。
却不想……
所有人都在骂杜家吃相难看,都在劝他打消嫁女做妾的念头,接受了杨家的亲事。
而曾氏此时,早已没了当年那温婉和气的模样,凶悍混帐得不知所谓。
他松了口,同意了杨家的提亲。
依照正月时当着村长和耆老还有许多村里人的面儿说定的事情,下聘、写婚书、定婚期的事儿就一下变得顺利起来。
本来正月里约定后,杨家就拿了姐妹俩的八字回去,找人合了八字,至于八字合不合,结果却是不对外说的。
这就是一个仪式流程罢了,难道八字不合就不娶了?
杨东自己喜欢,杨东二十了,身为杨家长孙,他的态度是会被整个杨家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