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嫂回娘家了还没回呢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二嫂身子不爽利,我让她歇着了。”
林何氏白了林玉瑛一眼,“再说你二嫂是家里年纪最小的了,你好意思让她撑着病体来给你做饭?”
林玉瑛撇着嘴很不高兴,却只敢在心里嘀咕,她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陆春雨占着她二嫂名份时,咋个不说自己年纪小呢,若她二哥娶的是个及笄闺女,这会儿都能添丁了。
“赶紧的,别以为嫁到了大户人家就可以把厨艺忘了,做菜手艺好,时常下厨给自己夫婿做两道下酒菜,也能让夫婿高兴呢。”
林何氏见大闺女不情不愿的样子,想到儿子说的话,心下也是担忧起来,但也没骂她,只是阐明利弊。
“我到是做过一次菜给他吃,结果他吃完却说他开酒楼的,吃啥没有,让我不用那么辛苦了!”
说起这个,林玉瑛眼泪都控制不住涌了出来,连忙抬手去抹,一脸委屈。
“可不就是你厨艺不好被人嫌弃了?”林何氏一听也很生气,气的是闺女拎不清问题在哪里。
“你瞧瞧你二嫂,她做的菜好,唐哲还不让她写食方出来呢,还专门请她到县城去和酒楼厨子们一起琢磨新菜方呢。”
“昨晚唐哲说酒楼新菜过年赚了不少,你耳聋呢没听见?你不知道一个好女人就要上得厅堂、进得厨房?”
“是是,你的好媳妇上得厅堂进得厨房,那你找她去呀,我没用不也是你教出来的,你骂我干啥!”
林玉瑛被娘骂得一张脸涨得通红,仿佛被踩到痛脚了一般。
“哼,你真是没救了!”
林何氏见她嫁了人还是这么不懂事,油盐难进得让人生气,最后也懒得说了。
“你自己的路自己走,好自为之吧!”
当初死丫头不也这么说过么,她这当娘的也是爱操心。
林何氏气得走路带风地离开了,林玉瑛坐在炕边委屈地抹泪,心里对陆春雨恨意难平。
还专门请去县城与酒楼厨子琢磨菜方?
她怎么不知道!她一点风生都没听到过,这算什么啊。
想到那时县城关于陆家的事闹得风风雨雨,而她刚出了趟门,结果被婆婆禁足在自己的小院里不能出来。
而那时她刚提了一嘴,她知道陆四海后人是谁,就被婆婆训了,夫君也差点翻脸。
原来,这一切他们唐家早就知情的,只是防着她呢,怕她坏事儿?
原来她才是唐家的外人呢,她在唐家的份量还不如陆春雨半分呢。
手指都快将帕子绞烂了,好久之后,林玉瑛才渐渐平复了激动的情绪。
为了自己的将来,她也清楚现在不是闹腾的时候,她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现在绝对不能让唐哲嫌弃。
西厢,林玉璋把汤婆子塞在陆春雨手中,还想给她扯被子搭在身上,被陆春雨没好气地推开了。
“好啦,又没下雪,再说就要立春了,炕还烧着呢,有汤婆子就够了啊,大白天捂被子像什么样儿呢。”
“你赶紧去书房忙你的吧,我好多了,能照顾好自己的,若是累了我再睡觉就是了。”她笑着赶人。
见她眉宇间确实有丝疲倦,但也确实比往日多睡了不少,有心想让她现在就睡,又怕她不耐烦了,只好答应了。
“记着自己说过的话,好生照顾自己。”
“知道啦,你快过去吧,你也许久没练字了,读书累了就写字、写字累了就读书!”
总之别一直惦着她这边,有事没事往这边跑。
林玉璋听出了她的嫌弃,没好气地抬手捏了一下她鼓起的脸颊肉,在她的瞪视下赶紧走了。
再不走怕她扔枕头。
书房那边,唐哲拿了坐垫坐在罗汉床那边,正在小几上打着算盘,离他不远搁着火盆。
虽然没有烧炕的屋子暖和,但总算是没有屋外冷了。
林玉璋想到小媳妇的叮嘱。
这会儿他确实没心思读书,到不如写字来沉淀一下,于是搬了张方桌过来,也搁在火盆另一侧。
如果他要写字,书桌搁在窗前就离火盆远了,到时必然会让唐哲心里过意不去,现在搬了方桌过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再搬来椅子,调整了方位,可以随时伸出左手去烧火。
他又拿来炭篓,往火炭里再添了一层新炭,让火烧得更旺一些,门只是虚掩着,可以透气通风。
“这样也挺不错的。”唐哲抬头,看着林玉璋开始研墨铺纸,就知道他要写字了,不由笑道。
“嗯,不用太暖让人昏昏欲睡,也不会太冷而手指发僵,冬天我们在塾里也是这般,四角留空了烧着火盆。”
“桌子附近却是不搁火盆的,也怕学童们不慎受伤,只要屋里有丝暖气就好了。怕冷的也会抱着汤婆子,便是外头下着雪,也不会冻着。”
林玉璋笑着说起他们农家读书是怎么应对冬天的。
唐哲对这个到能理解,笑道:“县城私塾里到是没人抱汤婆子,家境好的都带着手炉,出门也会系上斗篷御寒。”
“除了像你们这样在角落搁火盆,课室中间会空出一条宽走道来,也会摆上炭笼,就是像铜鼎那样里边烧着炭,扣上盖子再在外头置一个木笼,防止靠近烫伤。”
唐哲知道林玉璋心胸坦荡,也就不会顾虑什么的说着县城里私塾冬天的读书情况,纯粹只是提供一点见闻。
林玉璋确实没多想,只是有些羡慕地感慨。
“这样确实暖和又安全,在村塾里边很难实现,我们烧火盆多是添的好柴,可供不起那么多炭。”
“村塾束修低,能供上火盆已是不易。”唐哲由衷佩服得很。
他知道林家村塾与许多村子的村塾都是差不多情况,束修低,还经常奖励学习努力的学童笔墨纸张,冬天提供茶水、冬天提供火盆。
但若不管这些,读不起书的人家会更多,而多读一年就多认识许多字,也就多些出门找活儿的机会。
一个识字多会算帐的伙计,是容易找到活儿干的,这样的村塾培养的不只是考科举的人才,更是培养了村中子弟的谋生本事。
农家子弟多,不需要所有人都在田里忙着,只要农忙时能回来就好,农闲时多外出做工贴补家用。
这份心意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