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林田氏保证,林玉璜也不想再说什么,免得她又怨上他,回头还得埋怨半天,也伤了夫妻和气。
于是他笑了笑,又叮嘱道:“那你看着些,毕竟你是大嫂,如今都是为了家里、为了玉瑛亲事,你不挑大头,让别人怎么说呢?”
“知道啦,你快去塾里吧,孰轻孰重,我拎得明白的。”林田氏只得再次保证。
她心下也是懊恼不已,如果不是刚才她阻止孩子同着去买菜,兴许就不会被夫君盯着说了。
做事不做事,她真心觉得就没什么事儿,厨房里活儿,能多少呢,何况还有二房和小姑子在呢。
怕耽搁陆春雨绣花赚钱?
说得好像陆春雨赚了钱会交公帐、会分给他们一样。
林田氏心里不满也有这样的原因在,只是不好说出来罢了。
村道上,陆春雨牵着林霖一路快步,林霖要小跑步才能跟上二婶的脚步,但他知道赶时间,也不喊累,只管跑着。
然而陆春雨却没有先去村口,而是转去了药庐。
药庐里只有李郎中在。
一问才知道,李老郎中出诊去了,正是去治那个病人,参透了陆春雨的治疗方案之后,这几天都有跑去。
对方家境不好,对治疗是一脸愁苦,但病情有没有恶化,病人自己清楚,照顾他的婆娘当然也清楚。
直到李老郎中说,扎银费收费折半,出诊不收钱,药钱得给,这是明面儿的成本,还不上可以稍微欠一欠。
这话,也是在确定那一家人本份正直,才说得出来,不怕人家故意拖欠不还。
因为最大的原因,这次是李老郎中自己跑去主动要求治病的,并不是病人家求医治。
这病主要得靠扎银针来疏通筋络血脉,吃药反而是辅助,最花钱的地方折了半,治病成本当然也少了许多。
又还能欠一欠,孝顺的儿子首先就同意了。
他们还给李老郎中跪下磕头,感谢老郎中医者仁心,为治病而不是为赚钱,这是救人一命的活菩萨啊。
李老郎中心下也是感慨万千,只是不能说出来,这银针术也不是他本有的,也是有高人教了他,才让他有机会来救人的啊。
他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别人可以无偿教人,他又如何不能以治病为主、赚钱顺便?
陆春雨在郎中父子眼中,早就是与众不同的,如今更因为这两个病例,而更让他们刮目相看。
在读懂了治病方案之后,陆春雨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就是高人,深藏不露的小高人。
若能把这一例病人治好,对以后类型病情,也是一大突破。
他们实力突破了,病人被治愈的机会也大了,皆大欢喜。
陆春雨没在药庐多呆,了解了那病例的情况,又与李郎中在陶人那儿把银针各施展了一遍,交流了心得之后,就带着林霖要离开。
林霖正和李善宝在玩耍,一时便有些不情愿走。
陆春雨就道:“那你在这儿玩耍,我走了,还要买菜、还要做饭,都没有人帮我呢,好可怜哟……”
说起来确实可怜,林霖一下就想起来自己本来的任务,他是来帮二婶的,连忙跑去把扔在地上的小背篓捡起来背上。
“二婶二婶,我们快走,去买菜,我帮你背着!”小家伙又蹬蹬地跑过来拉陆春雨快走。
李郎中出来继续晒药,见状不由笑道:“林家真心帮你护你的,怕就这一大一小了,之后可还有得你忙呢。”
李郎中只说了这么一句感慨的话,也没多说。
但是陆春雨却明白过来,郎中父子其实是知道一些林家实情的。
这个也不难理解。
但凡是林家那些人多体谅小媳妇年轻小的,现在出来赶时间买菜的,就不会、也不应该是陆春雨,而应该是林田氏。
林田氏当初临盆在即,喊了接生婆与郎中,这家里不有个厉害的医者在呢,怎么不出手?
显然关系并没有大家想像的和睦,不敢出手。
陆春雨虽是媳妇,但年纪却是林家除了两个孩子以外,最小的了。
不只这次,以前许多次,看到出来买菜、忙来忙去的都是这小媳妇,反而林家两个闺女很少出门。
再加上别人不知、郎中却知的几个月前,林玉璋病情几次反复,就是被林玉瑛气的,因而他们心里清楚,林玉瑛是个厉害角色。
如今林玉瑛说亲了,未来夫婿都亲自登门提亲,这份体面与荣耀,如今村里人还在热闹地传着、议论着。
李郎中他们在药庐又如何没听过?
说陆春雨接下来还有得忙,那也是很明显的了。
这才提亲,后头还有下聘、备嫁等诸多事情呢,林何氏忙起来后,首当其冲跟着忙的当然是媳妇呀。
陆春雨笑了笑,也不能说林家人如何,只道:“女大当嫁,嫁了也好,虽然干活的人少了,但事儿也跟着少了,总是好事儿呢。”
这么说,也就意味着刺头出了门,嫁得远了,家里反而得了安宁。
李郎中猛地挑眉,觉得心中猜测被证实了,又哈哈一笑,手指着陆春雨道:“是你这丫头,总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快忙去吧。”
这话……也就是相信陆春雨并不是表面出来的这般乖巧老实,厉害着呢,不管是医术上问题、银针术,还是为人处世的精明。
心若江河大海、心若山川深渊。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她。
陆春雨微微一笑后敛手一礼,就喊了林霖跟上,一路上,陆春雨都牵着林霖小跑去村口。
大家见他们在跑便觉得奇怪,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赶着去买菜,因为回家还要绣花,不想耽搁时间。
不少人都知道陆春雨绣花卖去镇上绣庄了,也有人问价,以前陆春雨肯定不愿意多说的,后来也就一副“我悄悄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的姿态,小声说了价钱。
一两八。
这可不是小赚头了。
陆春雨这么说,也是让村里人知道她的价值,可别让林家轻视了她的价值。
当然这价钱也是村里人羡慕不来的,毕竟她绣的大件儿,绣艺好才卖得起价。
一般绣娘没这手艺,根本驾驭不了这么大的绣图,很容易绣糊了,去了成本还卖不起价。
再加上农家人总有琐事儿在忙,也不能像陆春雨这般长时间专注地坐在绣架前。
因而她们和原来的陆方氏一样,更乐意绣个二三十线、三尺见方的小绣品。
一个月绣得了两幅、三幅的,都是不错赚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