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东战事还处于拉锯阶段的时候,刘和便开始针对气势汹汹的河东袁绍布局。当时袁绍正以卷席之势接连攻下了上郡和河东两地,引得各路势力纷纷侧目,就连关中的李傕和郭汜都震动不已,纷纷派人来跟袁绍联络。
刘和的布局,一开始显得有些松散和杂乱无章,似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什么章法和要领,但等到袁绍三路兵马围攻河内的时候,威力却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回头再看,才会发现这样的布局更加高明,因为无法被人察觉,所以更显高深莫测。
先说冀州方面太史慈、鲜于辅和青州田楷一起发动的突然攻击。
冀州原本有四郡、五郡国,黄巾混乱结束之后,朝廷大范围地裁撤郡国,原来的这些郡国便改置为郡,因此冀州便有九个郡。冀州向北渡过易水便是幽州,向西翻越太行山脉则是并州,向南渡过黄河是兖州,向东南方向则与青州的平原郡接壤,向西南翻过黑山则与司隶地区的河内郡接壤,向东则是茫茫渤海。
酸枣会盟之前,冀州归于韩馥治理。酸枣会盟之后,袁绍被董卓安置在渤海郡,没过多久袁绍便与公孙瓒暗中勾连,一起对付势力根基不稳的韩馥,眼看韩馥就要将冀州让给袁绍的时候,刘和横插一杠子,阻止了这件事情。之后,冀州便被几路势力分而治之。再后来,刘和收拾了公孙瓒,将公孙瓒控制的冀州三郡夺了过来,冀州便成了南北分治的局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刘和实际控制着冀州北面的中山、河间、渤海、常山四郡,以及巨鹿郡和赵郡的北部,安平郡的大部分,而袁绍则控制着魏郡、清河郡,赵郡的大部分,巨鹿郡的南部,以及安平郡的小部分。
在这期间,不少人屡次建议刘和出兵南下,将袁绍所占的冀州之地全部夺过来,但刘和总是以时机不成熟为由而不采纳。实际上,以刘和当时的实力,如果全力攻打袁绍,提前拿下整个冀州也不是很难,但刘和却是将主要的兵力投放在了幽州的西北和辽东方向。
刘和之所以不急于将袁绍从冀州赶出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刘和觉得北方的胡人才是大汉的真正威胁,至于内部的各路军阀,就算暂时割据,但各家在治理自己的地盘时基本上还是会把普通百姓当人看,而不是当成两脚羊一样对待。也就是说,刘和是站在汉民族与外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个高度来思考和布局,所以他可以容忍袁绍占据着冀州南部这个局面。
二是刘和不愿意过早地与曹操这个猛人直接对上。冀州向南过了黄河就是兖州,刘和如果将袁绍从冀州赶走,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可能就要提前发生,只不过原本的主角会从袁绍换成刘和。
刘和在军事上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众多、机动力强的骑兵,二是利用坚固防御工事进行防守反击。但这两样优势在面对兖州曹操时,就要大打折扣。
首先,北方的骑兵一旦南渡黄河之后,因为兖州地区山地和水网的限制,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其次,如果刘和早早地拿下冀州,就会刺激曹操提前准备,在靠近黄河的沿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这样刘和在以后对上曹操的时候,就要面临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最后,刘和如果过早地将袁绍赶出冀州,就要大规模地征召士兵防守地盘,而一旦扩军就会影响到刘和在幽州推行的经济增长计划。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刘和一直忍耐着袁绍在冀州搞东搞西,顶多是在青州田楷危急的时候,让鲜于辅从侧面进行牵制,却未曾真正与袁绍的部队交手。
但是,不交手,不等于不想交手,更不等于不敢交手。太史慈和鲜于辅两人闷在冀州好几年,眼看着赵云、张郃、徐荣、鲜于银和徐晃在北方东征西讨,频频建功,虽然嘴上没有怨言,可心里也着急的很。
原本袁绍是以冀州防守为重点,光是邺城附近就布置了六万重兵,如果再加上清河和赵郡的兵力,差不多有十万之多。振威营和振武营加起来只有四万兵马,所以太史慈和鲜于辅一直隐忍不发,只在暗中默默关注着冀州南部袁军的一举一动。袁绍在冀州屡次努力,想要扩张地盘,都被刘和制止,无奈之下只得将突破口放在并州。
等到袁绍率领冀州一半兵力进入并州之后,留守的兵力便只剩下五万人,一直等待机会的太史慈和鲜于辅不约而同地向刘和请示,想要饮马黄河。
刘和觉得整顿冀州的时机基本成熟,于是给太史慈下令,让他先跟黑山张燕联系,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将留守邺城的淳于琼解决掉。
太史慈接到刘和的命令之后,很快就与张燕取得联系,在成功说服张燕出兵并州之后,太史慈便着手对付冀州留守的袁军。太史慈先给驻守渤海的鲜于辅去信,建议鲜于辅将兵马暗中调动至安平境内,接着又给青州平原郡的田楷去信,让田楷故意在靠近清河郡的地方与袁军制造摩擦。
鲜于辅接到太史慈的书信之后,知道这是攻打袁军的信号,于是将部队分成三路,悄悄沿着绛水逆流而上,抵达了安平棘津城,然后埋伏在这里,等候太史慈进一步的动作。
田楷与太史慈虽然互不隶属,但当初振威营和振武营在他被袁绍“修理”的时候曾经出手相助,加之这次太史慈请田楷对付的便是老对头,所以田楷欣然接受了太史慈的请求,派出五千兵马从平原进入清河境内,接连攻占了几座县城。
留镇魏郡的淳于琼,是袁绍麾下资格最老的一个都督,他的地位不仅高于颜良、文丑、麹义、高览这些武将,也比田丰、许攸、逢纪和郭图这些谋士要高。当初袁绍还在洛阳时,淳于琼便是袁绍的铁哥们,与袁绍、曹操等人一起被汉灵帝擢升为“园八校尉”西。袁绍前往并州时,将冀州的大小事务托付给淳于琼和郭图、逢纪等人,其中淳于琼主要负责军事,郭图和逢纪则主要负责政事,同时兼顾给淳于琼出谋划策。
在袁绍看来,自己留在冀州的班底和兵力应该可以应付各种突发事情,但他却没有想到逢纪和郭图两人其实貌合神离,而淳于琼对于逢纪和郭图两人的指手画脚也是很不感冒。
当田楷进攻清河的消息传到邺城时,逢纪建议淳于琼暂时不要出兵增援清河,等进攻河内的部队收回来时,再去理会田楷,郭图却是完全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对于田楷这种挑衅的举动,必须要尽快从重地打击,不可姑息养奸。淳于琼被两个军师吵得头昏脑涨,便做下了一个两不得罪的决定。他给驻守巨鹿和安平的部属下令,让这两路部队向着清河靠近巨鹿和魏郡的界桥一带集结,静观田楷接下来的动作。
巨鹿和安平的袁军移动到界桥附近后,太史慈立即率领振威营突入大陆泽以南,截断了这一路袁军后撤的道路。淳于琼察觉了太史慈的意图之后,急忙从邺城出兵,想要替界桥附近的袁军解围,结果赶往界桥增援的部队在半路上遭受到鲜于辅率领的振武营袭击,全军覆灭。
鲜于辅吃掉这部增援的袁军之后,与太史慈和田楷两路兵马一起合围,将界桥附近的近万袁军死死围住。
到了此时,邺城只剩下一万兵力留守,而太史慈和鲜于辅出动的兵马却超过了三万,如果加上田楷进入清河的部队,围困界桥的总兵力达到了四万。淳于琼不敢再从邺城派出兵力救援界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围困在界桥附近的一万部队,因为粮草断绝,最终向太史慈和鲜于辅集体投降。
太史慈和鲜于辅收拾了界桥这股袁军之后,并不着急攻打邺城,而是细嚼慢咽地将邺城北面所有被袁军占据的城池全都吃进肚里,这才意犹未尽地朝着邺城而来。
淳于琼做好了依托邺城进行死守的准备,虽然太史慈和鲜于辅出动了三万兵力,但他还是有信心守住邺城,直到进攻河内的高览部回援。
然而,令淳于琼失望的是,太史慈和鲜于辅根本就没有打算硬攻邺城,他们只是将部队驻扎在邺城的外围,分明是想跟邺城内的袁军来一场持久的围城之战,直到城内守军把所有粮食吃光,才会发动最后的一击。
面对如此冷静耐心的对手,淳于琼彻底无法淡定了,就连逢纪和郭图都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化解邺城的危机。淳于琼无奈之下,只能向进攻河内的高览发去回援的命令,同时还向河东的袁绍发去求救和认错的书信。
太史慈和鲜于辅早已商量好了,他们的目标不是围攻邺城,而是进攻河内的高览部,所以就算发现了淳于琼从邺城往外派人送信,也没有捉拿,而是故意放这些报讯的人顺利离开了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