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然知道我与刘表并非简单的主仆关系,为何还想试图说服我?你可知我完全可以假意归顺你,但实则一步步将你引入万丈深渊?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难道你就不怕我是下一个苏秦么?”
看到的听到的已经足以证明眼前这人的确想要让自己为其效力,自然也没必要再继续弯弯绕绕。
“苏秦死间意在为燕图强,但当今天下之局势与彼时无关,这天下未有列国豪强,多为一城一池之地,即便如吕布之流,也并非不可动摇。孔明先生以苏秦说事,很是不妥。更何况我相信孔明先生不会因为一个不怎么近的亲戚就失了自己名垂青史的机会。”
“如今天下之乱世,能不被淹没在黄沙瀚海之中已是大幸,又何来名垂青史一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天下一统之日,定时重修正史之时,我相信孔明先生胸怀天下,定不会因一人之死而弃了这拯救苍生万民之鸿鹄大志。”
自己此前用的计策都是些小聪明,都是前菜,李凌知道,从现在开始,才是能否说服诸葛亮的关键时刻,以诸葛亮的志向,定不会因为一个刘表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其实,刘表死了,对于诸葛亮来说还是件好事,他可以真正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找一个看得上自己同时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主公。
李凌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诸葛亮相信,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个人,便是这样一个他想要找的人。
“拯救苍生万民又岂是说说而已?更何况眼下你也不过只有一城罢了,此城尚且危机重重,你又谈何天下?”
“凡事皆有始终,纵观悠悠华夏,千古基业皆由一城一池始之。今日我只有白起、典韦、夏侯婴三人,无兵无卒尚能拿下高平,假以时日,扫平六合又有何难!”
将碗筷放到一旁,正了正身子,李凌不是目空一切的人,他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
“这高平,你真以为完全姓李了?”
“刘表三城以高平为首,手下能臣良将皆在此城,但蔡瑁、黄祖、王威已死,黄忠、伊籍皆归顺于我,又有李严整肃此城,高平局势已定,其余二城又有何难?不止是这高平,我看刘表旧部已经皆可视为囊中之物。”
本来只说高平,但李凌直接把另外两座城也算了进去,这其中就包括诸葛亮治下的朐县。
谈天下大势,当然也不能忘了眼前之人,李凌话里的意思非常明显,他志在天下,刘表是完了,若是诸葛亮还不归顺,便和蔡瑁、黄祖等人一样。
诸葛亮自然能听出李凌的意思,面对李凌的人身威胁,其实诸葛亮倒也无所谓,但真正让他感觉震惊的是,不止是刘表死了,居然连蔡瑁、黄祖也死了,不止是李严降了,连黄忠老将军居然也降了!
自己这才走了两三天的功夫,怎么高平城内居然就发生了这么多的乱子?
“杀区区几人便可得一城,也只能针对这种小地方,况且这般伎俩一次两次尚可,待到日后怕是难如登天。更何况,你有一城还无所谓,假以时日,不要多,等你真正收了刘表三城,天下皆知有你,而你的手段自然也会为人所知。那刘表无能,不足以对周围构成威胁,才得以苟且偷安。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你以为刘秀会放过你?不说那刘秀,就以吕布对典韦的恨,吕布又岂会放过你?与此二人相抗,即便你有三城,也无异于以卵击石。”
诸葛亮开口便字字珠玑,直指李凌现在最大的危机所在,毫不避讳。
“我相信孔明先生应该很清楚刘表之所以能一直苟且偷安,绝不仅仅只是他的无能无法对其他人构成威胁,而是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刘秀与吕布之间,总共只有两人,一为刘裕二为刘表,刘裕彭城已破,不管是刘秀还是吕布都不敢轻易进攻高平,因为高平便是这两大势力的中间缓冲地带。我相信此前刘表之所以没有展现出野心,也定然是孔明先生看出了其地势的重要性,才故意采取的策略吧。刘表之所以没有吞并刘裕,并非其私交,而是因为吕布喜兴战火,刘秀相对沉稳,所以这刘裕便成为了刘表的缓冲带!”
说穿了刘表此前的策略,其实也就等于解答了刚刚诸葛亮的问题。
“但那也只能是偏安一隅,这恐怕与你之前所说之天下相去甚远吧。”
正如李凌所说,刘表此前的策略就是自己制定的,所以诸葛亮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弊端在什么地方,这样虽然能够偏安,但却永远无法做大。
“偏安一隅?我看孔明先生是在开玩笑吧?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的确可以偏安一隅,但又能偏安多久?如今之天下乱世,各路枭雄皆在东征西讨,此消彼长,高平南北两侧不管是那刘秀还是吕布,只要能腾出手来,势必要发生争斗,那时,夹在二者之间,就不是偏安了,而是给自己直接找了一块坟地!”
“你既然知道这样,那为何还要这般说辞,莫非是要羞辱在下?”
前一段话说的还是自己此前采取的策略,下一段话就直指这策略看不到的最大危机,关键问题是自己此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
李凌这般说辞,直接让诸葛亮很是难堪,还好这议事厅里只有他们两个人。
“非也非也,眼下孔明先生此前之计策乃是唯一解决之道,既然是唯一解决之道,那便是正确的,又何来羞辱一说?只是这条路走得太窄,需要及时破局才好。”
“破局又岂是说说而已。”
提到破局,诸葛亮就很是头疼,他也知道想要争霸天下,务必尽早从这小小的高平走出去,可南北两侧皆为实力雄厚之人,走出去谈何容易?
“不,破局之机,其实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