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3)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未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未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3.饮茶养生怡然自得
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出生于1910年,毕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唯一健在者。虽年过百岁,但仍担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他在2010年6月出版的“老同志之友”杂志上发表了“人生与茶”一文,对人很有启迪。文章 清、和、静’。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章 清、和、静,这是我提倡的中国茶礼,也是我奉行的晚年生活哲学”。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其实人生亦如茶,苦涩中蕴含着甘甜,一道浓酽,二道清醇,三道趋淡。只有静心品茗,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味到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自古以来,我国佛家弟子就特别注意禅茶的养生,在品茶的过程中参禅,参透佛经,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现代人也开始重视禅茶的养生,唐代诗人卢全说饮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清风生”。佛家弟子每日打坐参禅、素饭素菜,却身轻体健,禅茶能稳定情绪,有助于抛弃一切烦恼和妄念。从养生角度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不良情绪,扰乱心神,致气机紊乱,因此控制不良情绪也是养生常修之道。
茶能平衡心态,它的味道是平淡中带幽香,饮茶常使人心境像茶一样清雅、平静、没有私心杂念,养生之要在于养心,心态平衡让人保持一种清醒状态,有益身体健康。
茶的自然清新的味道,容易使人进入安静淡定的状态,提升境界,佛家弟子静坐参禅之前先品一杯茶,进入静修状态,精力集中参悟佛经。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使人体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干扰,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力。
《本草拾遗》中也称赞:“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一是解毒。茶能杀死胃肠黏膜里的细菌,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古代神农尝百草,中毒后就是通过咀嚼茶叶得以解毒。经常吸烟喝酒的人,也可以通过常喝茶水来解毒。二是提神健脑。茶中有******,能兴奋大脑皮层,振奋精神,消除疲劳。三是保护牙齿。茶中含有氟,能防龋齿,且对牙质有脱敏作用。饭后用温茶漱口,对预防牙病有利。四是增进食欲。茶能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多,加快消化吸收。五是降血脂。绿茶可扩张心脏血管,改善心肌供血,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等,经常饮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六是延缓衰老。绿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抗衰老。
静观万物、茗香纾千愁。浙江桐乡民间有“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的说法,茶早已成为人人不可替代的饮品之一了。在喧嚣的世界里,能独守一隅静心品茶之人,不会惊叹一杯茶的浓与淡、苦与甜、热与凉、更不会在乎尘世的名与利、得与失、悲与欢,看见的和想到的往往是“从来佳茗似佳人”。江南民间早有俗语“皮包水,水****”,闻着幽幽的茶香,我们憧憬人生,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与渴望。慢慢地去体会到一丝淡淡的清香留在两颊,品着茶那沁人的芬芳,我们热情奔放,用一颗年轻积极的心,不懈努力,追逐梦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泡一杯清茶,独坐于窗前,看落叶飘零,看雨敲窗棂,悠然自得。
4.功夫茶艺
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功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熏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40厘米;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6~7厘米,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10厘米;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3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绝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嘉宾,自己最未。
5.民俗茶艺
饮茶习俗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饮茶习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差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习惯喝某种茶,用惯用的茶具、茶器,有习惯的沏茶方式和喝茶方式。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做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章 文化背景、传统思想等。
(1)边疆兄弟民族饮茶习俗
边疆兄弟民族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可见边疆民族视茶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考其原因,绝非偶然。
①茶是人体生理必需品 我国兄弟民族多居住在高原、沙漠和草地,章 头痛、鼻出血、喉和鼻孔干痛、呼吸困难、倦怠疲劳等。血压从海拔1 300米高度开始发生变化,血管壁强度减弱,韧性降低。高原又多属草地,终年积雪时期较长,气温低,农作物生长较为困难,而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章 肉类食品占很大比重。在海拔3 000米以上时,胃内食物的排空时间延长,易发生肚胀。
茶叶中含有的主要生物化学物质,具有医治上述病症的药理作用,如茶叶中富含儿茶素的复合物与维生素P一样能抗主管硬化,又能同化维生素C,故有抗人体外界低压、防止出血症发生的功效;章 空气干燥,人体水分通过皮肤蒸散量增产,在日常生活中不出汗也反应口干、泌尿困难,而茶叶中含有的茶碱、******具有利尿作用。故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物质,对高原人民生理代谢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②茶是婚丧礼仪必需品 藏人婚时以茶为聘为饮,葬时熬茶送茶。据《西藏图考》所载:“西藏婚姻,以金镶绿松石载于女首名色贾,仍以茶叶衣服金银牛羊肉若干为聘焉。……以茶、酒、糖、粉与女食毕送至男家,各不行礼,扶女与女婿坐饮其茶酒,至次日唯有茶酒饮之。”在结婚之际,男家要熬大量的茶汤来招待客人。熬用的茶要红艳,象征婚姻美满幸福,表示婚后夫妇感情一定很好,生下女孩也要熬茶,汤色仍要求红艳,表示儿女的相貌英俊;亲友来祝贺新生的孩子,也希望长大后能背茶运茶,可见视茶为珍贵的礼物。